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写作是实用性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点培养的两项交流技能,也是最能体现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一项技能。 作为高职院校的运用英语系的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有很高的期许;然而另一方面,却痛感到高职院校英语系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许多不足。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学生用英语写作,实际上是学习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国学生沿袭了中国人螺旋式曲线型的思维模式,反映在写作中在篇章结构上存在着结构散漫,主题不清,拖沓迂回,思路跳跃、缺乏连贯性等问题。追根溯源,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受到“母语干扰”。Habbard(1983)提出“母语干扰”(mother-tongue interference)是造成学生写作错误的首要因素。 如果学生了解了英汉语言背后的思维与文化异同,是否可以有效地改进写作中的这些常见的篇章结构方面的缺点?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案?在英汉对比的诸多专题中,哪些内容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帮助最大?学生对这种教学措施的接受程度如何?这些都是本探讨力求寻找到答案的探讨目标。 二 探讨过程概述 (一)探讨目的 本课题的探讨目的,是想通过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渗透英汉对比内容,探究英汉对比在工科类高职院校实用型英语人才培养中的影响,以及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方面的实际效果,期望能探究出一套效率高、易操作的基于英汉对比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二)探讨对象 由于本探讨是偏重过程的定性探讨,为了更好的掌控探讨过程,本探讨的受试对象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运用英语系一年级的学生中自愿报名者,共20人。 (三)探讨步骤 对英语系的学生进行英汉对比教学法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与学习,每周进行一次,每次2课时,约一个半小时,共进行了英汉对比方面七个专题的讲座与研究,每次讲座结束都与学生进行交流,获得学生的教学效果反馈;每次研究结束都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英语习作,教师进行精改,下次课对优秀学生写作进行公开点评,并逐个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提供优秀范文的讲评与略论。 在讲座与研究过程中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共采用了6种教学手段,分别是:讲解精进写作的步骤;成员优秀习作讲评;教师提供范文的欣赏与评点,教师学生个别交流写作问题;介绍英汉思维异同在写作方面的表现;以及学生习作互相点评。探讨结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本次探讨的成果。 (四)探讨结果的略论与思考 1 将英汉对比运用于写作教学应采用何种教学措施? 这是本探讨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开展探讨之前的理论准备中,英语论文题目,笔者查阅了很多的资料,英语毕业论文,发现对于英汉异同在写作中的表现的理论论述随处可见,小到措词的区别,句法的区别,大到衔接、篇章结构的区别都诸多论述,但是关于究竟怎样把这些理论有效地渗透入教学,即英汉对比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案,却论述较少。因此教学方案的设计与优选就成为了本探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起初,探讨者采用了讲授式和对比式的教学法,即先就英汉对比的某个专题进行理论介绍,再举出典型例句进行略论,然后对学生习作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略论的措施来进行教学,然而,具体实施过程中,探讨者很快发现,学生关于抽象的理论兴趣不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感觉到师生缺少互动与交流,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也印证了这一点。 于是,教师调整了教学方案。不再将重点平均地放在英语与汉语的对比及理论介绍方面,而是以英语思维为主,汉语思维加以对照的方式来进行。教师选择了一本由专门教授高中生英语写作的美国老师撰写的写作教材作为主要参考,在教学中完全按照英语写作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英语思维的写作思路,同时额外补充教师关于某一教学步骤的汉语写作方式的比较与对照,以及中、英典型范文或典型错误的略论,最后配合教学章节布置针对性训练。这种以英语为纲,汉语为鉴的方式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反馈良好。 当然,除了探讨所采用的这种教学方案,还有哪些教学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与探讨。 2 在英汉对比专题中,哪些内容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帮助最大? 按照英语的写作思路,在整个探讨过程中分别介绍了英语写作的“吸引人的标题”、“寻找切入点”,“撰写首段与主旨句”,“使用有力的名词”“使用生动的动词”“使用黏着剂(其中包括三个小标题:主题句、衔接词和生动的故事)”“删除冗词”“练习平行结构”“使用有效的标点”, “变化句长与句型”以及“动人的结语”,并补充了英汉对比方面的“螺旋式思维与直线思维”“葡萄藤与竹竿式的句式特点”“形合与意合”“主观思维与客观思维”等专题讲座。从教学互动与反馈及最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略论,学生们认为自己写作帮助最大的内容有:寻找切入点、使用有力的名词和生动的动词、使用黏着剂、动人的结语及螺旋式思维与直线思维等。 略论原因如下:一,虽然学生接触英语写作多年,但实际上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或了解过英语作文从构思到组织的整个过程,之前的写作教学更偏重于句型、措词、语法、修辞手段等微观方面,因此学生收获良多,另外教师在探讨过程中也特别强调了开头与结尾的重要影响,因此 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寻找切入点”和“动人的结语”这两项。二,通过这次学习,学生确实认识到了英汉语的异同,且认识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不足,因此选择了“使用有力的名词和生动的动词”“使用黏着剂”和螺旋式思维与直线思维这三项内容。 另一方面,值得思考的是,其他英汉对比的内容,虽然教师也花了相当多的精力进行介绍并附有大量例子,但学生们的反馈一般。原因可能在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和人文素养比较薄弱,因此关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兴趣不大,说明教师还应在将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具体化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与努力。 3 学生的教学反馈与接受程度 通过每次课后的交流与问卷调查,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特别是通过这次学习,了解到了英语与汉语思维模式的异同,认识到自己写作上的不足,“懂得照顾到全文的结构性、逻辑性”,“使自己的作文更充实、连贯”。(引文来自学生反馈原文)。 三 结束语 通过这次探讨,摸索了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