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基于“文化适应论”之“文化输入”探索[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王教授更新时间:2017-04-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表现文化的主要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在外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和适应该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以及所涉及的文化格调、风俗习惯和交际系统等。外语教师不能忽略目标语文化知识的补充,应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和利用文化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更有效地推动语言的学习。作者以人教版必修3Unit4为例,谈谈对基于文化适应论的“文化输入”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文化输入 文化适应论 
  打开必修3Unit4的课文,进入眼帘的是八大行星、宇宙大爆炸、地球生命演变等图片,就连Using Language里都满含物理的信息,字里行间俨然充满科学的味道。作为一个理科残障人士,笔者感到忐忑不安,不知道这一课该怎样上,让学生“捉刀”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一是他们的词汇储备不够,会变成一堂充满“洋泾浜”英语的课,二是笔者始终要面对现实;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仔细读完Unit 4,开学第一周给学生补充过的一个热词进入大脑——gravitational waves。笔者决定在这个单元来一次“文化引力波”。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天文学’,内容涉及太阳系、地球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月球探秘、黑洞效应等,主要内容是围绕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开的”(英语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91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将相关的文化内涵导引、穿插和渗透其中其实是可能而且必要的。感谢教师教学用书中资料的补充,笔者对其做了整合利用,对本单元的几次文化穿插做了如下安排: 
  一是第一部分阅读的“热身”:1. 进入本单元的话题前,以讲中国传统故事——盘古开天地的形式引入“生命的起源”这个话题。2. 利用一位BBC的新闻记者为方便记忆“九大行星”总结的一句话,帮助学生记忆行星的英文名:My very excellent mother just sent us nine pizzas!(即:Mercury, Venus, Earth, Mars, Jupiter, Saturn, Uranus, Neptune, Pluto)。学生关于英语老师能不费劲地将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的位置准确背出表示佩服。 
  二是第一部分阅读“读中”:补充“星系”、“银河系”的形状(elliptical, spiral, irregular),“宇宙”的组成(stars, planets, and other matter scattered),Big Bang理论中补充原子、分子、中子、电子、微粒,一些相关化学元素如“氮、氢、氧、氦”等,学生关于用英文描述化学物理中的术语产生兴趣。 
  三是第一部分阅读“读后”:将中文版的“圣经”(和合本)捧在手上,学生们阅读PPT上对于上帝创造世界的这几段短短的英文,然后笔者将中文读给他们听,他们感受到科学与神话的强烈对比,对生命的起源这个话题并对目标语所表达的广泛内容更感兴趣。 
  四是本单元进行中,笔者抓住时机给学生们播放了2017年的畅销科幻电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s),其中词汇、习惯用语、内容与本单元的高度契合,将学生们对学习目标语与对科学探究的求知欲推到了极致。 
  五是第二部分“语言应用”中的“听与说”:1.利用“苹果”讲述牛顿的“万有引力”,并告诉学生他被誉为“百科全书似的天才”(encyclopedia-like genius);2.告诉学生很多对于爱因斯坦的逸闻趣事,他与喜剧大师卓别林的诙谐通信,他对自己“相对论”的风趣解释,他的E=mc的平方与原子弹,他的时间弯曲理论(time warps);3.霍金的黑洞理论,《时间简史》,英语论文题目,对“引力波”的预言,他在中国新浪开的微博,当笔者将“大神”的一篇博文及网友们的评论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开心地笑了。 
  六是第二部分“阅读”(A visit to the moon): 重提“引力波”(The ripples in the space-time caused by the violent movement of celestial body are called “gravitational waves”. Tianqin, China’s domestic gravitational wave research project initiated by the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July 2017, is awaiting government approval.)。 
  笔者并非只是秀文化知识,而是通过平常教学时关于文化知识的渗透与穿插,感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润物无声的力量,也感受到滴水穿石的魔力,观察到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并发现通过它,学生对语言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淡然或排斥,学生关于使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的欲望也与日增强。根据Schumann的“文化适应理论”:“外语学习仅仅是文化适应的一个侧面,一个学习者适应目的语社区文化的程度决定着他对第二语言的习得程度。”文化适应论认为,“学习者对外国文化的适应程度表现在他与该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当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小时,学习者接受的外语输入就多,吸收量也大;反之,学习者接受的外语输入就少,吸收量也就小得多。其实,外语学习的真正含义也即第二文化的习得,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表现文化的主要手段,又是文化的载体。在外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和适应该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以及所涉及的文化格调、风俗习惯和交际系统等”。 
  所以,无论从理论依据还是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均不能忽略目标语文化知识的补充,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和利用文化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语言学习。应该看到的是,文化知识的输入不能直接替代语言教学,不宜淡化教学手段的根本性影响,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技能的运用和多策略的学习过程。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还应注意文化输入的量,切入的角度,与所学内容的相关性,教学对象的心理年龄、心理特征、教学对象所处的背景。笔者特别注意到在补充目标语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母语文化知识的补充,对比进行的时候其实能达到显著的互补效果,减小“文化震荡”(cultural shock),并有益于建构文化归属感。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输入的手段是多元的,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系列剧、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英文歌、小说、戏剧等进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教过每一届的学生数十首英文歌、一起看过上百部经典英文影片、电视剧,每一年都会关注新出的优秀影片,同时会给每一届的学生顺势介绍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有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相关奖项及电影评论所需词汇。笔者也曾陪同学生一起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欧·亨利的短篇、马克·吐温的短篇并将其中的经典之作搬上班级的舞台,在学生们阅读后并自己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另一种文字的美丽、另一种文化的魅力,并在配音模仿中进一步体味美语与英语的不同语言特色。正如前文所提及的,这就是在“外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必须了解和适应的该语言的“文化格调、风俗习惯和交际系统”及“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而当这些渐渐植根于学习者心中时,语言学习也就有了自己的方向与良好而稳定的态势。 

英语论文网站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