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认知主义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学习观,现已成为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认为学习是认知主体以自身经验和背景知识为基础的意义建构过程,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学习观、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等几方面进行研讨。
一、前言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由认知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发展而来。当前,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它在认识论、意义论、教学理念以及学生观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英语论文题目,现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与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活动;或者说,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下,借助已有的英语论文网背景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相互合作,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原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经验的相互影响不断扩充、精致化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对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作用。随着语言认知探讨的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指导影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实质上是体验性的。这种语言观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相结合用于指导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次革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创设建构知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建构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及其教学理念与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哲学家维柯和康德。维柯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哲学家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进行了综合,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的认知准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认识主体在进行认知时,积极地选择作为认知对象的外部世界,结合自身体验,主动建构符合自身目的的概念结构。建构主义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和思想只能形成于特定的社会背景的情境中,学习者在其中创建学习的社区,并同其中的成员们一起建构他们的知识。建构主义又可以说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探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建构一种世界模式时,必须经过不同的认知阶段,学习就是发现,理解就是创造,通过再创造去进行知识重构,通过积极的参与逐步建构理解知识框架。他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影响而内化为认知结构。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建构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将认知科学分为第一代认知科学(20世纪50年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为客观主义,主张心智与身体分离的二元论,不重视认知主体的体验性。第二代认知科学则相反,认为心智的本质来自身体的体验,重视认知主体的心智的体验性,并认为语言的意义是学习者自主创建的,这个观点比较符合建构主义的基本特点。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和解释现实的。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相同,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不相同的。建构主义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信念、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为基础来建构知识,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影响获取并建构新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取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更关注知识的建构,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建构主义把学习定义为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针对学习的建构主义思想和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从个人的角度解释学习和认识,对心理进行狭义的说明,对个性心理进行描述,将其范围局限于个人的头脑。有关学习与认识的这一观点源于皮亚杰(1970)的探讨。他将学习描述成为认知个体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认知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将认知的重组看作是定义学习过程的要素,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这一观点也承认社会交互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者应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物理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在交互影响的过程中,学习者接触跟他们建构的世界知识不一致的现象,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中通过话语或观点来进行交换。但是,认知的建构主义仍然将个人的心理和认知的过程看作是同等的。即使学习发生在社会场景(如课堂)中,注意的中心仍然是理解的个人发展。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与个人认知建构主义者相反,社会建构主义者将心理定位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受维果茨基作品的作用。他特别强调两个领域:一是与比较有知识的其他人在最近发展区内的社会交互影响;二是以文化方式发展的文化系统(将语言作为建构主义的心理工具)。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该观点的教育意义主要是强调社会保证,它使学生有可能参与专家的活动。社会—文化观点的功绩在于帮助个人将学术的和科学的训练视作社会性的机构,即依靠共享文化实践而共同发挥影响的一群人。因此,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团体的文化的过程。社会建构主义探讨者提出的假设是:个人的认知加工过程是通过社会文化的加工过程而被分类的。就其本质而言,社会建构主义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学习者环境中的文化惯例。因此,该观点的主要命题包括对社会交互影响的参与以及按文化方式组织的能作用学习和发展的活动,更重视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的作用。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各个建构主义学派探讨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它们与学习有关的观点都包含着类似的基本成分。学习不再是知识的吸收或者被动的接受,而是强调每个学习者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影响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知识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而不是客观的外在之物。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在这一运作中,他人作为教练,通过提供援助,提供一种模式或者质疑其思考,但是发挥重要影响的归根结底还是学生自己。学生是学习的关键。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及其学习观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与传统观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此出发,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大致包含下列基本的学习观:1)理解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而发生的,认知不仅仅是个人内部,而且是整个情境的一部分。2)认知冲突或疑惑是学习的刺激,并决定学习内容的本质和组织形式,质疑和评判性思考是学习活动的重要思维形式。3)知识建构是通过小组协商与评估而展开的,他人是刺激新的学习的重要的源泉。 1.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和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影响。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影响,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影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关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与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探讨和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和发展的平台。当前在国际上,大学教育普遍流行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随着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探讨的深入,英语论文,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观点对教学模式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引人注目。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且符合当今流行的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趋势。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大学学习要面临下面三大任务:第一,学会提出问题,对任何事情提出质疑和评判;第二,自主的学习,以获得更多信息来回答提出的问题;第三,经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要完成上述三项学习任务,首先要明确教师与学生、课堂与学生的联系。建构主义课堂要求一种全新的师生联系。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正相反,课堂上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教练”,学生应该是在进行表演,而不是教师为学生表演。其次,学生应该把课堂作为在老师指导下的表演中积极活动的地方;教师要能够掌控全局,倾听、观察并及时给予帮助和评价,为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提供协助和解决措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问题解决思路。然后,老师要把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