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谈庞德的汉诗英译[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王教授更新时间:2017-04-2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埃兹拉?庞德无疑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也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焦点。探讨庞德要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以庞德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研讨庞德的翻译目的以及这一目的对他的诗歌翻译形式和技巧的作用。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翻译目的论;诗歌翻译;形式和技巧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在20世纪西方文化史,尤其是英美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庞德是众所周知的意象派诗歌运动的主要发动者,而意象派诗歌运动是20世纪英国诗坛第一次大规模的与主流地位的传统诗歌相抗衡的一场文学运动。他的一生作品颇丰,曾先后出版诗集、文学评论以及翻译著作二十余部,其中包括英美诗歌史上最长的诗歌巨作《诗章》(The Cantos)。庞德不懂中文,但他翻译出版了中国古典诗歌集《华夏集》(Cathay),受中国文化及文学的作用可谓颇深。
  二、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ne Nord)和加斯特?赫尔兹?曼塔里(Justa Holtz Manttari)。最早是由赖斯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曼塔里阐发了行为理论,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这四位学者的功能翻译观点综合在一起又被称为翻译的目的论理论。
  目的论者认为,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的目的来决定翻译的策略。由于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上的异同,所以译文不可能和原文的各个方面都能保持一致。译者完全可以根据特定的读者对象,决定采用直译、意译还是改写的手法。目的论理论主张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准则:一是目的准则,就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措施和结果;二是连贯准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言习惯上关于连贯的要求,译文应该在接受语的文化与交际情形中能够易于被读者所理解;三是忠实准则,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应符合互文连贯的要求。从总体来看,在弗米尔目的论的三个准则中,目的准则居于核心地位,忠实准则则必须首先服从于目的准则和连贯准则。这说明,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的过程,也就是结果决定措施。
  三、按照翻译目的论的理论,目的准则是压倒一切的根本准则。译者为了实现自己翻译的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措施和手段。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庞德翻译中国古代诗歌的目的是什么呢?庞德所处的翻译时代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代刚刚经历了英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然而,维多利亚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节奏正是庞德所憎恨的。庞德主张,英语毕业论文,意象是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译者应该借助意象帮助读者获得诗人的体验。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文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让庞德找到了自己情感的表达方式, 也让庞德找到了挽救西方文学的出路。所以说,庞德的目的是通过翻译中国诗歌来实现对维多利亚诗歌的革新,并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实现了这种创新。正如庞德所说,“若论我翻译中是否使用了粗暴的手段(atrocities),我只能为自己辩护说,这些手法的应用大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是与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初衷是一致的。”(Pound,1968)
  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集《华夏集》中收录了19首中国古诗,其中一首是李白的《长干行》,庞德翻译的英文题目是“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李白的原诗是一首以商妇的爱情和离别为题材的小诗。它以女子自述的口吻书写了对远方经商的丈夫的思念。    诗中“常存抱柱信”说的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对恋人相约在石桥相见,英语毕业论文,名叫尾生的男子早已赶到,女子却迟迟未来赴约,不久河水暴涨,为了不失信于女子,尾生抱着桥柱苦苦地守候,不愿意离去,最后被洪水淹死。“岂上望夫台”描写的是一个民间传说:一位女子因思念离家已久的丈夫,每天都上山候望,时间久了自己就化成了石头,后来人们就把这块石头称为“望夫石”。应该说,洛威尔的翻译比较忠实于李白的原文,他将“抱柱信”译成“the faithful man who clung to the Bridge-post”,将“望夫台”译为“the Looking-for-Husband Ledge”。而庞德的译文中“抱柱信”和“望夫台”都不见了,他只翻译为“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 For ever and for ever and for ever.”实际上,庞德的译文不够忠实于原文,然而从翻译目的论角度来看,忠实准则一定要服从于目的准则和连贯准则。对西方读者而言,在不了解中国文化典故和民间传说的情况下,“愿死后化为尘土,生生世世与你相伴”远比“抱着桥柱信守诺言”和“望夫石台”更加通俗易懂,也更能表现女子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
  庞德认为,诗歌翻译不应过分强调直译、紧扣字面意思,而是应关注文本的意思,注意再现文本所蕴含的感情,如只局限于字面意思,就会妨碍文本意义的传达,从而损害整首诗的意境和美感的传达。再来看庞德译李白的《送友人》一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庞德的译诗基本上准确地传达了原意。译文中的“blue mountains”,“white river”,“a floating wide cloud”,“sunset”与原文中的“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四个意象相呼应。他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译为两个明喻句,让西方读者体会到了友人间分别时的心情。庞德的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这一句译得可谓是精彩传神。诗人和友人马上要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此时的心情似的,也不愿离开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般来说,译者在翻译古代诗歌著作的时候往往都会采用古旧陈腐的诗性词语,以此来拉大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产生历史感。而庞德逐渐意识到,使用古语翻译中国诗的做法只能使中国诗非中国化,所以他逐渐地改变了这种翻译措施。
  四、从以上的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有时并不是把译文忠实地、原原本本地翻译成原语文本的样子。他首先对原语文本进行操控,把原语文本当成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的目的是想要实现英语诗歌的创新,探究新的诗歌形式和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2]吴其尧. 庞德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3]张曦,谢都全. 从目的论角度论庞德现代主义诗歌翻译[J]. 外语与翻译,2017,(1).
[4]祝朝伟. 构建与反思[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