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本文阐发了建构主义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途径。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学观对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改革和英语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引言 外语,特别是作为目前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英语,它不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而且已成为国际间竞争的武器。正因为如此,英语已经非常突出地在非英语母语的人群中普及开来。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质量上乘的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出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英语教学理论方面的探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施了较为严谨的、科学的、有较好信度的大学英语及专业英语的等级考试,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然而,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一方面,由于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是追求升学率,教学模式一直以知识性“灌输”为主,以教师讲解课堂为中心,采用“题海战术”的教学措施,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许多学校把英语教学与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挂钩,实际上把大学英语教育推向了应试教育,学生们急功近利,热衷于做题,而忽略了英语技能的提高,忽略了英语学习的客观规律和要求,使得真正掌握英语者寡,“高分低能”、“费时低效”现象依然严重。 另一方面,教师、语言学家以及探讨人员大都把重心放在英语语言和英语语言教学理论的探讨上,所开展的英语教学改革和探讨也是理论多、实践少,先进的科研成果并未运用到实际中,一味地探讨教学措施,把重心放在了“教”上,忽略了先进的理论探讨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指导影响。事实上,实践是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的,只有在先进的理论的指导下,“教”才教得得法,“学”才学得有效。鉴于我国外语教学的近况,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教学措施、教学手段、教学目的,思考我们的教学效率,思考如何吸收国外外语教学的先进经验,使我国的外语教学更加科学和富有成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对我国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借鉴影响。本文拟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作一些研讨。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建构主义对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它由认识发展领域最有作用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皮亚杰在应用内因和外因相互影响的观念探讨儿童的认知发展后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指出,儿童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的。建构主义是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而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等等。这种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学习的理论,而且在有力地推动着全新的教学理论的形成。 1.学习是主动建构主义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同化和顺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建构意义”就是对目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间的内在关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其长期存储就形成目前所学内容的图式。换言之,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并非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所建构的对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并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识结构或图式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学习的过程是通过高级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复述和简单运用,而建构主义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而不是简单地沿着记忆的流程进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影响而完成的,在“问题解决”这种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中,学习者要不断地围绕目前的问题解决活动获取有关的信息,同时,又要不断地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目前的有关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此作出检验。在这种活动中,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影响得以充分展开,这为知识的建构提供了理想的途径。同时,这种学习也是一种“产出性学习”(Resnick,1991),其特点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他们认识并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和解释事物的过程。 3.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建构主义重视社会性相互影响在学习中的影响。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协作”这种社会性相互影响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交互式教学和合作学习(Re-ciprocalTeaching)。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交往和合作,学会在交往与合作中更好地学习。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expertise),也应有很好的人文素养和合作精神。在这一点上,建构主义的交互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思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过程进行引导,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必要的学习策略,给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加速学习进程。建构主义认为,交互式教学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为背景设计的“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作用,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教师的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学习。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就是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从而建立起合作与竞争的生生联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展鼓励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