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百度百科,2017)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的重要特征: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而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场景和氛围,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理解、学习和应用语言知识的过程。它契合了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同样,新课程也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教育部,2017)。情境创设因此成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
但是,由于英语教师对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情境创设往往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结合几个典型案例,略论探讨情境创设的低效现象,并提出解决对策。
误区一:缺乏情意,英语毕业论文,有“境”无“情”
[情境一]在讲授《小学英语》(北师大版)四年级的一节英语课上,某教师在教学“tall”和“short”,“fat”和“thin”等表示相对的形容词时,分别请了两对男生和女生上来,借助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外表特征进行教学。他先请一位高个男生上台,借此教学“tall”一词,然后再请班里另外一位个子最小的男生Tom站在高个男生旁边。也许Tom知道将要扮演的角色,他很不情愿地挪步到讲台前。老师指着他问全班学生:“Is he tall?”学生齐整整大声回答:“No.”于是,老师导入新词教学:“He is short. Short, short, he is short.”因为两位男生个子反差较大,学生边读边笑。而台上的Tom则嗫嚅着,显得很不自在,最后,几乎是在同学顽皮的笑声中跑回了座位。随后,老师又邀请一对女生上来,一位又高又胖,另一位又小又瘦,不难猜出,她们又是老师教学的最佳“道具”,帮助全班同学直观地理解了“fat”和“thin”,两位女生都涨红了脸,不知所措。
[情境二]在讲授《新标准英语》五年级“I wore warm clothes”一课时,任课老师为了呈现“fall over”,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先后有两位学生都勇敢地、重重地摔在地上,英语论文,传来两声刺耳的“嘭”、“嘭”声,让几位听课老师惊诧莫名,最后在全场的注视下这两位学生脸红耳赤地回到座位。
[案例略论]情境教学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情”,包括情趣、情感、情意;另一个是“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不可否认,这两位老师都深谙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tall” “short” “fall over”等单词词组的含义。可以肯定的是,前一位老师能够灵活利用源于学生自身体征的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忽视了认知主体的感受。在[情境一]中,两对同学体貌特征反差较大,使得外表处于劣势的同学感到局促不安,而老师一次次“short” “fat”的领读,无异是一种侮辱。那两位同学在其他同学无意的笑声里,感受的是紧张、害羞、不安,或许还有自卑,根本无法体会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在[情境二]中,“fall over”的演示更多地显示了学生的勇敢和老师的“无情”。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充当了没有得到尊重的教学道具。须知,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上述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指导意义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无情”的方式来展示它,其结果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的那样:“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转引自朱慕菊,2017:20)。
其实,在[情境一]中,呈现单词完全可以借助师生的身高异同,帮助学生理解“tall”和“short”。在随后的操练中,则可以通过“A is tall. B is short.” “B is tall. C is short.”等的句型操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tall”和“short”两个词的含义。即便不易找到对等的实体作为教学道具或不适合在学生面前进行直观展示的,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片、简笔画、图景进行展示,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情感伤害或人身伤害。
误区二:偏离目标,重“境”轻“效”
[情境三]某老师在讲授《小学英语》(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Unit 4 “How many?”一课时,创设了“Mocky's birthday party”的情境。教师借助生日蛋糕上面蜡烛的数量、参加的人数、收到的礼物等呈现相关的数字。下图是单词“four”的呈现形式:四张蜡烛图片逐一呈现。第一根蜡烛和字母“f”同时出现,第二根带出“o”,第三根打出“u”,第四根带出“r”。不难看出,老师的意图是让学生借助这个情境学习单词“four”。
[情境四]随后,教师让学生听一段录音,并根据录音中祝贺生日的不同口吻,来判断参加party的人数,进而引出单词“five”。然而,由于录音效果不好,老师不得不放了三遍。在讲授单词“six”和“seven”时,教师也采用了上述教学方式(如右图)。
[案例略论]情境创设是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在[情境三]中,任课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the numbers from one to ten.”应该说,这个目标的设定是合理的。那么,教师所创没的教学情境是否促进了目标达成呢?
我认为,在[情境三]中,教师利用蜡烛呈现“four”这个单词,由于四个字母之间相距太大,破坏了学生对这个单词的整体感受。俗话说,“先入为主”。对学生来说,接触新知识的第一感知非常重要。如果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