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纪韩国影视剧作为韩国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对中国当下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在争夺受众群体与树立审美标准等方面尤为明显,因此关于韩剧文化的全面深入探讨极为必要。本论文应用接受美学与群体心理学理论,以中国青年观众群体作为观察对象,从他们的审美特点、偶像崇拜与期待视野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略论韩剧在中国被推崇的原因。以此寄希望于提升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建构起合理的中国式影视美学观。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韩剧;群体心理;偶像崇拜;期待视野;接受美学 韩国自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政策以来,力争把韩国文化以商业化形式推向世界,在它所有国际化的文化产业中,影视剧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韩国影视剧受众意识很强,注重对受众接受心理的略论和探讨,具有较强的文化针对性。因为这不仅作用到著作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程度,同时也对影视著作的再生产产生了重要作用。正如法国象征派诗人瓦莱利在他的文章当中引证的那句格言:“仅仅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这是文学的铁的规律。”一部成功的影视著作不仅能够对部分受众群体产生审美作用,同时它也应该具有更为普世的价值观,从艺术上说,它需要精神上的升华进而实现对大多数人产生价值作用的可能性;从商业角度上说,具有普世价值观的著作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韩国影视著作能够在中国产生巨大作用正是源于这种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尤其是针对性的商业运作策略,即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深入略论中国当代观众的审美特征,尤其是对作为受众主体的中国青年群体的深入心理略论。因为韩流的主要传播者集中于青年群体,他们往往会引领潮流,作用“韩流”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因此对群体层级心理的略论也是我们探讨“韩流”文化的重要命题。 一、中国青年群体心理与 韩剧审美文化的无缝对接 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拥有自己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是一个文化多元,思想活跃,且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中日益融合的时代,青年人的审美心理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条件下成长与嬗变的。因此,新世纪中国青年群体的审美形态不仅具有一般社会主体审美的共性,还拥有自身的独特性。青年正处于人生最为激烈的年纪,他们的身体素质日趋完善,各种机能也处于充分成熟的高峰阶段,他们感官敏锐,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对各种知识、经验和事物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尤其关于新事物易于产生高峰体验。在当今科技、资讯爆发式发展的时代,各种新经验扑面而来,“瞬间”“断裂”式心理体验日渐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现代机械复制艺术也日益呈现出惊颤式艺术体验特征。因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总体性规定就是震惊。在本雅明看来,震惊是一种现代体验,它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层出不穷地涌现有关,人们对此缺乏准备,因此产生了震惊”[1]。由此我们可以认定震惊是“现代都市生活无法予夺的特征”[2]。面对现代各类新潮的带有惊颤体验色彩的瞬间艺术,很多人无所适从,很难在第一时间快速接受、消化这种艺术惊颤。就这一点而言,青年群体无疑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追新逐异、张扬个性,高比例地拥有这种消化能力。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关于瞬间艺术的快餐式需求为文化经济开辟出新的商机,同时关于惊颤体验的审美需求、消化能力的群体略论显得极为重要,它能指导生产者具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活动。文化消费作为消费主义最为重要的一环表现得尤其明显,只有寻找到对应群体才能使文化消费活动得以达成。韩剧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只有在对应群体的消费过程中才能使其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最大化。而青年群体无疑是其最好的一个接受群体,二者间在审美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 比如想象生活方式的内在关联性。青年群体因生理年龄的关系更为关注爱情、婚姻、家庭、浪漫等关键词,他们对未来的浪漫情怀、美好幻想在与时间的对峙中不断破灭,但内心的期盼却与日俱增,于是艺术上怀旧式的精神弥合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而韩剧无疑是这一精神弥合的最好填补品。韩剧多数以亲情、爱情、友情作为主题,极大迎合了青年人的浪漫情怀与爱情想象。韩剧中的爱情带有较强的乌托邦色彩,它经常超越现实生活中难以逾越的阶级与门第观念,男女主人公能够超越身份地位、工作优劣、出身背景等问题,表现出“为爱而爱”的纯艺术爱情观。同时家庭伦理秩序也表现出难得的完整与健康,比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等,它令人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暂时忘却现代社会家庭伦理秩序的崩败,其温馨的精神气质也与普遍具有人文精神的青年群体内在暗合。 同时对现代时尚元素追求的共通性方面。韩剧融入了当下最为典型的时尚元素,在郎才女貌的传统模式与现代都市潘磕嫦女神的传奇模式中,将现代消费主义文化观念进行巧妙嫁接。加之服饰的优雅美观,俊男靓女的演员阵容,贵族化的生活方式等,这种资产阶级与中产阶级的审美定位轻易地捕获了中国青年人。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场争夺审美定位权的斗争。但就当前情况而言韩剧全面获胜,不仅韩剧中的人物装扮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甚至唯美的镜头画面,悠扬婉转的背景音乐,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等,都刺激着青年人的审美视觉,使其形成一种内在契合与外在整合。 二、偶像崇拜心理与偶像塑造的功能性互动关系 青年人在寻找自身价值、探析社会定位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实现自我评价,并与理想中的自己进行比对,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下,就需要一个参照物来与自身进行对比,或者有一个自己的模仿对象。[3]青年人偶像崇拜心理的生成是一个重要的探讨命题,作为一种知识的接受、传播、创造的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能够直接体现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的偶像崇拜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与社会关注的问题。