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是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学领域的探讨热点。近年来,无论是教学探讨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围绕语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探讨。笔者在最近观摩公开课时发现,一些教师由于对语篇教学的功能认识不到位,英语毕业论文,或曲解理念,或盲目效仿他人,致使语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过度”现象。
现象一:过度关注语篇教学的整体性,忽视局部细节的针对性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应重视语言学习的整体性”,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但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语篇的整体理解,关于语篇中会给学生理解造成障碍的局部细节知识,却未进行深入教学,导致学生不能掌握并且灵活应用语篇中的语言知识,对文本的局部细节也理解不透。于是,语篇教学中便出现了“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过度”现象。
【案例1】
一位教师在执教《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1 Who is younger?中Part A的语篇时,将教学环节设置如下:
步骤1:师生问好,交流个人信息。
步骤2:学生观看动画,整体了解语篇大概并回答问题:
(1)Who are chatting?
(2)Who else are they talking about?
步骤3:学生在组内整体阅读语篇后回答下列问题,并在文中画出问题的答案。
(1)Does Su Hai have a twin sister?
(2)Do they look the same?
(3)Is Su Hai as tall as her twin sister?
(4)Who's younger,Su Hai or Su Yang?
(5)Does Jack the only child in his family?
(6)Who's Jimmy?
(7)How old is Jimmy?
在逐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讲授并带读“twin,minute,only,younger”等新单词。
步骤4:学生整体跟读、自读课文并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步骤5:学生根据板书复述或表演课文。
步骤6:布置家庭作业。
【问题略论】
该教学环节在呈现语篇、回答问题和阅读文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特别凸显“整体”,教学流程也由一个“整体”过渡到另一个“整体”。从表面上看,英语论文网站,教学设计条理清晰、教学流程井然有序,然而,也只是体现了“整体”感知语篇,关于文中的新单词和功能句型等局部细节的处理却显得粗糙。在学生阅读文本、寻找答案环节,教师创设的问题也比较零散,缺乏层次性与梯度性。因此,学生虽然通过整体阅读语篇,从文本中找到了答案,但是获取的信息是零乱的,关于语篇的理解也是浮于表面的。如此囫囵吞枣式的语篇教学,不能针对性地解决文本的细节内容,会导致学生对语篇理解不透,仍然感到生词连篇、难句成堆、语法生疏。
【案例研讨】
同样是这节课,笔者这样设计——
步骤1:师生以问答的形式对话聊天,了解彼此的年龄、身高、家庭等个人信息。
步骤2:观看课文动画,回答问题:
(1)Who are chatting?
(2)Who else are they talking about?
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语篇的大概及语篇涉及的人物。教师板书人物姓名并以问题“What are their relationships?”导入下一个环节。
步骤3:读课文并选择正确答案。
(1)Su Hai is Ben's ________.
A. sister B. classmate
(2)Jack is Ben's ________.
A. classmate B. cousin
(3)Su Yang is Su Hai's ________.
A. twin brother B. twin sister
(4)Jimmy is Jack's ________.
A. dog B. brother
学生整体阅读语篇,并找出人物之间的联系。教师自然引出“twin”这个单词,并让学生关系上下文猜测它的含义。
步骤4: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Do Su Hai and Su Yang look the same?
(2)Who is taller and who is younger,Su Hai or Su Yang?
(3)Does Jack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4)How old is Jimmy?
学生再次通过整体阅读语篇,找到相应的答案。该语篇文本可以划分为四段,这四个问题是根据各段落的主要内容提炼而出。在解决问题时,笔者以逐一解决问题、逐一呈现各段的形式,一一突破难点,解决了语篇中的细节问题。
如在回答问题(2)时,学生很容易说出答案:“Su Hai is taller than Su Yang.”和“Su Yang is younger than Su Hai.”接着,让学生观察两个主人公的图片,引导他们换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同义句转换。学生通过人物对比,能用“Su Yang is shorter than Su Hai.”,“Su Hai is twenty minutes older than Su Yang.”等句子描述人物。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3)时,学生能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然而,该段中“the only child”是一个新词,并且很难直观呈现。在教学中,若只是简单告诉学生它的读音和意义,不作深入讲解;或将其置入孤立的语境中进行教学——这两种处理措施都失去了语篇教学的意义。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通过多媒体呈现语篇的局部对话:
Su Hai: Do you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Jack: No, I don't.
Su Hai: So you're the only child in your family.
Jack:Yes.
该段对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语境。因此,在学生回答完问题(3)后,笔者以问题“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in Jack's family?”追问学生,进而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情境充分理解“only”及“the only child”的含义。同时,还设置了“Who is the only child in your family?”这一问题,让学生了解班级独生子女的情况。
步骤5:读课文并完成书本上的填空。
步骤6:根据板书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如下:
笔者在设计以上教学时,巧妙地处理了语篇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以及单词、句型与语篇的联系。紧扣语篇主题,将语篇教学分为整体感知、分段阅读和综合应用这三部分;将文本的重要细节处理放在分段阅读这一环节,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处、理解文本细节。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掌握了文本中的重要单词和句型,对语篇内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感悟与启示】
语篇教学强调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整体思路,而关于知识点的讲解应弱化处理。但是,弱化处理并不意味着不处理。倘若局部细节得不到处理,势必会削弱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