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高等教育经验对我国高校构建创新型韩国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在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韩国语专业存在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理念有待升级等问题亟待解决。韩国高校改革发展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可以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资素质、开展国际交流、丰富社会实践等方面借鉴“他山之石”,构建更为高效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韩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创新型韩国语人才培养模式 韩国高等教育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18-02
  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更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21世纪的中国,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更成为了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1]。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需要更多的富有开拓性、创造力、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学教育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阶段[2]。胡锦涛同志曾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强调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一定“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究、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韩国语教育,乃至韩国语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子系统,也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了高校韩国语教育的时代使命。
  我国高校的韩国语教育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在不到二十年的岁月中,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迄今为止,我国已有180余所院校开设了韩国语课程,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韩国语人才。韩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国家的优秀代表,其高等教育水平在亚洲名列前茅,是世界公认的“教育兴国的典范”。同为“后发型”现代国家的中国,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借鉴和吸收韩国的高等教育经验,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构建创新型韩国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一、我国高校韩国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当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出的韩国语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升级的社会人才需求。新时期的韩语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语言能力、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更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然而,一些高校的韩国语专业尚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偏于保守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设置单一,学科交叉兼容度低
  这个问题在专业的外语院校尤为突出。在一些外语院校的韩国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韩国语精读、听力、写作、翻译等课程占据了本科低年级学生全部课程的80%以上。甚至高年级的课程也局限于韩国语语言学、文学、文化等领域。学生在跨学科、跨校选课时,困难重重。课程设置的过于单一、学科交叉兼容度低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无法胜任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二)教学措施与教学设计上强调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一些院校的韩国语专业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强调了教科书上有关知识内容的传达,以及学生的听、读、记、背。忽略了学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培养。致使学生在韩国语实际运用方面无法适应当下人才市场对韩国语相关人才的需求。
  (三)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
  当前,高校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教学所占比例普遍不高。在教师职称晋升制度中,权重更是微乎其微。于是,教师们纷纷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科研上。教学上,则只求“大致上过得去”。一线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学、乃至人才培养质量。
  二、韩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韩国政府将教育与人力资源看作立国之本,其每年在公共教育的投资在GDP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我国,乃至其他中等发达国家。战后,韩国仅用了30余年时间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任务,积累了许多值得其他“后发型”国家借鉴的先进经验。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韩国政府在上世纪末启动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以施教者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并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学分制度,使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韩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必修科目数量所占比例较低,学生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可以跨学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目,独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关于所选课程,在开学初学生还可以试听一、两周。如果学生对该课程的授课情况不满或者课程时间有冲突,可以选择放弃,改选其他课程。此外,如果学生修满本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课程七门以上时,校方会在其毕业证书上加注第二专业证明。近年来,随着高校间校际交流的深入,一些院校允许学生在其指定的国内外其他高校选课,并给予学分认证。如梨花女子大学、延世大学、西江大学等高校间已经建立了学分互认制度。学分互认制度并不局限于韩国国内,许多韩国高校还鼓励学生在大学二、三年级时走出国门,对他们在海外高校所修学分也给予认证。这种学分互认制度下,各个高校的优势学科可以获得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得以延伸,为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提供了教育环境上的支持。
  韩国高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其灵活的学制上也可窥一斑。韩国高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休学机制,为学生在大学4年间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做出休学选择提供方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韩语毕业论文,利用休学期间或服兵役、或留学海外、或就业工作、甚至结婚生子。灵活的休学机制不仅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规划人生提供可能,更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促进因素。而主动的学习正是高素质人才成长中的必由之路。
  (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韩国高校国际化的道路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一方面,韩国高校为学生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大开方便之门;并积吸引进外国,到本国高校入学学习。仅以建国大学为例,2017年时,该校留学海外的学生达到400多名,在学部(本科)和探讨生院学习的外国也到600余名之多[3]。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国际化氛围。   此外,韩国高校非常注重课程设置的国际化[4]。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开始推行“迎接21世纪的教育改革”,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本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韩国高校大多开设了国际关系、国际法、外国文化等课程;为了给学生提供国际化的环境,韩国政府在2017-2017年间,投资5亿韩元支援10所高校用英语授课的专业[5]。此举,使首尔主要大学的英语授课比例大幅度提升。为学生熟悉国际环境、理解他民族文化,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帮助。
