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韩海路文化交流述略[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宋代中韩经济、文化交流均通过海路进行。宋丽海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有佛教交流、典籍交流、人员往来等。宋丽海路文化交流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也体现出几个特点,即宋商在整个宋丽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影响,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入仕高丽的宋人在高丽传播了中华文化,并促进了高丽文化的发展,实现了民族融合;而宋丽间的双向文化交流推动了两国的文化共同繁荣。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宋朝;高丽;海路;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178-04
  一、宋代中韩海路交流路线与形成原因
  宋代与高丽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与民间关系,官方往来与民间往来全部通过海路进行。北宋时期,两国的海上交通线逐渐由北南移,出现了一个空前发达的黄金时期。
  北宋前期,即元丰年(1074)以前,宋与高丽的往来航线基本上采用传统的北路航线,山东半岛为基地,中心港是登州(今山东蓬莱市)和密州板桥镇(今山东省胶东)。即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发,向东直航,横渡北部黄海,抵达朝鲜半岛西岸的瓮津(今朝鲜海州西南的瓮津)。另一个出海口,从密州板桥镇起航,出胶州湾,东渡黄海,直航朝鲜半岛西海岸。而高丽往来宋则从礼成港起航,在山东半岛的密州或登州登陆,再陆行至汴京(开封)。
  然而,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宋与高丽的海上航线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改途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远契丹”。当时,宋与辽处于南北朝对立局面中,且辽占攻势,宋居守势。考虑到登州、密州濒临辽境,发往高丽的船舶易受到攻击。于是宋元丰三年(1080),宋朝政府下令,凡“非明州市舶司而发过日本、高丽者,以违制论”。从此,北宋前往高丽的使臣,皆由明州(今宁波市)定海县出发,越东海、黄海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北上,到礼成港口岸,再陆行至开京。高丽人渡海到明州,再入运河北上至宋汴京。至此,南路航线便成为宋朝与高丽往来的主要海上通道。南路路程比较险远,不大容易往来,但如能利用季节风,也能快速到达。根据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宣和使团从明州港出发,到达礼成港共计28天,回程时,自礼成港发舟,返回定海县,“凡海道四十二日”。回程较去程多用14天,是因夏季,多逆风,因而比去程顺风要困难地多。
  宋代海上通路发达与特殊的历史背景、造船、航海技术、宋商密不可分。
  第一,宋代由于与辽的对峙,宋丽的往来只能利用海路,宋代海路已成为重要对外交通路线。北宋期间,因契丹(辽国)雄峙于中国东北地区,阻断了宋朝与高丽之间的陆路交通,宋朝前期主要利用北方的海路,后期主要利用的是南方的海路。大多数的高丽求法僧都是从海路往来的,他们搭乘的或是国使官船,或是公私贸易的商船。
  第二,宋代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是宋丽海路文化交流的保障。宋代造船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制作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已造出万石以上的大船。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曾在明州造两艘巨舰,“一曰凌虚致远安济,次曰灵飞顺济,皆为神舟”,人称“万斛船”,此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①此外,宋代航海人也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航海技术,尤其是指南针的发明及其运用,为宋丽间的海路交通创造了客观条件。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就明确记述了船在大洋航行时,“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入夜举火,八舟皆应”。②这表明北宋末年指南针已在航海中广泛运用。