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略论理论,在儿童时期人们的崇拜对象一般是自己的父母,尤其表现为对异性的崇拜,更有甚者以父母之异性者作为“性爱”对象,即“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例如:男孩会嫉妒父亲拥有母亲,并且会模仿父亲爱护母亲的行为;女孩会对自己的父亲有种高大、安全的依赖和崇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个体增强的欲望冲动不仅停留在父母身上,更会转移到父母以外的人,从而弥补情感上因摆脱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空虚感。尤其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扩展,青年人的自我意识及脱离母体意识增强,一个稳定符合个体审美需求的审美对象开始形成,而那些具有社会作用力,被大多数同龄人所认可的人物便会成为青年人的崇拜偶像。 青年人的崇拜对象大都具有同质性特征,一般都具有美丽的外貌、优雅的气质、独特的个性、高尚的品质、优质的生活等带有资产阶级消费色彩与中产阶级的审美想象。因为接受者的肯定性反应对一部影视剧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韩剧正是在略论受众群体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建构著作,韩剧突出的审美泛滥的特征迎合了青年群体的审美需求。高尔基曾说过:“艺术的精神就是力求用词句、色彩、声音把你心中所美好的东西,把人身上所有的最珍贵的东西――高尚的、自豪的、优美的东西都体现出来。”[4]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才具有审美价值,正是基于此韩剧塑造了一批接近完美的人物形象,比如《女主播的故事》中的甄善美,名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道德前置性与现实指向感,真诚、善良、美丽、宽容、严己宽人、舍己为人等,韩语论文,可以说传统社会的伦理美德被集中、放大,彰显成一种“女神”形象。而这一理想化的典型人物形象迎合了青年人的审美崇拜,成为他们摆脱父母的“移情”替代品。这种新的情感依托也成为他们能够接受的另外一种表现独立自我的形式。 除此之外,大众传媒的宣传影响也为青年人的偶像崇拜推波助澜。进入大学阶段的青年人,他们拥有着比高中时期更为充足的时间接触影视和网络,不论是电视、电脑,还是各种报纸杂志,都涵盖着大量的娱乐信息和明星新闻。部分媒体过度关注韩剧明星,甚至为了迎合青年人的追星需求,大量报道明星的最新动向和挖掘他们的私生活,迎合了青年人对明星的好奇心和关注度,为他们的偶像崇拜提供了多重途径。 三、期待视野与韩剧的审美倾向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艺不是一种指向作为客体的物的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而是一种处理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和认识的一种“人际交流活动”。[5]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认为,任何一位读者在阅读具体的著作之前,处于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文学著作的意义生成都是接受者的先在视野与文本交互影响的过程,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简言之,期待视野意即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本文及本文创造的预期结构。[6]因此著作能否被受众认同和接受,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受众的“期待视野”。正如接受美学创始人尧斯所说:“在作者、著作、读者这个三角形中,读者(受众)不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反应,他本身还是形成历史的一种力量。”即当著作与受众在一定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积淀、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等因素共同制约下形成一种审美契合,达到同质同构而被人们接受。 关于韩剧观众在尚未接触之前已经具备了一种先在视野。韩剧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大众文化已经迅速兴起,那些与网络同时成长的青年群体从精神空间到话语方式,从知识结构到外在装饰,已经基本“网络化”。可以说,以现代传媒为传播基础综合各种流行元素构建起来的大众文化,是理解韩剧最为直观重要的当下视野。同时韩国与中国同处于东亚地区,两国之间既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又有共同的文化根源。韩国作为中国的一个邻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作用,属于“重人伦、重道德、尚礼仪”的一个国家,韩国与中国在文化根基、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上都有很大的相似点,所以韩剧容易使中国青年产生较强的心理认同感。 姚斯指出:“一部文学著作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这种措施明显地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期待视野与著作间的距离, 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著作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 决定着文学著作的艺术特性。”[7]不同的受众群体有着独立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和人生追求,免费韩语论文,从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各种不同的接受群体在生活方式的异同是其显著的标志,它构成不同群体对电视传播的不同期待。青年人作为韩剧的一个庞大接受群体,他们的期待视野不仅决定着对韩剧节目的选择,同样也决定着韩剧传播发生作用的可能性。 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受众群体的文化水平和生理机制有一定的联系。受众群体由于受文化高低程度和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限制,他们在选择影视节目的内容和价值观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新世纪中国青年人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因此该群体更愿意选择那些感情细腻、层次和领域较高的影视节目。文化程度的深浅作用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决定着观众的期待视野。在生理机制方面青年群体中的女性观众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感感受,男性观众则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了《我的野蛮女友》中的情感微变,《极限特工》中的快意恩仇。韩国影视剧正是结合了这些作用受众期待视野的审美因素,从广大受众群体的角度出发来选材编排影视剧,正是与青年群体的期待视野相契合。 [参考文献] [1]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53. [2] [美]理查德・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232. [3] 沈明泓.青年偶像崇拜心理透视[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03). [4] [俄]高尔基.文学书简[M].曹葆华,渠建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33. [5] 李家君.论中国观众对韩国电视剧接受与审美愉悦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7(02). [6] 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417. [7] [美]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A].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C].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