  韩国高校还通过开展合作办学、与国外友好院校互认学分、聘请国外优秀学者讲学等方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国际化交流,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相关领域国际前沿的探讨成果。
  (三)注重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一致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韩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之初便非常重视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学生自主选课机制,使不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被自然淘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被看作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在韩国高校中随处可见。学生从大二开始便可以进入实验室或探讨室参与实验和探讨相关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动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实践性的基础。
  (四)重视人才的全面素质与综合技能培养
  韩国高校关于人才的全面素质乃至综合技能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丰富的课程设置,自主的选课机制,跨专业、跨学校、乃至跨国际的学分认证体系,灵活的休学制度等,均为学生自主规划知识体系,培养综合技能创造了优越的教育环境。
  同时,韩国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很重视。一方面,开设道德课程与宗教课程,韩语论文,在儒教基础上融入大量西方宗教知识,注重宗教的道德化功能,从德育入手培养学生文化比较能力和对韩国传统道德的理解能力[6]。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感恩教育与国民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强化创新精神与世界公民的素质。
  三、我国创新型韩国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韩贸易的转型、中韩交流合作的深入,市场对韩国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借鉴韩国高校经验,构建新形势下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韩国语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首先,积极引入并贯彻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不断完善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意识与教育教学活动。尽管,建构主义理论、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对韩国语专业的教师而言早已不再陌生,但使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用,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讨。韩语系的教师有必要通过国内外的韩语教学研究会,相互交流和学习教学的经验,并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
  其次,积极促进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的同时,努力开设更丰富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学修课,帮助学生构建丰富而有深度的知识结构。我国高校经过几番改革,学分制度在部分高校中已经建立起来,并在学生跨专业选课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但在外语院校中,这一制度的实施尚有难度。一方面学校学科设置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可选科目的范围和领域,另一方面,专业必修课程的过多,也使学生没有太多精力去选修其他课程。立足现实,我们可以研讨建立高校间的学分认证机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个高校的资源性优势,为学生提供更高品质的学习环境。同时,适度消减专业必修课份额,并根据市场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选修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经贸大学等部分高校的韩语系都开设了经贸韩国语、商务韩国语、旅游韩国语、实事韩国语等专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了培养复合型韩语人才的社会需求。若要提高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需加强对拥有复合型知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再者,积极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不断根据韩国语专业特点与韩国语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和改进韩语系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手段等,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育与课后指导,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我国高校可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韩国语专业教师在内的一线教师,加强对相关专业市场需求的调研,并以之为据提出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意见。
  此外,积极构建与韩国各高校和探讨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氛围,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间每年都互派大量的,在我国派往韩国的中,韩国语专业的学生占较大比例。韩语系的学生可以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韩国高校中学习,既可以提高韩国语言水平、熟悉韩国文化,也可以利用韩国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相关知识。而韩国与中国地缘上的接近也为互派提供了方面。韩国是亚洲重要的教育输出国,韩国政府与高校为吸引外国提供了减免部分学费、入学手续简便等方便条件。在派出学生的同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韩国学者来校任教或开设讲座,为学生提供一个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前沿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积极与商界、出版界、文化界联系,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为学生提供韩国语的运用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韩两国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为韩语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优越条件。我国高校的韩语系教师可以主动、积极地与商界、出版界、文学界等联系,构建一个宽广的产学研结合的平台,让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各类会展、商业会谈、图书翻译、文化传播等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学习。我校韩语专业近年来正逐步创设平台,试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事实证明,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精神,而且为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增加了竞争力。
  总之,在经济高速发展,知识迅速膨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高校韩国语专业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韩国高校改革发展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有必要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资素质、开展国际交流、丰富社会实践等方面做出努力,构建一个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韩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参照胡锦涛同志于2017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黄尚廉. 《造就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3)p5~10
  [3]吕文妙. 《发挥优势,注重特色,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日本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班顺利结业》http://ceat.edu.cn/XYZB/XYZB_Browse.aspx?xyzb=485
  [4]余玉娴. 《韩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广东教育学院报》2017年12月刊 vol.28 No.6
  [5]何致瑜. 《国际教育政策发展报告》 2017年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242
  [6]高翔.《浅谈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色――对韩国几所重点大学政治、伦理道德等人文课程设置的比较略论》,《青春岁月》2017.第10期 P 48~49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