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双边产业内贸易实证略论[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赵 放 李 季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中国论文网
  作者简介:
  赵放(1961― ),北京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探讨方向为国际贸易
  李季(1978― ),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探讨生,探讨方向为国际贸易。摘要:文章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略论了1991~2017年间的中韩贸易数据,其结果显示:中韩贸易特别是工业制成品贸易具有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而且与贸易初期相比,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虽仍以垂直型为主,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得到了大幅提升。这表明中韩在部分工业制成品上的技术差距正逐渐缩小。对中韩产业内贸易作用因素的回归结果显示:中韩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吸引的FDI以及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比重的提升等因素对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正效应,而中韩经济规模相对异同的扩大则对中韩产业内贸易具有负效应。
  关键词:中韩贸易;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外商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7)03-0017-07 收稿日期:2017-10-30
  
  上世纪80年代伊始,东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作为东亚地区重要经济体的中韩两国在经济发展上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地缘相近,文化相似,加之在经贸结构上所具有的互补性,中韩经贸往来自1992年建交后日益密切,并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韩产业结构异同逐步缩小,两国双边贸易显示出了与初期有所不同的特征,除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外,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大幅提升,并已占据绝大份额。本文通过对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略论,揭示了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两国经济结构的整体演进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还对作用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具体因素作出了略论,而这对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双边贸易乃至双方整体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本文产业内贸易指数运用的说明
  
  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兴起,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测定产业内贸易的措施中,Grubel和Lloyd(1975)的G-L指数计量法是最为广泛采用的措施,其经济含义是:在特定产业中,相关于该产业的贸易总量,出口在多大程度上为进口所抵消。其公式为:
  GLi=[1-IXi-Mil/(Xi/Mi)] (1)
  式中xi和Mi分别代表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i代表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通常,GLi值在0~1.00之间,其值越接近1.00表明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越明显,反之,GLi值越接近0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间贸易特征越明显。一国全部贸易产业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可通过对个别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按权数求和得到,其公式为:
  GL=[1一∑lXi-MiI/∑(xi/Mi)] (2)
  但当一国对外贸易处于不均衡状态时,按式(2)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值会发生向下的偏倚。对此Grubel和Lloyd(1975)进一步调整了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调整后的公式为:
  GLadj=[∑(Xi/Mi)-∑lxi―Mil]/[∑(Xi/Mi-I∑xi-∑Mi1] (3)
  在定义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后,还需进一步明确产业划分的具体标准。一些学者如Grubel和Lloyd(1975)、Greenaway和Milher(1982)等,将SITC商品分类号前三位数相同的商品的双向贸易定义为产业内贸易。由于这种分类法最接近产业定义的要求,而且能够准确的将商品分为初级品和工业制成品并有利于简化统计,因此本文沿用此种措施。按此种分类标准,贸易商品共分为10大类,其中0-4类为初级品,5-9类为工业制成品。在工业制成品中,第5类加第7类商品大多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第6类加第8类商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第9类商品为非正常贸易品,本文未将其列入讨论。
  
  二、中韩贸易整体概况及走势
  
  1992年中韩建交后,两国间贸易取得了稳定而快速的发展。根据WTO统计数据,自1997年以来,除1998年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中韩双边贸易额减少外,其余年份两国贸易额都有所增加。
  根据2017~2017年WTO《International TradeStatistics》资料,这一时期中国自韩进出口额都有大幅增加,其中进口额由2017年的125.20亿美元上升至cJ2017年的739.00亿美元,增长了490.26%,出口额由2017年的233.80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1121.60亿美元,增长了379.73%。就比重而言,虽然对韩进出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都有所上升,但整体幅度不大,数据显示,对韩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韩国保持了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地位。而就韩国来说,中国的贸易地位则有显著提升,至2017年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随着中韩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韩贸易除整体规模有所扩大外,其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据uN comtrade数据,2017年中韩进出口商品中,SITC 5-8类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分别达到89.45%和89.93%,比重表明工业制成品已成为中韩贸易的主要商品。由于工业制成品成为中韩贸易的主要商品,而工业制成品在贸易上又具有较强的产业内贸易倾向,因此有理由认为:两国贸易决定因素正逐渐从以资源禀赋条件为基础转变为以产品多样化和产品品质异同为基础,因此两国贸易方式也正由以产业间贸易为主逐渐转变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可以预见,只要目前中韩经贸发展的趋势得以延续,今后中韩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将更为明显。
  
