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与文化具有相互依存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承载的内容。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互融合。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了解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语言与文化具有相互依存性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英语论文,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深受文化的作用,理解一种语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 (一)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联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 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城市、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言之,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影响。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反映文化并受文化的作用。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理解一种文化又必须了解其语言。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和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 ,即了解其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2] 语言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 而文化教学远没有这么单纯。 按照H Ned Seelye 的观点,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指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及科技成就等;另一层次是文化,即风俗习惯、传统等。虽然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不同,但它们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3]。 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异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进行交际时所具有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避免因受单元文化作用而出现的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成功进行的综合能力[3]。 跨文化交际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交际活动, 其内容也可以涉及政治观点、价值观、风俗习惯、礼貌、称谓等方面。而文化又可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等。交际行为是文化和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中,并受社会众多因素作用和制约,因此人们在交际时可能出现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这可能是由于交际双方对文化环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识,也可能是由于双方在这两方面存在异同。因为在当今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该民族的语言,同时一个民族的语言又是了解该民族文化的窗口。所有的语言和文化都蕴涵着本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语境。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以及冲突和故障。如果跨文化交际者认识不到或忽视这一切,就会导致交际双方的误解,甚至敌意。反之,如果要使跨文化交际和谐且富有成效,交际者就应该具备有关对方语言和文化的知识,而且要客观地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行为原则。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 有人认为,学习英语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语法,便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和交际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和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应用语言。这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可行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 ,即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这一理论已经为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所广泛接受[4]19。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5]。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英语论文范文,由于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略论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角度去教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下列五方面:1. 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 功能--指应用听、 说、 读、 写四方面的能力; 3. 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 交际者之间的联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 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 。后三方面综合起来就是语言得体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能根据话题、 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4]56。 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探讨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 三、英语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在2017年4月份举行的第二届跨文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学英语教学研究会上,我国著名外语教育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就本次研究会“跨文化教学”这一中心议题,以“课堂中的文化与语言”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她提出文化教学应当实现三个目标,分别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 文化教学的认知目标是指教师应该丰富和扩展英语文化知识,并略论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点,以相应的实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 文化教学的情感目标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引导学生注意并了解英语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不同的文化,了解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学会欣赏与尊重不同的文化。 文化教学的行为目标是指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应用语言和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方面。同时还应包括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必须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使用真实语料并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语言教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