  第三,由于陆路交通的阻隔,宋丽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层面上受到了限制,但宋商不顾交通不便,不怕艰难险阻,频繁往来于宋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即使官方断绝外交关系的年代,海路仍有宋商往来。
  二、海路文化交流内容
  1.佛教交流
  高丽王朝建立之后对佛教采取了保护政策,高丽“国人好佛法”,仅“开成府有寺七十于区”。③宋朝建立以后修复寺院,皇宫内召集天下高僧,赐以紫衣,并遣僧侣去西域求法。由于宋朝皇帝的礼遇和重视,宋朝佛教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高丽为了发展本国的佛法,经常派使节请求宋朝赐佛教经典。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赠与高丽《大藏经》一部。淳化二年(991),高丽使韩彦恭转达高丽国王王治“求印本佛”的请求,宋太宗不仅赐以《藏经》,而且又赐以御制《秘藏诠》、《逍遥游》、《莲花心轮》。天禧三年(1019),高丽遣使者崔元信等入宋贡布求佛经,真宗则下诏“赐经还布”。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又特许高丽使者收买《大藏经》、《华严经》等佛教经典。④
  高丽入宋求法的僧人之中,义通、谛观、义天最为出名。义通(927-988),俗姓尹,字惟远,王族出身,晋天福年间(936-947)末渡海入华,受学于螺溪义寂,为义寂首座弟子。义通留螺溪约二十年左右,名声大作,想以此教传于故国,于是于乾德间告别师友,准备渡海归国。值此之际,太师钱惟治就之请问心要,请为戒师,住持明州(今宁波)传教院,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赐宝云禅院,故称“宝云大师”。太宗端拱元年(988)十月二十一日,义通卒于住寺,终年六十二岁。有关文献资料供20多篇,南宋天台僧人宗晓把它汇编成册,题名为《宝云振祖集》。义通著述丰硕,天台学造诣甚深,于宝云禅院敷扬教观整20年,被尊为中国天台宗十六祖,对中国天台宗的复兴发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义通在四名宝云禅院弘法,使天台宗盛传四明,他的弟子甚多,其中知礼被尊为天台宗十七祖。
  谛观是五代末、北宋初入华的高丽高僧,宋建隆元年(960)入华,至螺溪义寂处参学,历10年而后坐亡。谛观入华,与吴越国国王钱弘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吴越王传》所载,宋朝初年,经过唐武宗年间的会昌灭佛运动和唐末五代时期战乱的双重打击,中国天台宗所传典籍散佚甚多。宋建隆元年(960),素奉佛法的吴越王钱弘派遣使者前往高丽、日本求取天台宗典籍,其中,前往高丽的使者带去了钱弘的亲笔书信及五十种宝物,高丽王派遣谛观入华奉献教乘。谛观入华后,至义寂所居之螺溪定慧院就学。他所带来的全部天台宗教藏“悉付于师教之门”,⑤使这里成了天台教中兴的基地。《佛祖统记》载,谛观“留螺溪十年,一日坐亡”。故其卒年当在开宝二年或三年(969或970)。⑥   谛观就学于螺溪义寂期间,曾制《天台四教仪》一部,该书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深受僧俗的欢迎,人们把它喻为“台教之关钥”、“大为初学发蒙之助”。⑦在天台宗中兴中,谛观无疑居于第一功。
  义天(1055-1101),于宋元丰八年(1085)四月,乘宋人林宁商船从贞州渡宋。入宋之后,宣宗命元景及大师慧宣、道邻三人追踪入宋。主客员外郎杨杰陪同,求学于杭州华严座净源门下。
  义天又拜谒了慈辩大师,受传天台教观。回国路上,再谒净源大师,净源以香炉和佛尘相赠,免费韩语论文,也赠诗一首,诗曰:“青炉佛资谈柄同陟莲台五十年。今日皆传东海国,焚挥说法度人天。”⑧寄托了对义天的殷切期望。义天又到灵隐寺拜谒南山宗律学大师元照,元照为之演说律宗纲要,并授菩萨戒。⑨之后又去五台山,于智者大师肉身塔前发誓:“他日还乡尽命传扬”。⑩
  1086年5月20日,义天搭乘本国朝贺使船自定海乘船回国,至29日抵达本国礼成江。回国后,义天不仅将中国华严、律宗传入韩国,而且创立了高丽天台宗。
  输入《藏经》和入宋求法,使高丽佛教事业迅速发展。显宗十二年(1021),高丽模仿宋朝刊印《大藏经》,历时60余年全部完工,这就是著名的《高丽藏》。此后,高丽又将义天入宋时所精心收集的大量佛典和高僧文集,刊印为《续藏经》,成为两国佛教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2.典籍交流
