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在探究ESP教学,改革和创新ESP教学模式的过程中,ESP课程设置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相应地进行改革。本文研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旨在通过课程设置探讨,探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他们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商务英语; 课程改革; 专门用途英语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多年来一直以公共英语为主,重视通用英语人才培养。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大学英语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教学理念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加强大学英语后续阶段的ESP教学探讨刻不容缓。ESP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专业活动中,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新形势要求必须对ESP课程进行改革。“在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课程设置也应该相应地进行改革。课程设置是介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大学英语并不单单是读写和视听课,而是一个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有许多文章可做。”[1]6大学英语后续阶段的ESP教学一直是一个瓶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制约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的发展。商务英语教学作为ESP教学的一个分支应该如何改革?改革内容之一的课程体系又该如何构建?本文结合我校ESP课程的实际,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切入点,对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进行研讨。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2017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定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其中更高要求层次主要针对ESP教学,其具体要求是: 1.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 2.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 3.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 4.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思想表达清楚,内容丰富,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5.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2]。 专门用途英语简称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学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蔡基刚(2017)结合香港一些大学的做法,明确指出:我国普通高校应为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提供各种专门用途的英语课程。这种做法既不会作用学生的英语提高,又促进语言学习效率。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3]22-28。 基于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及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理论无疑为建立大学英语教育模式下的ESP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ESP课程作为连接基础英语和双语教学的桥梁,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发展专业技能的课程。从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看,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应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处理国际商务中的实际问题。 这种变化和概念的更新给商务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26-31。要使课程与课程目标相统一,保证课程的内容和质量,就必须首先从课程改革入手,认真研讨课程设置中的各个要素,包括课程开设、课程计划、教材、教学大纲、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构建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二、国贸专业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本探讨正是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根据我校的实际,用了一年时间,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开展需求略论调查 需求略论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采用的一种调查略论措施,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需求略论就是通过实证调查和略论,了解学生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教材的组织和使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提供客观依据。商务英语是我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国贸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对社会需求和目标需求及其认识、自我英语能力评价、课程设置评价、学习需求及相关意见。探讨对象为国贸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共376人。受调查者中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者为76. 5%,六级考试者54.3%。在校生分别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毕业生中,公务员占23. 7%,外贸工作者占50. 2%,其他占26. 1%。探讨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问卷调查采用半开放型多选题或完全开放型问题。所有的问卷调查由探讨人员参照有关文献,自行设计,经过小部分学生预测后反复修改而成。设计三份调查问卷,第一份为低年级在校生设计,共26个问题;第二份为高年级在校生设计,共31个问题;第三份用于调查毕业生,共24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