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机制近况[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试析中学生英语学习内在机制近况

摘 要:应用跨语言启动条件下的真假字判断任务(启动刺激为英文,目标刺激为中文),采用两个实验,通过变化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联系考察了初、高中生英语的词汇表征是如何通达其概念表征的。探讨结果表明,关于两组被试来说,他们的英语都只能借助其汉语对译词的词汇表征通达其语义概念表征,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Kroll的层次模型。

关键词:词汇表征 语义表征 通达机制 中学生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he lex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econdlanguage accesses its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the cross-language primed lexical decision taskwas used in two ex-periments. 60 subjects for each grade were recruited.In the first experiment, the Chinese targetwordswere primed by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Significant primingeffects were obtained.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targets and the English primeswas semantic association. No significant effect was found. In addition,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types of subjects.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the lex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irEnglish could only access the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via the corresponding lexical representation of its the first language. Our result supported the hierachical modelby Kroll(1994).
Key words:lexical representation;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access;middle-school students

1 引 言
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的教学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在了解中学生英语学习内在机制(如语义通达机制)的基础上,比较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之间异同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中学英语教学,提高英语的教学效率。另外,选取非熟练双语者作为探讨对象,研讨他们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关于补充和佐证前人的理论有很大的价值。所谓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通俗地说,就是指我们看到一个单词是如何知道它的意思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Potter等人[1]首先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模型,即单词联想模型(word association model)和概念中介模型(concept mediation model)。两种模型都假设两种语言的概念表征是共享的,它们把双语者的语言表征系统分为两个层次,即词汇表征层和概念表征层,因此被称作“阶梯模型”(如图1和图2)。
两个模型都认为存在两个独立的词汇表征,而概念表征独立于词汇表征,不同的是:单词联想模型假设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之间有着直接关系,第二语言的词汇表征与两种语言共同的概念表征之间没有关系,它只能借助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通达它们的概念表征;而概念中介模型则认为,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它们各自与概念表征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第二语言能够直接通达它们的概念表征。她的实验发现:被试完成两种实验任务的反应时相等,所以她认为概念中介模型是正确的。
但是,Kroll和Stewart[2]却发现,在图片命名任务中,被试用第一语言反应比用第二语言反应要快;而在翻译任务中,被试把第二语言翻译成母语的时间要比把母语翻译成第二语言的时间短。Kroll等认为,概念中介模型和单词联想模型都不足以解释上述结果,因而提出了一个整合的层次模型,又称非对称性模型(如图3)。
在该模型中,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之间都有关系,只是它们之间的强度(如图中线条虚实表示)不一样。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之间的词汇表征强度弱(以细线表示),而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之间的词汇表征强度强(以粗线表示),这是因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经过第一语言获取语义表征知识。随着第二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它的词汇表征层与其概念表征层之间的关系也会逐渐建立起来,但是两种语言词汇表征层之间的关系并不会消失。
由于探讨者们采用的是图片命名和翻译任务,这两种任务本身的机制很复杂,不能直接考察要探讨的问题。相对而言,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任务更能够直接考察第二语言的词汇信息是如何通达其语义概念表征的,它的特点是通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在心理词典内的自动化联系来探测启动刺激的内在加工过程。所以后来有很多人[3~7]采用了语言间的语义启动任务来研讨该问题,其基本假设是:如果能够得到语言间的启动效应,则证明第二语言的词汇表征能够直接通达语义概念表征;否则,就说明它不能直接通达语义概念表征。但是探讨的结果很不一致:当第二语言作为启动刺激时,有的实验发现了语言间的启动效应[3~5];有的实验没有发现语言间启动效应或者说只发现语言内启动效应[3,4,7]。正如前面提到的,本探讨的目的是:考察中学生的第二语言(英语)的词汇表征是怎样通达其语义概念表征的,并比较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的异同。采用的实验任务是语言间启动条件下的真假字判断,启动刺激为英文单词,目标刺激为汉字。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