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实验室”模式的学生译者ICT能力培养的几个方式[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王教授更新时间:2017-04-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1 引言
  自20世纪八十年代发轫以来,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教学经历起步、探究阶段,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ICT能力,使其适应信息化、技术化社会需求,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关注的话题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如何将ICT运用于翻译教学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关注。国内学者主要从师生角色、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测评、学习模式、信息素养等方面研讨ICT翻译教学(杨柳,2017;段自力,2017;任大玲,2017),而国外学者则主要研讨ICT翻译教学的理论模式及实践经验(Kiraly,2017;Austermuhl,2017;Pym,2017,2017,2017)。尽管国内外ICT翻译教学探讨成果已付梓出版,但其理论与实证探讨仍处于探究阶段,针对ICT能力内涵、培养模式及评估措施的探讨相对较少,且探讨措施和工具较单一,英语论文题目,探讨思路侧重结果,对过程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这一领域的内容或手段都有待拓展。基于此,本文建构了培养信息社会翻译人才的“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并采用翻译日志法(Translation diary),辅以问卷、观察和访谈,对受试者进行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收集相关定性、定量数据,以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探讨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译者ICT能力的内涵;(2)培养学生译者ICT能力的“翻译实验室”模式构成;(3)“翻译实验室”模式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对学生译者ICT能力的作用。
  2 译者ICT能力
  ICT能力也称TT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信息能力,隶属于翻译能力的工具能力等,指能恰当应用数字化技术、通讯工具和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检索、评估、整理和传递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及道德法学意识(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2017)。本文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对ICT能力定义的基础上参考了Molina&Sales(2017)的译者信息能力模式(INFOLITRANS),重新界定了译者ICT能力的构成要素。
  2.1 译者ICT能力的构成要素
  各国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译者ICT能力的内涵,其中Molina等(2017:413-437)的译者信息能力模型(INFOLITRANS)最具作用力。该模型将译者信息能力分成知识、技术、资源和过程四部分,每一部分均包含认知(cognitive)、信息数字(informational-digit-a1)、交流(communicative)及策略(strategic)四大能力,各能力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综上,基于译者信息能力模型并结合ETS等对ICT能力的定义,立足本国翻译教学国情,本文重新界定了译者ICT能力内涵,认为ICT能力包括五个要素,即信息能力、技术能力、交流能力、策略能力及道德法学意识,其联系如下图所示:
  如图1所示,在ICT能力五要素中,信息能力是译者ICT能力中最为基础的成分,指对翻译相关信息进行检索、评估、整合、加工、传递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指与翻译行业所使用的工具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熟悉翻译工具的使用、翻译软件的优缺点以及文档处理技术等。交流能力指与同事、客户、主题专家的远程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策略能力作为ICT能力的认知要素,是关系其他能力的关键能力,它包括理解能力(确定翻译问题)、问题略论能力(略论、综合及激发技能知识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措施)、决策能力(评估、选择最佳解决方案)、监控能力(调控整个ICT工具使用过程)。最后,道德和法学意识是ICT能力中的职业知识能力,贯穿整个ICT使用过程,包括对信息的真实度及准确度、资料和信息的保密度以及知识产权等意识。
  2.2 译者ICT能力培养
  译者ICT能力培养主要有三种方式: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翻译工作坊、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简单运用以及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翻译工作坊倡导建立网络教室环境,教师通过主机和学生分机互动,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完成翻译任务(Kiraly,2017;Massey,2017;Pym,2017,2017)。此教学措施有利于学生熟悉职业译者的工作环境和模式,为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打下基础。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CAT)主要对学生进行网上资源和翻译软件的培训,并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CAT练习,该教学措施的主要缺点在于教学内容较枯燥,学生缺少真实的翻译实践活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利用平行语料库的平台和检索工具,英语论文,能帮助学生译者提高表达能力,减少译文错误(王克非,2017:27-31),但个人自建小型语料库存在一定困难,并且语料库翻译教学在语料处理、检索方式以及与翻译授课内容结合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综合以上三种教学方式的优势,考虑本土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提出了适应科技翻译教学的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2.3 译者ICT能力评估
 国内针对ICT能力评价考核的直接探讨较少,实证探讨则更为少有,而仅有的实证探讨多侧重于间接评价,缺少基于现实场景的直接行为评价。国内对于ICT能力实证性评价多基于问卷调查,在评估学生处理实际ICT问题时的信度和效度尚有待提高。国外较具作用力的ICT能力评估体系是美国教育考试中心的ICT能力考试系统——iSkillsTM(ETS,2017),该系统以ICT任务为考试内容,每一任务涉及一个或多个ICT技巧,对用户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进行统计核算。该系统最终形成一系列评价报告,包括总体任务表现反馈报告、个人成绩报告、个人信息数据等。作为翻译能力的次能力,ICT能力的评估需关注翻译结果以及翻译认知过程(王湘玲、胡珍铭,2017;王湘玲、陈罗霞,2017)。因此,本文根据ETS对于学生行为表现及成果的ICT能力评估项,结合翻译教学过程评估法,采取过程和译文质量相结合的评估措施来评估学生译者的ICT能力。
  3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本文提出的“翻译实验室”(Translation lab)教学模式兼具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和语言实验室(Language lab)的主要特征,强调ICT的运用,旨在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新型翻译人才。
  3.1 教学模式构建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基于Pym(2017)提出的机器翻译辅助教学基本准则和特点以及Kiraly(2017)的项目式翻译教学法。Pym作为机器翻译辅助教学领域中较有作用力的学者之一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