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因此在中英广告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译性。作用这种不可译性的因素有很多,英语论文题目,本文只介绍其中的一个因素-语言因素。具体来说,本文将从语音异同,语义异同和修辞异同三个方面来略论这种不可译性。 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译性,是被很多翻译学家认同了的。翻译家Newmark(1988)曾经说过,不存在完全正确或理想的翻译。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也曾经指出“求其信,以大难已!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大尚焉”。也就是说翻译中的“忠”和“信”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可译性。甚至有些人还把翻译上的这种不可译性称之为翻译学上的“歌德巴赫猜想”。本文主要研讨在中英广告语翻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作用广告翻译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将主要从语言系统本身来略论不可译性的原因。 一、语音异同语言的发音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听觉效果,比如柔和,英语毕业论文,清晰,和谐,深沉等。英国作家StephenH.Spender认为可以把语言的发音看作是一种音乐。这种语言音乐主要体现在语音修辞上,而正是语音修辞导致了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来看下面的具体例子。例:(1)完美奉献,成都彩电。(2)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上面两个句子都使用了押韵。在例(1)中,“献”和“电”是押“an”韵的。整个句子是对称的,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语音上的美感。但是如果分别把这两个字译成相对应的英语“dedication”和“television”,虽然主要意义被传达了但发音上却找不到一点共同之处,这样声音上的美感也就消失了。在例(2)中,“中”和“弓”是押“ong”韵,而词组“张弓”又是产品的名字,那么在翻译成英语时我们如何把这个词组的意义和声音协调起来确实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不可译性。同样英语广告翻译成对应的汉语广告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例:(1)Hi-fi,Hi-fun,Hi-fashion,only for Sony.(2)Flash,Dash,Classic splash.例(1)是押头韵的,有两个发音被重复了三次,一个是“Hi/hai/”,另一个是“fidelity”(fi),“fun”和“fashion”押/f/.当这个句子被译成中文时,第一个被重复的单词就很难用汉语表达出来,所以整个句子只能译成“索尼音响-高保真,高享受,高时尚”。这样一来,尽管句子的主要意思被准确传递了,但是韵律却没有了。例(2)是押尾韵的,“flash”,“dash”和“splash”都是押每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发音/f/,但在它的译文“闪光,炫耀,经典的飞溅”中却完全没了发音上的这种押韵,尽管译文从听觉上来说似乎还过的去。从上面的略论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发音规则,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很难做到“一箭双雕”,即既准确传达意义又能保持原句的韵律。这种语音上的不可译性使得我们只能舍弃一方。 二、语义异同广告语作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思维模式等。因此,在处理不同语言之间的广告翻译时,不仅需要理解广告语的表面意义,还要了解其文化意义。在中英广告翻译过程中,如果仅仅考虑表面意思而忽视其他因素如文化,政治,习俗等,译文可能就与原文化相悖。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上海“凤凰”牌自行车(2)“大鹏牌”帆布鞋(ROC) (3)“百鸽”牌饼干(Baige Biscuits)在例(1)中,凤凰在中国是一种美丽的鸟儿,它代表着“幸运,优雅,高贵”。而在西方文化里,凤凰却有一种引申意义“复活,重生”。所以当西方人看到这个商标时他们很可能会联想到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或画面。因此没有多少西方消费者会喜欢这种牌子的自行车。在例(2)中,大鹏鸟是中国神话里最大的一种鸟。它总是与一些美好的词语关系在一起,比如说“鹏程万里”。然而这三个大写字母“ROC”却恰恰是“中华民国”(theRepub-lic of China)的缩写。海外华侨和许多经常读报纸的西方人都知道这是个新闻术语。这样以来就有可能产生一些误解和不正确的联想。在例(3)中,“baige”与英语单词“beggar”(乞丐)的发音是一样的。试想有哪一个人愿意去买这种“乞丐”饼干呢。所以在翻译这种情况时要特别注意。同样地当英文广告被翻译成中文时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来看几个例子:(1“)Coca-cola”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可口可乐企业首先在中国制造销售政策时有些人把这个商标译为“啃蜡蝌蚪”。这些文字在中国人眼里是很不舒服的,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没有中国人愿意去买这种饮料。后来有人把它译为“可口可乐”才使得这种饮料在中国打开了市场。(2“)Goldlion”它的译文是“金利来”而不是“金狮”。原因在与“金狮”与“金失”(金子失去)有同样的发音,而这是不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的。总之,在广告语的翻译中,不仅需要注意到表面意思,还要考虑到其引申意义和文化意义,否则原语言的意思就不能被正确传递。 三、修辞异同修辞手法经常被用在广告语中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汉语和英语在使用修辞手法时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而导致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一些修辞上的困难,特别是双关比较难处理。本文只着重介绍翻译过程中双关上的一些困难。来看下面的例子:(1)趁早下“斑”(班),请勿“豆”(逗)留。(2)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知音”才更知心-请讲普通话。例(1)应用了谐音双关,汉字“斑”和“班”,“逗”和“豆”都是同音异义词,在广告中产生一种幽默感,很容易被消费者注意。但是当它们被翻译成英文时,就很难找到把声音和意义都结合在一起的对等的词,自然而然原先的那种幽默感也就不存在了。例(2)应用了语义双关,词组“知音”有两层意思。一种指的是“知道,了解语言(方言)”,另一种指的是“亲密朋友”。这则广告的隐含意义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一个人想找到亲密朋友,他就必须说普通话。通过“知音”的语义层面,这则广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下面来看几则英文广告的例子:(1)Ask for More(2)The driver is safer when the road is dry;the road issafer then the driver is dry.同音双关被应用在例(1)中,单词“more”有两重意思。一种指的是香烟的名字“More”。另一种指的是“更多”的意思。这则广告的经典之处就在它不仅让消费者记住了这种香烟的名字,同时还暗示了由于这种香烟质量上乘,味道好,让人禁不住想再“多(more)”来一些。而在这则广告对应的中文翻译“摩尔香烟,多而不厌”中,“摩尔”和“多”在发音和意义上是完全不同的,这样原来的同音双关就自然不存在了。最多可以勉强认为在中文翻译中应用了另一中修辞手法“对偶”。例(2)采用了同义双关,“theroadisdry”的意思是“withoutwater”,“thedriver is dry”的意思是“don’t drink”。这两种意思“with-out water”和“don’t drink”在原句中用一个单词“dry”表现出来了,而在其对应的译文“道路不沾水,司机更安全;司机不沾酒,道路更安全”中,这两重意思却需要两个不同的词组“不沾水”和“不沾酒”来表达出来。结果原句中的双关在译文中再也找不到了。通过以上略论可以看出,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各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一些修辞手法理所当然也就被迫放弃了。 总而言之,因为不同的语言涉及到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语言规则,思维方式等,所以在语言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只是介绍了作用广告语言翻译的一种因素。在实际的不同语种的广告翻译中,必须考虑到多种因素,否则就会造成翻译的失败。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中国对外出版企业.2017. [2]贺滨波.浅谈造成英汉互译可译性障碍的因素.四川外国语学院报.2017(2) [3]丁衡祁.翻译广告文字的立体思维.中国翻译.2017(3). [4]胡永芳.国际广告与翻译.华中师大报.2017(2). [5]邓志勇.广告中的类比.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2). [6]Jim Aitchison著.臧恒佳译.卓越的广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