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因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探讨[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王教授更新时间:2017-04-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语言模因的重要传播媒介,语言只要被模仿、复制并得到广泛传播,它本身也是模因。语言认知观表明,语言模因的进化过程与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频率效应和模仿机制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模仿不仅是语言模因传播的核心,实际上也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策略之一是启动频率效应,这与二语习得的语言学习观不谋而合。因此,深入了解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作用有利于二语课堂干预下的语言学习与教学。 
  【关键词】语言模因论 模仿 频率效应 二语习得 英语教学 
  【Abstract】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media for meme to spread.Language is also a meme provided that it is imitated,replicated and transmitted abroa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meme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chanism in the progres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such as frequency effect and imitation.Imitation is not only the core of the spread of linguistic memes,but also works du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study.Besides,the start-up of the frequency effect,one of the strategies of the meme’s replication and spread,agrees with the linguistic theory of SLA.Therefore,the acquaintance of the rules of replication and spread of memes in SLA helps the language study and teaching a great deal. 
  【Key Words】linguistic memetics; imitation; frequency effect; SLA; English teaching 
  一、引言 
  模因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单位,语言是模因的重要载体,同时语言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模因,也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四个传播阶段,在此过程中,模仿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主要机制,模仿不仅是语言模因传播的核心,实际上也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认知角度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当语言学习者通过输入、模仿积累了一定的语言资料后,就会根据一定的概率分布来建构型式,这就涉及到“频率效应”的问题。事实上,以符号使用为起点的模因论与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以使用为基础(usage-based)的语言习得观不谋而合,“模仿”和“频率效应”就是二者密切关系的主要结合点。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是语言官能(faculty of language)在外部语言环境刺激下的发育过程;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起“触发”(trigger)影响,课堂的正式教学影响是有限的。语言模因论的介入对二语课堂干预下的英语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启发。 
  二、语言模因概述 
  “模因”(Meme)一词的提法最初出现在英国生物学家Dawkins所著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书中。Dawkins认为进化除了受物种、个体组织驱使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 “复制因子”也是一个重要诱因。同理,文化也会进化,并且也是由复制因子驱动的,而这个文化复制因子就被称之为“模因”。Blackmore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的信息单位”就是模因。模因有很多表征,可以是观点、想法、态度,也可以是衣服、房子或食物。也就是说,只要能够通过广义上的“模仿”过程并且被“复制”的信息就是模因。Richard 在《思维病毒》中从认知学角度给模因下了定义:模式是存储于人类大脑的信息单元,通过自我复制进行传播。这与Dawkins于1982年发表的《延伸的表现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中所阐述的观点相近。 
  语言是模因传播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通过语言传播而生成的模因现象就是语言模因。何自然把语言模因定义为“携带模因宿主意图,借助语言结构,以重复或类推的方式反复不断传播的信息表征”,并认为模因的传播分为“教育教学和知识传播、语言自身的应用以及信息的交际和交流”三种渠道。正如Dawkins所说:“模因是存储于人脑中的信息单位,模因自我复制的途径是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再从人的大脑传播到电脑……。”这就说明在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途径中,教育教学和知识传播是最为重要的方式。教师把自己大脑中已存知识以及教材中的信息传播给学生,学生把课堂和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通过一定的语境环境进行复制甚至变异。当语言信息以多种方式被不断复制和传播的时候,语言模因现象便产生了。 
  语言既是模因的载体又是一种模因,这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探讨有着一定的启发,因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对象就是语言,语言模因的传播规律理所当然适用于语言习得过程。以符号使用为起点的模因论与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以使用为基础的语言习得观不谋而合,如二语习得中的模仿机制和频率效应与模因进化的整个过程存在着客观的统一。 三、模仿机制与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模仿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主要机制,同时学者们也发现,模仿不仅是语言模因传播的核心,实际上也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人类的模仿不同于动物的简单效仿,它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既可以在浅层面进行也可以在深层面进行。当英语初学者在学习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知识时,对语言基本形式的模仿就是浅层模仿。当学习者把学到的基本句型和词汇运用到实际的语境中,结合真实交际任务进行的模仿才是深层模仿。模仿是否能够促进语言习得,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盛行的结构主义教学法之所以没有走得更远,主要原因在于该教学法提倡的句型训练和强化重复还只是停留在浅层的模仿上,没有从人类认知的深层面进行思考,因此学习者最终只停留在简单的语言重复阶段。虽然学外语是学别人的语言,要进行一定的模仿,但是仅仅局限在形式上的背诵、句型操练是远远达不到语言习得的目标的。要进行深层模仿就必须在有语境的语言任务中进行模仿。 
