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图式是已知事物和信息储存于大脑中的背景知识,文化图式是对于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歇后语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体,从歇后语的本质和英汉语之间的文化异同,研讨歇后语的翻译准则和措施。
关键词:图示理论;文化图式;歇后语;英译
图式(Schema)是一个认知心理学术语,最早由哲学家康德(Kant)于1781年提出。图式是已知事物和信息储存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当人们处理新信息时,总会把新信息与已存信息相互关系,从而给认知提供依据,完成对新事物的解读。图示具有共同性和异同性,常分为四类:内容图式(对于世界的基本知识)、形式图式(对于不同文体的修辞结构的知识)、文化图式(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和语言图式(对于语言语法的知识)。翻译作为一种语码转换的活动,实际上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语码表达出来,这里我们主要研讨文化图式在翻译活动,尤其在歇后语翻译中的影响。 一、文化图式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两者密不可分。同样图式与文化也息息相关,文化是图式的底蕴,图式是文化的反映。文化图式指的是人脑中对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对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翻译,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字面转换,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转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原语的文化图式进行正确的解码,并将其移植到目的语中去,才能有助于译语读者的正确理解和语言信息的充分转换,因此,译者应该了解语言的“文化图式” 二、歇后语的英译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汉语语言形式,多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具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言简意赅、雅俗共赏等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是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示了汉民族的语言风格,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有独特的效用。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歇后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进行歇后语翻译的时候,必须对原语歇后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充分而正确的理解,激活内化在记忆中的两种相关的文化图式,找到对等的文化信息,然后转化成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的语言信息,并尽可能保留原文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汉语歇后语的民族特色极强,往往涉及到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神话传说、经典作品等,不一定在英文中能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试从以下三个角度,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歇后语翻译措施。 (一)图式相应 不同民族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共同的文化习惯,英语论文,这是不同民族间能够相互沟通的基础。图式对应是指用目的语中能准确、全面表达源语歇后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语言来翻译源语的歇后语。一般情况下,在比喻性歇后语中,其喻体和喻义属一般事物式情理,比喻联系清楚,能为英汉两民族人民所理解,针对此类歇后语,一般采用“直译法”,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象,既忠实原文,又生动形象。如: 1) 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You are a dog trying to catch mice—too meddlesome! 有些歇后语,尤其是比喻性歇后语,其喻义比较明显,译语读者可从喻体的形象中或歇后语所在的上下文中直接推知喻义,英译时可只译出比喻部分,称其为“节译法”。如: 2) 如果你借给他钱,那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Once you lend him money, you will be like throwing meat-pudding at a dog. (二)图式冲突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人们对不同事物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异同,在两种文化图式进行匹配时会发生冲突。此时,我们要认真探讨,在不同的语言中很有可能找出表达方式不同,但所表达的文化信息相同的语言,在进行歇后语翻译时,我们需要改变一下原来的形象,用一种读者十分熟悉的比喻来进行翻译。这实际上是一种“套译”,译文和原文采用各自不同的比喻,来创造同一种形象,表达同一种精神,真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如: 3) 纳鞋不使锥子-针好(真好) A sherbet i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cool! (仲夏夜之梦里吃冰冻果露 — 爽!) 译文巧妙地套用了莎士比亚名著《仲夏夜之梦》的题目,而且cool可以解释为“凉爽的”、“爽的”,此处再造出了一个英文的双关语,达到了预期的修辞效果。 (三)图示缺省 由于讲不同语言的人思维方式和习惯上的异同,不同语言所表达的文化也有一定的异同。有时一种语言所传承的文化含义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根本不存在,也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在译者的大脑中根本无法建立相对应的文化图式,就会出现图示缺省,此时需要译者对源语进行创造性的翻译。 在进行双关性歇后语的翻译时,由于其实际意义比它的字面意义更重要,因此在翻译时可舍弃它的表面意义以及与其有关的前半部分比喻,一般采用“意译法”较好。如: 4) 迈克无论干什么都是脚踩两只船-三心二意。 No matter what he did, Mike used to run after two hares. 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如涉及中国古代人名、地名、典故、中国特有的风俗习惯或宗教用语等等,行文中若将其译出,英语论文题目,关于不了解中华文化北景的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因此,遇到此类歇后语,建议使用“意译法”。如: 5) 等他们赶来增援时,已是“正月十五帖门神-晚了半月啦”。(冯至:《敌后武工队》) But they were too late for a rescue. 有些歇后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往往涉及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经典作品、封建迷信等等。在进行此类歇后语的翻译时,采用“直译加注法”来译比较好,即先将歇后语译成英语,然后再做一些补充性的解释说明,以弥补直译在传达文化信息方面的不足。如: 6)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Chuke Liang the master mind.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