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西方传统译论中,翻译(译文)总是被认为是对原作的复制和翻版,是女性化的产物。本文论述略论了女性主义译者如何借助解构主义理论颠覆翻译(译文)在传统译论中的次等身份,并以此为工具质疑和颠覆在社会历史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关键词:女性主义;解构主义;颠覆;性别歧视
一、引言 提起女性主义,在欧洲,人们可以追溯到14世纪。据西方学者考证,世界上第一位女性主义者是法国的彼森(Christine de Pizan),著有的《女性之城》(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1405出版)。但是,就与当时的父权社会体制,女性主义大规模的思潮直到18世纪后半期才来临,她们当时为了追求社会地位、自由、政治、劳动的等方面的男女平等,也称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上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兴起,这次运动的目的旨在打破社会中性别歧视、男性占主导,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二战的发展,除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外,英语论文范文,此时兴起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等主要一些流派。60年代末,西方女性主义又分成了英美女性主义(Anglo-American Feminism)和法国新女性主义(French New Feminism)。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女性学者开始探讨造成女性不平等的根源。于是七十年代,女性主义打出了“女性必须得到语言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着手”的口号。这里英美女性主义主要以揭示略论经典作品中女性受压迫和男性的强权为目的,注重文学批评和颠覆;而法国新女性主义主要通过借助语言学、符号学、心理略论等理论来构建女性主体地位的语言,其在性别异同的社会构建以及女性语言、写作联系上的翻译理论阐释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二、翻译中的性别(女性和翻译的隐喻与关系) 17世纪法国修辞学家梅内(Ménage)有一句名言“Les belles infidèles",意思是不忠的美人,既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翻译不忠实。由此可知,翻译和女人一样处于受到歧视。在西方传统中,翻译和女性都处于低等地位的。约翰·弗里欧(John Florio, 1963)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是“有缺陷的”,所以翻译“一般被认为是女性”。在各自的社会秩序中,译者也同女性一样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女仆,女性比哪像低等。 当代中国翻译界所推崇的“信、达、雅”准则,也强调“信”和“达”要重于“雅”,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点缀。这岂不是正和梅内引入的谚语相合吗?在历史上,原作者的地位也是如此,总是主宰译者的思路,决定译者必须忠诚于原作者和忠实于原文。这和女性在婚姻的地位和影响又是多么的相似啊。 在西方译论中,性别的异同不仅仅体现在描述翻译的隐喻中,而且也体现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和女性在理解与从事写作的社会历史形式中。自中世纪开始,翻译是内女性进入文学世界的唯一途径。直到19实际和20世纪,都被排斥在著述之外,翻译也还是女性学习写作的一种训练。例如,夏洛蒂的《简·爱》初版时作者署名为柯勒·贝尔,到后来很多人都不相信是一位女性作家的著作。当时的文本创作和写作是不允许女人涉及的,英语论文题目,允许女人涉及的只有练习写作的翻译。 三、女性主义的翻译结构与策略 1.女性涉及翻译理论的原因与目的 女性之所以从事翻译,目的是建立服务于进步的政治议题和文学传统创新的交流网络,通过翻译表达她们的政治信念。翻译是和社会在某些方面是重叠的,它也让女性有了通向文学和社会的一条有限的途径。在时代允许的机缘下,通过对文学著作中被埋没的女性思想成果的发掘,让女译者强有力的一面展现在世界面前,从而发出女性的呐喊。而在传统的西方译论中,翻译是不完美的,是女性化了的。社会秩序中翻译同女性的地位也是次等的,被边缘化了的,是不能代表社会和世界的声音的。因而,女性主义者由社会共识的女性代表翻译出发,通过对翻译理论的探讨颠覆并重新构建翻译理论,打破写作男性中心主义的垄断地位,凸显译本中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就变得相当关键了。 2.女性主义翻译探讨的理论依据和形成 自从1968年“五月风暴”开始,西方女性主义明显分成了英美女性主义学派和法国新女性主义学派两个学派。新女性主义,也称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借鉴吸收了法国结构主义翻译三大代表德里达格洛斯中心主义批判、福柯的权利话语秩序学说和巴尔特的“原作者死了”的理念。借助德里达的二元对立逻辑批判,新女性主义对父权话语体系进行了挑战和质疑。通过使用父权或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gocentrism)话语体系书写女性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只能是从另一方面巩固了并维护了男性中心主义的观点,因此,新女性主义必须建立起能够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语言符号系统来书写。从翻译理论的大背景以及翻译与性别的内在关系来说,女性主义必然触发翻译探讨的反思。西蒙(Sherry Simon) 这样说道:“妇女的解放首先是从语言中获得解放。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女性主义学者的论著中出现了这样一个观点,既她们清楚地意识到语言是意义争斗的场所,是做题在此证明自我的角斗场。因此,毫不奇怪,翻译探讨会受到女性主义思想的滋养。” 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策略 首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旨在识别和批判那些将女性和翻译同时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纠缠不清的概念。通过追溯历史,不断地追寻着翻译女性化的根源,女性主义从译者在传统译论中女性的身份出发,开始通过凸显译者在译本中的地位,使用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来操控译本来替女性发声,传达自身的诉求。在这里翻译(译文)就完全的生吞了原作的精髓,通过女性主义在语言上穷尽各种翻译策略,张扬女性的个性、凸显女性翻译的主体地位。女性译者通过重读或重写中获得快感,张扬其对文本的操控,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女性译者卑微隐忍、隐形与文本之外的传统做法。格达德大胆地提出了“womanhandling”这一概念,既女性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让译者和女性都在这个过程中地位得到了提升。通过对翻译的“异同”的追求,就使翻译不会拘泥于原作的束缚,并在此显现出女性和男性的异同。这就抛弃了以原作为中心的传统翻译理论,并构建了女性话语体系,这种体系不仅是开放的,而其还能对自卫。正如德里达对女性译者的评价:“女性译者不是简单亦步亦趋。她不是原作者的秘书,而是原作者所眷顾的人。在原作的基础上,有可能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