  三、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
  
  在略论了中韩整体贸易状况后,进一步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描述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表1为利用SITC3位分类计算的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与贸易初期相比,近年来中韩初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无论是调整前还是调整后的指数值都较低,因而未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但中韩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却明显升高,分别由1991年的0.18和0.27上升到2017年的0.42

和0.45,而2017至2017年间中韩调整后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值都接近或超过了0.50,表明中韩贸易整体上具有产业内贸易特征。此外,经调整后的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值高于调整后的中韩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值,说明在中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更为明显,这一事实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推断是一致的,即工业制成品贸易具有更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两国经济结构的整体演进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一般来说,人均收入越高、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资源禀赋条件越相似、市场规模越大、贸易壁垒越低、运输成本越少、跨国公司的活动越多,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越高。中韩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正可以归结为这几个原因:
  首先,中国加入WTO及中韩经贸关系的加强,削弱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了两国双边贸易的展开,自然也有利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此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人均收入,扩大了中国的市场规模,增加了中国消费者对“异质性”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了中韩间产业内贸易的展开。
  其次,经济的高速发展与FDI的大量流入加快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缩小了中韩两国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上的差距。随着两国资源禀赋的接近,两国贸易商品结构逐步趋同,从而促进了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此外,FDI的流入还促进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展开,工业制成品加工贸易促进了中国自韩零部件的进口和对韩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由于中国工业制成品加工贸易产业链较短,多数加工产品的单位产品增值不高,因而进口零部件与出口成品多属于同类商品,因此促进了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再次,同样地处东亚的中韩两国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习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审美情趣相近,这些都有利于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使中韩贸易具有较低的运输成本,从而为产业内贸易的展开提供了“先天”条件。
  最后,中韩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上的产业内贸易特征之所以尤为明显,除了是由工业制成品自身的贸易特征所决定之外,还与当前中韩经济发展水平与要素禀赋的异同有关。一方面,工业品由于在产品包装、外形设计、材质选取及生产工艺上的选择多种多样,因此能够向消费者提供千差万别的“异质性”产品,从而使其产业内贸易更易于展开。另一方面,中韩经济发展水平与比较优势的异同是促进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具体而言,这种异同在整个工业制成品产业内部表现为,相比于韩国,中国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生产上处于竞争劣势,而在劳动密集型及部分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生产上则占有竞争优势。就某一具体贸易产品而言,这种异同则表现为,韩国在产品包装、设计、质量及营销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中国则往往能够提供更为低廉的产品。因此,正是由于在整个产业内以及产品市场内,中韩两国存在着竞争优势的异同,使得两国有可能通过垂直分工和产品细分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分别占据高端和低端产品市场,韩语毕业论文,从而使两国间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得以发展。
  在略论了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整体趋势后,为对中韩产业内贸易作出更为细致的考察,进一步将中韩产业内贸易划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其划分标准采用Fontagne,Freudenberg和Peridy(1997)的措施:1/(1/а)≤Pix,Pim≤1/а
  其中Pix和Pim分别为第i产业的出口单位价格和进口单位价格,按通常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划分标准取а=0.25,从而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进出口价格之比的区间定义为0.8至1.25。当0.8≤Pix,Pim≤1.25时,将第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划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当Pix/Pim1.25时,将第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划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其中当pix/pim1.25时,表明本国出口单位商品价格高于进口单位商品价格的1.25倍,本国处于贸易条件优势地位。
  按此标准对中韩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整体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自中韩贸易开展以来,在初级品产业内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虽有所上升但波动幅度很大。就整体而言,中韩初级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特征并未改变。除个别年份外,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初级品产业内贸易的比重都超过了70%。初级品的这种产业内贸易格局符合其自身的贸易特点,由于初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依靠以资源禀赋异同形成的价格异同为基础,因此必然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与初级品相比,在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中,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则变化明显,其中,在5/7类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虽仍高于水平型,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已有所升高,由1996年的17.12%上升至2017年25.18%,而在6+8类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更为明显,由1996年的10.42%上升到2017年的31.37%,同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则由85.49%下滑至68.43%。进一步将5/7类工业制成品和6/8类工业制成品整合为5―8类工业制成品来综合考察,其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如图1所示。数据表明,相比于贸易初期,在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则明显上升,两者比重有所接近,但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的特征虽并未改变。
  此外,在中韩工业制成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对中国而言,VIIT1.25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走势如图2所示。中国进出口单位商品价格之比小于0.8的贸易商品,即中国处于贸易劣势地位的工业制成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中国进出口单位商品价格大于1.25,即中国处于贸易优势地位的工业制成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两者占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虽有所波动,但整体变动幅度并不明显,中国处于贸易劣势地位的垂直

