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探讨背景
经过几年的试点实施、运行和调查探讨,于 2017 年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并于 2017 年正式实施。纵观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是对教学大纲的不断完善和修订,从而以《大纲》为目,纲举目张,不断进行教学措施、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国大规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已进行了三轮,这三轮改革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作用深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始于 1982 年,当时分理工科和文科出台了两份《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转引自王海啸等,2017),其中明确提出了把英语作为工具,并提出专业阅读课程的安排,实施分类指导,分级教学。第二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始于 1994 年,背景是学术大学英语界对第一轮改革中两个《大纲》存在较大分歧,主要集中在“科技英语还是普通英语”之争。同时,英语论文范文,当时要进行全国四、六级统考,而大纲中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是个极大的阻碍。这一轮教学改革形成了新的全国统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具体要求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措施,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次大纲和第一轮大纲的较大不同是去掉了“工具性”,而代之以“文化素养”,英语毕业论文,即“人文性”。
…………
1.2 探讨的目的、意义及措施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教师是任何课程实施中的关键因素,有不容忽视的主体影响。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师是一个庞大的教师群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成为课程(陈丽华,2017),在教师层面的课程活动中,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个人的知识以及理解能力感悟课程,将自身的人生体验、社会阅历融入课堂活动中,将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渗透到课程实施中,除了显性的表现外,教师还会将个人的人格品质、授课艺术、个人学术探究等转化为隐性课程,同时用自己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建构与反思课程,并在课程活动中创设与生成新的课程。针对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批判,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学者也一直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讨,但把这一问题置于教育学的框架之下,从课程的角度来进行审视和讨论的探讨尚不多见,从课程的下位概念—隐性课程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略论和探讨更是处于空白状态(史光孝,2017),而从教师角度的隐性课程进行探讨的则更是处于空白。因此,如何从课程以及隐性课程尤其是教师隐性课程的视角对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课程实施进行审视和探讨,对“大学英语费时低效”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讨的新课题。
…………
第二章 课程、隐性课程及教师隐性课程探讨综述
2.1 引言
任何探讨都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根由所倚、高屋见顶。要开始探讨,先要梳理前人探讨成果,总结其成绩,略论其不足,突出自身探讨的价值和必要性,本探讨也不例外,将在课程、隐性课程、教师隐性课程这一脉络上展开对前人探讨的总结和综述,进而提出自己的探讨设想。
…………
2.2 课程概述
课程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要探讨隐性课程,必须先了解课程这一概念。然而当前对课程概念的界定却是观点纷呈,因此有必要从这一基本概念的探讨入手展开讨论。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里。他在为《诗经•小雅•小弃》中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一句作注解时用了“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到了南宋,朱熹在其《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字句。这里的课程含有分担的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领域、时限、进程之意(钟启泉,1988)。在国外,课程的英文名称是 curriculum,源自拉丁文 cursum,原意为 race course(跑马道),指路程(the course to run),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意为“学习的内容(学科)及其进程”。1861 年,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中率先提出了“curriculum” 的术语,并赋予课程以“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的含义(钟启泉,2017:82)。1918 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标志着现代课程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正式诞生(Franklin Bobbitt,1918:38)。此后,关于课程的探讨进入空前的繁荣阶段,出现了很多对课程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的专家学者以及他们的鸿篇巨制,这其中包括美国现代课程论的探讨大师 Tyler, Ausuble, David Nunan,Apple, George J. Posner, Allan C. Ornstein, Francis P. Hunkins,Goodlad, Glatthorn,Gagne R. M., Popham W. J., Johnson M.等。大多数课程专家都认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带有明确育人方向的一种设计计划或蓝图,它包含育人目标、学校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等(韩刚,2017: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