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学困生探讨回顾
20 世纪 60 年代,代表西方国家心理学探讨水平的美国渐渐有更多的心理学者关注学困生问题,此时的学困生问题主要在于语言学习落后模式及其模式改变。从 1962 年学习困难提出以来,有三种理论试图解释学习困难的成因:第一种理论,因为神经系统有障碍而造成学习困难;第二种理论,注意力缺乏的儿童在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低;第三种理论,学习困难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特点是被动学习,总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较少将成功归因于自己。从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在界定学习困难时,不再考虑对原因问题的争论,接受了美国学习困难联邦委员会 1988 年对学习困难的定义。国外关于学习困难的探讨成果主要包括:学习困难儿童的非认知心理发展、学习困难的认知探讨、策略教学运动、整体化探讨思想。西方学者当前在学习困难的定义、原因研讨、探讨措施、干预方法上都有深入探讨,总体趋势由原来的单一化探讨不断向现在的整体化探讨推进。
1.1.2 学困生国内探讨近况
有关“学困生”在我国教育界有“差生”、“后进生”、“学业不良生”、“学习缺陷生”、 “学困生”、等几种说法(魏玉宛,2017),现在我国学术界多数用“学困生”这一说法。我国对学困生这一群体探讨起步较晚。对学困生的界定,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学业不良”,二为“学习障碍”。学业不良则指学习成绩低下,即学生的智力水平在群体中属于正常或较高水平,而实际成绩却在中下水平(王菲,2017)。学习障碍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缺陷,造成的学习困难,我国教育史上将此列为特教范畴。在这里笔者所探讨的学困生指智力和感官正常,对英语学习有一定困难,不能达到英语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学生群体。当前对学困生的探讨是很多的,但大部分探讨在理论方面,实证探讨很少。一部分学者把学困生界定为:除残疾学生外,由于智力异同、心理障碍、行为不良、缺乏兴趣而造成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教学大纲要求水平,学习习惯难以养成并处于持续困难状态的学生,王在勇把“学困生”定义为:学习上有困难,不能达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仅靠自己一时难以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刘永驰、刘忠堂(1999)的“学业欠佳生”主要是指那些身心健康、智力正常,但在学业上存在较大困难,学习成绩低于教学一般要求者。这部分学生仅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在学习活动中表现“欠佳”而已,他们在劳动观念、道德品质、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相关于学业优良生来说并不差。总之,我们一定不要把“学业欠佳生”简单的称为“后进生”或“差生”,他们仅仅是“学习后进生”或“学习差生”。当前,一般认为学困生在英语学习中有一些共同特点。首先,英语论文,学困生容易受外界干扰,注意力不集中,遗忘快,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其次,学困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学习英语的动机水平低,。动机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是行动的直接动力。因为动机水平低,在英语学习上,学困生表现出很大的自由散漫性。再次,他们在学习上遭到困难后,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逃避学习,消极被动。通过结合我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实践,并且借鉴国内外有关学习困难生界定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英语学习困难生指的是智力无生理缺陷,发育正常,但是英语成绩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
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如果没有语言环境,词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EricPartrige 也说过:“词本无义,义随文生。”Robert •A•Hall 曾指出:“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下,每一个词代表着不同的意义。”。Firth 认为:“在新的环境中每个词都是新词”。国内胡文仲先生也说过,“不了解真实文化背景,仅仅学习语言材料,好象只抓住了外壳而不能真正领悟其精神。”可见,语言环境已经成为了理解每一个词汇的重要基础。
1.2 语境理论探讨回顾
1.2.1 语境理论国外探讨近况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语言环境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语言学家进一步探讨了在特定情景下如何应用正确的语言。美国的语言家海姆斯认为话语也是语境的一部分,当人们说话时,要符合语言规则和语言环境,这使语境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他没有提到人们认同的语言要素之一的上下文。他的兴趣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话语的恰当性是什么决定的。在进行社会交际时,人们要在特定的情境下说出适当的语言。人们说话的时候,应该符合语义规则,适应一定环境。人们进行交际时,要有说出正确语言的能力和在一定场合说出相应语言的能力。
第二章 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