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商务英语》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 更要求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去了解英语背后的商务知识,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以西方国家为背景设置的教程经常会因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而让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产生疑惑, 进而形成这门课程教学上的阻碍。因此, 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 除了完成基本的商务知识的传授, 适时地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知识也十分重要。 《 商务英语》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系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通常在五年高职的第六学期开设,并延续四学期。此时学生的英语基础已进一步巩固, 在学《 商务英语》 时, 英语更多地体现了它的工具功能, 即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能够以英语为工具去了解商务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门课程的学习重点不是英语本身, 而是英语背后的商务知识, 是社交场合中的礼貌表现,是企业运作中的基本常识。这些对在校的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 而以西方国家为背景设置的教程, 在某些时候也会因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让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产生疑惑, 进而形成这门课程教学上的阻碍。因此, 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除了要完成基本的商务知识传授, 还要适时恰当地将相关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开拓学生的眼界、 知识面, 使他们更好地把握、 理解课文、 了解商务活动,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知识意义重大: 一、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 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为学好商务英语打好一定的文化基础。 《 First Meeting- - - - Presenting》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商务聚会上, 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交谈, 简单寒暄过后,男士了解这位女士已结过婚, 是随丈夫来参加这个聚会的, 于是问了句: “ Do you work?”这里我们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西方妇女婚后通常不工作的背景, 所以这位男士才会有此一问。针对男士的问题, 女士回答道: “ Yes, I work fromhome. I’ m a designer” , 据此我们可进一步介绍“ work fromhome ” 的背景, 结合当今中国 “ SOHO” (small office homeoffice)一族的兴起, 让学生体会文化现象在不同国家间的传递, 增强他们学习的现实感,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所学内容。“ I want to…” 和“ I’ d like to…”用汉语表示都是“ 我想……” 。在汉语中, “ 我想……” 没什么场合区别, 但“ I wantto…” 和“ I’ d like to…” 在英语中的表达却略有不同。 可能是因为接触“ I want to…” 较早的缘故, 中国学生很喜欢用“ Iwant to…”来表达自己想做什么, 但结合课文稍稍提示学生, 他们就会发现在商务英语中表达个人想做什么时鲜用“ I want to…” 而多用“ I’ d like to…” 。虽然句意没什么大差别, 但句意之后的语气、 态度是不相同的。在这两句表达中, 相比较而言, “ I’ d like to…” 更礼貌、 更职业、 更适用于商务活动, 由此引出商务活动和私人活动的不同, 引出规范与礼貌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区分公务和私务是职业意识觉醒的开始, 作为教师, 将这一知识点后的背景提示给学生, 恰是在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 意义十分深远。 二、 有利于开拓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单元。PLc(Public limited company)、The Board 、 Chairman 、 ManagingDirector(MD)等等, 关于没有学习过经济或管理课程、 且又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五年高职学生而言, 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在介绍 PLc(股份有限责任企业)时我们可以简单对比介绍一下个人公司、 合伙公司; 介绍 The Board( 董事会)、 Chairman(主席、 董事长)、 MD(总经理)时可以介绍一下西方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过程, 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如何分离的, 现在又有了一个怎样的混同趋势, MD和一般的经理又是有怎样的区别, 我们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知名公司甚至某些时髦影视著作中的人物联系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 不至于让学生局限于书本而无法感知这些词汇的含义和联系。 Finance(财务)和 Account(会计)间的差别背后有会计知识; recession(萧条)和 inflation(通胀)后面有经济学的知识; I’ m a British, but not an English.(“ 我是英国人, 但不是英格兰人” )这句话后有英国国土、 人种的构成, 有苏格兰、英格兰的历史恩怨, 花几分钟介绍一下, 学生再不会搞错British 与 English。即使是看上去相对枯燥的城市名称, 我们也可以结合体育、 艺术等把他们变得生动起来。比如: 费城—76 人队; 底特律—活塞队; 威尼斯—水城、 电影节; 格拉斯哥—流浪者队、 香水、 高地, 等等, 总会有学生眼前一亮: “ 哦, 是那里那里” , 原来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课本上还看得到。哪怕关联很小, 但商务文章多少会因此在某些学生的眼中变得有生气一点, 从而多多少少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 有利于学生开拓心胸, 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之前谈到“ I want to…” 和“ I’ d like to…” 时已涉及私务与公务的区别, 课程中还有一个单元有这样一个细节: 打电话给一个朋友想见面谈谈业务上的事, 当天和次日两人都没空, 但次日晚上他们要为一个共同的朋友饯行, 第三日上午他们要共同出席一个展销会, 于是他们约定第三日上午展销会后商谈业务。看到这里有学生问, 既然第二日晚他俩能见面, 何不当时就把业务谈了, 何必等到第三日呢? 这里我们就可以重申私务与公务的区别, 强调人在不同的场合中该有不同的举止, 引申一个职业人如何要有职业精神, 私务不能被公务干扰, 公务中不能掺杂私事、 不能有太多的个人情绪。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公与私很难界分, 但如前所言, 区分公务与私务是职业意识觉醒的开始,将这样的意识传达给学生是一名高职教师应尽的责任。“ Training(培训)” 是商务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 最初学生对它的理解只停留在“ 岗前培训” 上。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培训绝不仅仅是上岗前的准备工作。当今世界, 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 一个职业人要想在快速前进的社会中不被淘汰, 就必须要通过培训不断学习, 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很多企业会向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 一个注重培训的企业通常是一个进取的、 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建议学生在今后进行职业选择时, 如果可以, 除了基本的工资考虑外, 要看这个企业对人的关注度,要看自己能否在其中得以发展。进入这样的企业是一个人的幸事, 即使有一天离开也会有满满的工作技能和知识储备, 如果企业无法提供培训, 个人就要想办法自我培训了,否则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商务英语中多次- —尤其是在提到人力资源问题时- —提到 “ 培训” 的原因所在了。看清楚这些, 学生就能够以一种更开阔的心胸和眼界来面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 不会公、 私场合不分, 不会单纯地以为一工作就可以再不用学习。尤其是一些有想法的学生, 他们会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规划, 而不是目光短浅地只看眼前。 四、 小结 学习一个语言, 其本质其实是在学习一个文化。作为当今世界跨国交流中运,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