  宋与高丽的文化交流中,典籍交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为雕版印刷的发达及政府的扶持,宋朝的图书出版事业非常昌盛,官方和民间都刊刻了丰富的当代文献和整理了前代文献,如著名的四大类书,佛、道经典,文人诗文集等。这些都受到高丽的重视,成为其搜求罗致的对象,而历代宋帝也以赐书高丽为当然。所以,在频繁的官方使节往来中,书籍成为高丽请求赏赐和宋朝回赐的高档礼物。宋与高丽的典籍交流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儒家经书及其他诸子百家书籍;二是医药典籍及有关验方;三是《大藏经》等佛典。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太宗同意赠送版本《九经》书,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高丽使郭元回国,送给《九经》、《史记》、《两汉书》、《三国志》、《晋书》等。11 真宗乾兴元年(1022),高丽使返国,真宗赐《圣惠方》、阴阳二宅书、《乾兴历》及释典一藏。12 神宗熙宁七年(1074)“赐介甫《新经》三十本,盛以墨函,黄帕其外”,被高丽人当做珍宝加以收藏。13 宋哲宗元元年(1086),高丽使臣求《开宝正礼》、《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宋朝政府只以《文苑英华》一书相与。因为《开宝正礼》与《太平御览》涉及山川形势,故宋朝政府将它和《开宝通礼》一样,视为出口禁书,不愿其流入高丽。14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高丽使回国时,宋朝赐高丽王《太平御览》1000卷。15
  高丽求书,宋朝政府除赐予之外,又开放书籍市场,让高丽使节自行购书,《大藏经》、《华严经》、《册府元龟》、《北史》等书皆为自购带回高丽的。
  高丽购买中国典籍,不限于官方渠道,也通过僧人、和宋商收集购买。高丽僧义天从宋、辽搜购了共4700余卷,后编为《续藏经》。宋商冒着宋朝政府的禁令,将高丽人需要的书籍运输过境。即使在宋丽断交的时期,宋商的书籍贸易活动也仍然在进行。1027年宋商献书590卷,受到高丽王的赏赐;1087年宋商至高丽献《新注华严经》,酬答银三千两;1192年宋商向高丽王献《太平御览》,国王赐其白金60斤。16
  宋朝与高丽的书籍流通是双向性的,不仅宋朝向高丽输出书籍,高丽也向宋朝回馈文化典籍。1091年6月,高丽使臣李资义使宋归来,带来宋朝皇帝的旨意:“帝闻我国书籍多好本,命管伴书所求书目录授之。乃曰,虽有卷第不足者,亦须传写附来。”17 宋朝向高丽所求书籍共为128种,4993卷。高丽朝送来多少不得而知,但据考证,现存《说苑》20卷及《黄帝内经》9卷均是由于高丽此次献书而得以补正失佚的。18 除此之外,高丽佛僧谛观应吴王钱弘的要求入华奉献教乘,奠定了天台教的中兴。佛僧义天随净源入慧因寺后把从高丽带来的中国已经佚失的《搜玄记》、《孔目章》、《无性摄论疏》、《起信论义据》(以上为智俨所撰)、《探玄记》、《起信别记》、《法界无差别论疏》、《十二门论疏》、《三宝诸章门》(以上为法藏所撰)、《贞元新译华严经疏》(澄观所撰)、《华严纶贯》(密宗所撰)19 等教宗玄要奉赠慧因寺,使中国的佛教典籍“逸而复得”。这表明宋丽书籍文化交流之面极广,高丽在保存中国文化方面有重大贡献。
  3.人员往来
  国家之间的交往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人员的往来是宋丽海路经济文化交流中最活跃的因素。宋丽人员往来中,既有两国政府派出人员,也包括大量非官方人员。此部分主要探讨使节、士人、商人往来,佛僧往来由于前面已经论述,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1)使节
  受官方委派的人员交往之中,最普遍的当属外交使团活动,他们促进了宋丽两国的典籍交流,发展了高丽的典章制度。出使高丽归国的宋朝使臣撰写了《奉使句丽丛抄》(杨景略)、《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徐兢)、《鸡林类事》(孙穆)、《奉使鸡林志》(王云)、《高丽入贡仪式条令》(钱藻),20 虽然现存不多,但这些资料不仅增进了当时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探讨资料。宋丽使节往来对两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士人
  宋朝很早就有高丽人参加本朝科举考试,称为“宾贡举人”,见于记载的第一个高丽宾贡举人是金行成。977年,金行成及进士第,此后,即在宋朝为官。另一个著名的高丽宾贡举人是980年及第的康戬,出任湘乡县知县,历任知江阴军、知江州,广南西路转运副使、正使、知峡州、知越州等官职。21