型产业内贸易比重仍远大于中国处于贸易优势地位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由此可见,与贸易初期相比,中国在中韩垂直型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并未发生显著改变,在整体上仍处于贸易劣势地位,这是中国在对韩贸易中存在巨额贸易逆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上述中韩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的变化可由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予以解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由此提高了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外贸竞争力及商品品质,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价格低廉出口低品质商品的贸易局面,转而凭借商品在品质、包装和设计等方面的异同来获得出口优势,从而提升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中的比重。此外,一方面,免费韩语论文,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中国相对韩国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技术差距却仍然存在。因此,相比于5/7类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而言,中韩在6/8类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中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更为明显。总而言之,随着中韩贸易关系的密切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对韩贸易中的贸易条件有所改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中韩产业内贸易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但整体上中韩产业内贸易仍以垂直型为主,中国在对韩贸易中的劣势地位并未改变。
  
  四、对中韩产业内贸易作用因素的实证略论
  
  在略论了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构及整体演进后,接下来进一步对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具体作用因素予以探讨。对产业内贸易作用因素的已有探讨主要关注需求结构、规模经济、市场开放程度、产品异同化和FDI等因素,基于中韩产业内贸易的现实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主要探讨以下解释变量:(1)市场规模;(2)市场规模异同;(3)中国吸引的FDI;(4)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开展。
  结合上文的理论略论对中韩产业内贸易作用因素的实际效应可给出如下预测:(1)中韩整体市场规模、中国吸引的FDI和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开展对中韩产业内贸易应具有正效应。(2)两国经济规模的相对异同对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实际作用则难以判断,Fontagnes,Freudenberg和P6ridy(1997)对欧盟内部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往来的探讨结果显示:经济规模的相对异同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具有负效应,而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具有正效应。
  基于上述讨论,为明确作用中韩产业内贸易的相关因素的实际效应,构造如下经验模型:
  GLk=f(GI)Pck,GDPDck,FDI,JXM)
  (4)
  其中,GLck为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其数值按公式(2)计算得出,GDPck和GDPDck分别代表中韩整体经济规模和中韩经济规模的相对异同,GDPck为中韩GDP求和后取均值得出,GDPDck则采用Balassa和Bauwens(1987)的计算措施:
  GDPDck=1/[WLnW/(1-w)Ln(1-W)yEn2
  (5)
  W=GDPJ(eDPc/GDPk)
  (6)
  式中GDPc和GDPk分别代表中国和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公式(5)计算的中韩经济规模的相对异同值在0到1之间,越接近0表明两国经济规模异同越小,反之则表明两国经济规模异同越大,相比于以两国GDP的绝对差值来反映两国经济规模的异同,这种计算措施排除了两国绝对经济规模对相对异同造成的作用,因而能更准确的衡量两国经济规模的相对异同。此外,FDI代表历年中国吸引的FDI流量,JXM代表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并取百分数。
  由于估计值可能超出0~1的取值范围,因此对模型做Logit概率函数的转换是必要的,转换后的一元常弹性回归模型为:
  tn[GLck/-GLck/β1LnGDPa/β2LnGDPDck/
  /β3LnFDI/β4LrtJXM/μ
  (7)
  式(7)中μ为误差项。运用OLS估计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同时进行t检验和F检验,结果如表3。
  表3结果显示:LnGDP,、LnFDI和LnJXM的系数符号为正,表明这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Ln[GLck,(1-GLck)1具有正效应,此外三个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t检验,而且LnFDI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仍是统计显著的。自变量LnGDPDck的系数符号为负,表明其对因变量Ln[GLck/(1-GLck)]具有负效应,并且LnGDPDck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t检验,其P值为0.省略)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