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探讨背景
1.1.1 PCK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教育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同时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也对教育这一领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举措。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一改革中,出现一些较新的理念和作为。诸如:有效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等等。但这些方法的最终指向都是大同小异,即都是为了实现提升教学质量这一目标。谈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的中坚和核心力量必然是教师的知识。当然,这里的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一般层面理解的、狭义的理论和书面知识,而是一种特定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它是由舒尔曼(Shulman),基于对教师教育中长期出现的严重问题的深入思考而提出的。舒尔曼曾经指出学科教学知识(PCK)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准,其影响是为了使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溶为一体。自PCK的提出以来,它对教学的巨大影响,得到了众多探讨者的一致认同。。美国教师资格鉴定会(NCATE)提出,PCK是教师应用教学措施,有效地将自身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知识的一种综合知识。朱晓燕?博士认为,英语学科教学知识(EPOC是分辨英语教师与普通英语运营者的重要标尺,有利于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形成和完善,也是实现有效英语课堂的必要环节。上海市青浦探讨所在对该学区教师PCK的探讨中认为,教师的PCK对教学的有效性起着直接的决定影响,是教师教学效率的划分标准。虽然关于PCK的具体定义或内涵,是众说纷绘。但无可厚非的是,PCK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必须具备的知识,也是作用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在。
………………
1.2探讨问题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己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 11年了,有效教学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探讨者们也是众说纷绘。笔者认为教学就是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和消化的过程。因此,要想实现有效教学,英语毕业论文,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探讨试图通过对一位初中一年级英语教师的个案探讨,解决“初中英语教师是如何实现对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的? ”这一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用三个子问题对它进行细化。即探讨该英语教师的:英语学科知识怎样转化为教学知识?英语教学知识怎样转化为英语教学行为?英语教师的知识怎样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
2探讨综述
2. 1国外对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探讨
对于学科教学知识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引入我国。关于中国而言,PCK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探讨领域。从总体上来讲,在国外,PCK发展的历史中,舒尔曼、格罗斯曼、柯克伦、哈斯韦赫等学者留下了他们宝贵的探讨财富。他们也是PCK发展各个阶段的典型代表。第一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一90年代)是PCK的起步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舒尔曼等。这一时期,随着美国教育的逐步发展,英语论文范文,教育的相关问题也日益凸显。舒尔曼(Shulman)经过探讨,提出了教师的教学知识基础。即:所教学科知识、普通教育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特点的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育目标及哲学、历史根据的知识。?其中,PCK是最有特色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的不是几个方面的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多方面知识的相互穿插、促进。其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树状结构,而并非单项结构。所以,他认为教师PCK有两个最重要的落脚点:第一,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的规定,对教学内容做出及时和适当的调整和建构。第二,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不难看出,在舒尔曼的定位中,PCK是一种包含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两种知识的综合形态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具备了相应的PCK知识,就能够将学科内容知识、学习者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有效的教学措施等多种教学因素充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服务。他认为PCK是集学科内容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为一体的一种特殊知识,其实质内涵是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可理解、可学习、可掌握的一种特定形态的知识。②他还指出教师的PCK源自多个方面:例如:学生时期的学习专业知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育问题、教育学术交流与探讨等。
……………
2.2国内对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探讨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笔者可把国内的PCK相关探讨大致分为两大种类:第一类:对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理论探讨。此类探讨主要是对现有国内夕卜对于PCK文献的收集、归纳和整理。即着重对PCK相关理论进行澄清和略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从探讨的具体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于PCK的来源的探讨,主要代表是刘清华。他指出教师的PCK是多方面知识综合的产物。PCK的来源有教师的实践经验、自我总结和反思、各种教学材料、教育探讨活动等。其中,教师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师与他人的相互学习、讨论和交流是占最大PCK来源比例的几大方面。对于PCK的结构的探讨,白益民、景敏等人等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他们一直认为教师PCK的结构最基本成分的应包括:对于学生的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措施知识。对PCK的特征的探讨:杨彩霞(2017) ?认为PCK的特征是与内容有关、基于经验的反思、具有实践性、个体性、情境性。应国良、袁维新(2017)②指出建构性、整合性、转化性是PCK的特征。上海市青浦实验探讨所的调查探讨(2017) ?表明PCK的特征具有综合性、情境性、个体性、实践性、默会性、幵放性。方菲菲、卢正芝(2017) 认为PCK的特征是:缄默性、沟通性、叙事性、价值性。胡志奇(2017)⑤提出与相关主题有关系的知识、实践性、个体性、情境性是PCK的特征。唐泽静和陈旭远(2017)⑥认为PCK的特征有专业性、个体性、实践生成性、整合性、減默性。对PCK的作用和启示的探讨:刘小强(2017)认为“在宏观的课程设置、教材改革,以及师范生学历和学位的评定上,以PCK的相关基础理论为依据。方菲菲和卢正芝(2017)指出“师范学校必须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公共知识紧密结合,认为PCK是师范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知识,在毕业前学校应加以充分地重视。任一明和田腾飞(2017)认为PCK能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化进程,促进教师的传道与授业更好的融合,完善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体系与测评标准,最终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探讨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