  与高丽人入仕宋朝一样,也有为数不少的宋朝士人到高丽入仕。据史料记载,高丽光宗21年(970)到明宗14年(1184),宋人通过海路入仕高丽的人中可确认人名的至少有49人,22 其中包括文人、进士、音乐人、医生、占卜人员、僧侣等。主要集中在高丽显宗(992-1031)、文宗(1019-1083)与睿宗(1079-1122)时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廷(1052),官为秘书校书郎;张琬(1057)官为太史监候;卢寅(1060)秘书省校书郎;陈渭(1061)秘书校书郎;萧鼎、萧迁、叶盛(1061),晓音律,萧鼎迁为阁门承旨,叶盛为殿前承旨;慎修、陈潜古、储元宾(1068)试诗赋于玉镯亭;章忱(1102)高丽科举别头及第。23 这些宋人均渡海入高丽,出身地也多为江南沿海一带的明州、泉州、扬州、温州、福建一带,24 这里发达的港口为入仕者提供了方便。   相比高丽人入仕宋朝,宋人入仕高丽甚多,而他们大多数是个人选择。宋人入仕高丽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因为在宋朝怀才不遇,在本朝科场失意,故随商船出海,寄希望于异国。而高丽对这些来自礼仪之邦的孔门弟子待之以礼,授予官职。同时高丽王朝文化传统与宋朝极为相近,宋朝自一开始就对高丽怀有天然的亲近友好之情。同时官方使节代表宋政府出使高丽被视为一项美差,许多当朝文人皆以能出使高丽为荣,并以此作为其身份或能力高低的象征。宋人这种积极的高丽观是入仕高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汉语是高丽王朝的官方语言,语言相通,地理位置相近也是宋人入仕高丽的原因。
  (3)商人
  宋时海外贸易得到很大发展,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北宋时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位于胶东半岛的登州、密州板桥镇。1074年以后因政治原因,宋丽海上登陆与出发的港口均为明州。据现代学者统计,1012-1278年的266年间,宋商至高丽者达129次,5000余人之众。25 贸易以书籍、药材、茶叶、文具和奢侈品为主。正如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所写,高丽“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26
  宋商不但在宋丽两国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均有重大贡献,平时也担任部分外交工作,在宋丽外交关系断绝时,他们在两国之间穿针引线,传递消息,弥补了官方关系断绝后的缺憾,使双方关系得以延续不断,直到恢复外交关系。
  三、宋丽海路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一,宋商频繁往来于宋丽之间,在宋丽交流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宋丽两国由于陆路交通的阻隔,使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受到了很大限制。唯有宋商不顾交通不便,频繁往来于宋丽之间。公元1055年两国正处于断交时代,即便如此,当年2月的“寒食日”高丽政府一次就招待了200余名宋商。27 在两国断交的年代,海上民间贸易仍然存在,宋商不断向高丽输送典籍,高丽入宋佛僧乘宋商船舶往来,如义天1085年搭乘林宁商船入宋,觉渊寺通一大师到中国,回程也是“适值本国归舟,因而东棹”。28 宋商也担任着传递宋丽佛僧书信的工作。29 犹如高丽文学家李奎报曾描写礼成江的盛况:“潮来复潮去,来船去舶首尾相连,朝发此楼底,未午棹入南蛮天。”30 宋商在两国佛教以及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影响,这是宋丽文化交流的一大特点。
  第二,宋人入仕高丽,传播了中华文化,“华风东渐”,对高丽王朝乃至后世作用深远。入仕高丽的宋人在高丽的医药、音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医药方面,高丽多次派人向宋朝求医求药,关于进入高丽的医药人才更是主动劝留。文宗十三年(1059),高丽政府极力挽留医术精湛的江朝东,慎修“尤精医术”,其子慎安之“善医药”,皆身居高位。
  音律方面,高丽本来“声乐甚下,无金石之音”,31 文宗十五年(1061),精通音律的萧鼎、萧廷、叶盛等人在高丽被任命为官,后来,高丽又多次向宋朝奏请乐工、乐器,高丽音律也逐渐得到发展。
  而入仕高丽的宋人对民族融合做了一定的贡献。宋人赴高丽入仕为官,融合于高丽民族中,随着岁月之推移,他们后代生息相传,世代繁衍,成为高丽民族血脉中之一部分,对高丽民族的繁衍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使中华制度、文化在高丽得到应用、推广和传播,后来又通过高丽传播到日本,使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东渐”中发扬光大。
