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在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写”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最需要予以重视。本文中,英语论文,笔者将从抓基础,养习惯、发挥学生主体影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积累词汇、进行限时训练、以读促写这五个方面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进行研讨,希望可以更为全面、科学地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 写作教学 限时训练 以读促写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80052
无论是语文中的写作,还是英语中的写作,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学科内容,却也都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很多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词汇量少,缺乏写作兴趣和写作技巧,因此写作教学逐渐陷入了困境。为此,教师应该针对这些情况,做出适当改变,从而真切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一、抓基础,养习惯
英语基础是学生写作水平的最主要作用因素。为此,教师应多抓基础,养习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英语读物,自己扩充单词、词组和短语,小组互相借鉴并记住;牢记基本句型。同时,我注重学生写作模式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为以后的英语写作打下基础。其中包括:(1)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弄清要点;(2)抓住中心,紧扣要点,既不要遗漏,也不要增添;(3)语言正确,规范地道,尽量使用学过的、有把握的词汇、句型结构,尽量避免中国式英语;(4)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二、发挥学生主体影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只有学生关于英语写作有兴趣了,才会提升他们对英语写作的爱好。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开展趣味性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英语毕业论文,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去学习英语,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尝试新颖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语视频,收听英语广播与节目,在课外阅读英语相关的书籍,开展英语学习角,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还可以引导他们将自身的感想写成文章。这样就为学生写作积累了素材,而且他们会因为自身感兴趣而将文章写得非常有感情。
三、积累词汇
英文写作的好坏离不开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多少。如果词汇掌握得足够多,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样,关于英语写作也是如此,如果在写一篇文章时,很多的英语单词我们都不会拼写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单词代替,那么关于我们自身思想的表达也成为困难。而且,这也不利于学生日常英语的交流。我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会在每周中固定一个时间加强学生词汇量的掌握,让他们默写单词,并将其中汉语意思、单词类型等写出来,默写完成后由同桌之间进行批改工作,并交上一部分检查。
四、进行限时训练
限时训练就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促使学生现场发挥,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理解信息含义,并用自身的英语功底表达出,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这一方式的采用关于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但是也需要注意采用这种措施的一些事项。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在高考作文中不是由自身随意写的,而是按照规定的题目要求写作的,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能否利用自身的英语词汇量写出优秀的文章。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文章提出的要求,关于写作的格式、时态、句子结构等方面要注意,并且在写完之后仔细检查,不漏掉任何小错误。学生明白限时训练的目的与要求之后,就要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将作文写完。在刚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的时候,可以在时间上降低要求。学生在这方面训练的次数多了,时间就慢慢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不能出现时间不够完不成的情况。
五、以读促写
阅读对写作有积极的作用,在某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即阅读能增进一般知识,帮助拓展写作内容。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地,是文章体裁的示范本。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中丰富的话题,如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人物传记及自然灾害等,让学生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仿写、缩写、扩写和写摘要,把语言材料的输入转化为输出,使学生对有关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话题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六、结语
以上,我们从五个层面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了探索。在具体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下大力度,从基础做起,不断训练,不断提高,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措施来激发学生关于写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写作成绩的提升,只有写作教学夯实了,英语教学的难点才会逐渐突破,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才能得以提升。 本文由提供,第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
[ 参 考 文 献 ]
[1]曲秀艳.认知策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
[2]王跃洪.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6).
[3]徐蕙裳.“认知-过程”写作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探讨,20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