  近年来,对于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一直在不断深化。认知心理学探讨有了新发现,进一步确认语言是人类互动合作的产物,语言习得主要是一种社交过程,外语要在社交互动中学习,凸显了语言结构与语境的结合关于外语学习效果的重要性。Eskildsen强调互动的促学机制,他的探讨成果也进一步证明了“互动中语境关联和语言模仿的影响”。《新编英语教程》的总主编李观仪教授认为,如果句型训练只是机械性的重复,最终只能导致无意义的简单模仿。因此,她提倡要从认知的角度,即在一定语境中进行语言训练,这与“互动说”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新编英语教程》(第三版)第二册教材中,每一单元的组成内容及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从Language Structures、Dialogue到Role-Play,遵循了语言知识“同化——记忆——表达”的习得过程。Listening in and Speaking Out是第三版教材新增加的环节,亦是为了强化语言输入同化、记忆继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表达能力。Reading I和Reading II到Interaction Activities,再一次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同化、记忆和模仿,最后上升到表达、互动传播阶段。这一课程设计符合互动促学的原理,即互动交际中的外语学习是“将语言输出与语言输入紧密结合,语言理解与语言产出有机结合,语言模仿与内容创造切实结合”的语言模仿过程。单纯的背诵、复读只能让外语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增长学生的厌学情绪,最终导致遗忘速度加快。因此,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要在有情境的综合技能任务中进行,真正的模仿是学习者注意后的主动行为。没有学生的决策参与、主动转换观点和最终的主动模仿等认知过程的参与,真正的模仿就不可能发生。因此,课堂英语教学干预要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开展。 
  四、频率效应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策略之一是启动频率效应,高频率是模因复制生存的途径,而第二语言习得探讨也表明,频率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Ellis的二语习得观就是建立在语言输入频率基础上的,他认为“使学习者能够流利地使用语言的知识不是抽象的语法规则,而是学习者存储在大脑中所经历过的大量的言语范例”。言语范例是语言习得者在语言学习中长期积累并建构而成的言语关联网络。在此期间,新输入的内容与大脑现存的表征之间会产生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建立关系。语言学习者接触新的词语后,每一次的重复都会强化词语之间的关系,以此推测出频率是语言习得中所起的重要影响。Saragi等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发现:“若目标词呈现次数少于6次,只有50%的受试能学会,而次数在6次或6次以上的,有93%的受试能学会”。语言模因论强调语言模因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必须有“出现频率”以及“繁殖量”的保障条件,没有一定量的保证,语言素材就不能引起语言学习者的注意,更谈不上语言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这对第二语言教学有很好的启发。在《新编英语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中,“old age”的相关主题反复出现贯穿了整个单元,如图2所示: 
  因此,“老年人”的相关知识反复出现在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学习中,而且该话题与当今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吻合,课堂高频率输入的内容使用了大量的真实语料,英语论文,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语境,为第二语言在大脑中与母语的竞争提供更多的资源,并且这种高频率的第二语言输入还顺应了语言习得者的兴趣与水平,所以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发展。模因宿主们因顺应语境选择不同的语言模因,并以非单纯模仿的方式快速复制和传播,这正是模因向强势方向发展的动力。 
  Blackmore在《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中首次指出了模因传播的两种方式,即“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传播(memetic genotype)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性传播(memetic phenotype)。因此,根据语言模因的多模态复制规律,同样的语言学习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如上文中有关“老人”的话题以不同的语言学习形式出现在本单元的对话、听说训练和课文中,很好地启动了频率效应。又如在本单元的“Listening in and Speaking Out”的听力原文里出现了“old people、seniors、senior citizens、the elderly”等一系列指代“老人”的词汇,实现了语言的基因型传播。这些“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词汇在相关语境的辅助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随后教师就有关的内容进行提问、讲解、训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该系列词汇的记忆和同化,有助于启动频率效应,在一定的任务如“Interaction Activities”的刺激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模仿力和表达欲,英语论文,从而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 五、结语 
  语言输入以及模仿学习对二语习得的过程有着积极的作用,除了词汇、语法的浅层模仿外,课堂教学还应该结合一定语境下的语言任务引导语言习得者进行深层模仿。此外,语言输入中的频率也会作用语言习得的效果,语言材料的输入频率越高,越能引起习得者的注意、提取、理解、记忆和模仿。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忽略深层模仿和频率效应的启动。把语言模因复制、传播规律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探讨成果用于二语课堂干预下的语言学习,有助于我们发现并改进以往被忽视或者简单化的课堂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1]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17: 67. 
  [2]Powell,G.Memes[A].In:K.Brown(Ed)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Second edition)[C].Oxford: Elsevier,2017:6-8. 
  [3]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3. 
  [4]理查德·布罗迪.思维病毒[M].叶俭慧(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24. 
  [5]何自然.语言模因理论与运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7: 6-9.106-120. 
  [6]何自然.语用学探究(增订本)[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7:158-164. 
  [7]Dawkins,R.The Selfish Gene(new ed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58. 
  [8]王初明.内容要创造 语言要模仿—有效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思路[J].外语界.2017(2):43-47. 
  [9]李红.论以频率为基础的二语习得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3-94.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探讨“群星计划”项目“《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语言模因观” (项目编号:qx2017350)探讨成果。 
  作者简介:陈莹莹,女,(1979-),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探讨方向:二语习得、中西语言文字对比。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