  第三,纵观中韩文化交流,中国输出,朝鲜半岛接收的单向流通较多。但宋丽两国的文化交流并非单向交流,而是双向交流。主要体现在佛教交流与典籍交流方面。谛观入华来献天台宗教乘,义天带来中国佚失的华严经典,回国后还将高丽所藏大量佛教著述以不同方式送入中国,如唐澄圣、正元中所译《华严经》三部,共170卷远涉重洋送入慧因教院,32 后慧因寺因此称高丽寺。
  另外,宋朝向高丽所求书籍共为128种,4993卷。高丽朝送来多少不得而知,但据考证,现存《说苑》20卷及《黄帝内经》9卷均是由于高丽献书而得以补正失佚的。33
  总而言之,宋代中韩海路文化交流既是自古以来中韩文化交流的延续,又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虽然海路相对陆路来讲有很多限制,但并未能阻挡宋丽两国的文化交流。宋代中韩海路交流,丰富了中韩海洋文化的内涵。
  注 释:
  ①谭阿勇.宋丽海上贸易及互市舶法探讨[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
  ②郑龙石.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M].首尔:移动的书出版社,1998.536.
  ③杨仲良.长篇纪事本末(卷89)・通使高丽.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④孙建民,顾宏义.简论宋文化对高丽的作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3).
  ⑤大藏经刊行会.大正藏[M].台北:台北新文丰,1983.
  ⑥黄有福,陈景富.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345.
  ⑦佛祖统记(卷10).大正藏(49册).
  ⑧大觉国师外集(卷10).韩国佛教全书(第四册)[M].首尔:东国大学出版部,1982.
  ⑨宋志磐.佛祖统记(卷29)[M].南山律学・元照传.
  ⑩大觉国师外集(卷13)[M].大宋天台塔下亲参发愿疏.
  11 杨渭生.宋与高丽的典籍交流[J].浙江学刊,2017,(4).
  12 郑麟趾.高丽史(卷4)[M].世家.显宗十三年五月丙子条.104.
  13 孙建民,顾宏义.简论宋文化对高丽的作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3).
  14 将非非,王小甫.中韩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09.
  15 杨渭生.宋与高丽的典籍交流[J].浙江学刊,2017,(4).
  16 将非非,王小甫.中韩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10.
  17 高丽史(卷10).150.
  18 将非非,王小甫.中韩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12.
  19 黄有福,陈景富.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65.
  20 李梅花.10-13世纪中朝日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J].东疆学刊,2017,(1).
  21 将非非,王小甫.中韩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17-218.
  22 崔永好.高丽时代与宋朝的交流[J].历史与经济,(63).
  23 将非非,王小甫.中韩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16-217.
  24 崔永好.高丽时代与宋朝的交流[J].历史与经济,(63).
  25 将非非,王小甫.中韩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20.
  26 郑龙石,韩语论文网站,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2)[M].器皿三・茶俎,首尔:移动的书出版社,1998.109.
  27 高丽史(卷7).文宗一,九年条.
  28 李梅花.宋、丽文化交流特点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2017,(3).
  29 李镇汉.高丽时代宋商往来探讨[M].首尔:景仁文化社,2017.234-235.
  30 朝鲜古典文学选集(七).李奎报著作选集[M].平壤:朝鲜国立文学艺术书籍出版社,1959.
  31 李廷青.中国入仕高丽朝考论[J].韩国探讨论丛(第二十三辑).
  32 慧因高丽寺志(卷6).
  33 将非非,王小甫.中韩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12.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