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探讨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1975 年 Rubin 在TESOL Quarterly 上发表的《善学语言者能教给我们什么?》一文开启了语言探讨者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探讨。语言探讨者之所以开始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探讨是因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英语论文题目,只探讨教而不探讨学,只重视教师而不重视学生,双边联系只强调一边,是自然不会成功的。要想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从探讨“怎么教”转移到探讨“怎么学”上;从探讨“教师”转移到探讨“学生”上。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探讨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以上五个方面有关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探讨表明,不同的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学习策略上存在不同,这种在语言策略使用上的不同会作用他们学习使用第二语言的水平。许多因素会作用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策略的选择。Ellis(1994)的探讨表明,作用语言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因素,另一个是个体因素。作用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的语言、学习背景及学习任务;而作用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个体因素有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性格,其中,性格因素是作用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的个体因素。
性格作为后天培养的一种变量,直接作用学习策略的形成和使用(程晓堂,郑敏,2017)。从心理学的角度略论,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两个方面。性格外向的学习者由于敢于开口且乐于与他人建立关系,因此他们更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机会。性格内向的学习者在这些方面稍显逊色,但他们往往善于观察和思考。但是,性格如何作用语言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和选择?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性格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性格之间存在相关性,那这种相关性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和探究。为探讨以上三个问题,本探讨将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高一年级 117 名学生作为探讨对象,采用了 Oxford 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和艾森克内外向性格测试量表来调查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和他们的内外向性格特征。在进行完问卷调查后,将搜集到的数据使用 Excel 和 SPSS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略论探讨。在对数据进行略论时,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略论、相关性略论和单因素方差略论的多重比较略论。本探讨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本探讨可为高中生如何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措施和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使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本探讨可为高中英语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方面提供帮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通过正确的引导找到适合不同性格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只有如此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所教授的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
2. 理论框架
2.1 语言学习策略
对语言学习策略的探讨最早源于西方,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语言学家对语言学习策略的探讨是从探讨语言学习策略的概念开始的,之后是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和作用语言学习策略使用因素的有关探讨。本小节将从语言学习策略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因素三方面进行论述。国外语言学家对语言学习策略的探讨已经有 40 多年,但是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还是争论不休,没有达成一致观点。Ellis(1994)列举了以下 5 种不同的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Ellis(1994) 指出,以上 5 种学习策略的定义之间存在 4 个方面的分歧:(1)策略究竟是指大脑中无法观察到的心理活动,还是指可视行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2)策略是指完成某个具体任务所采取的技巧,还是指某人学习语言措施的总体特点;(3)策略是否在学习者的意识范围之内;(4)策略能否对语言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Ellis 列出的语言学习策略的八大特点被认为能很好地解释什么是语言学习策略,Ellis 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既指外部活动又可指内部活动, 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学习者为解决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采取的行动。国内探讨者对语言学习策略的探讨晚于国外,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下是几位国内探讨者给出的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文秋芳(1996)将语言学习策略定义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方法,同时强调了两点:一点是使用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另一点是策略的实质是学习者的行动而不是想法,这种行动可以是外部活动也可以是内部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