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2年韩中两国建交以来,来华的韩国人数不断增加,他们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当今普遍存在、亟待解决、且刻不容缓的问题。韩国的文化适应是指他们作为“陌生人”(具有双重身份:韩国人/在华高校的学生,称之为“在华韩国”)通过跟中国社会接触沟通,自己的身份重新定位的过程。从传播网络的观点来看,这一身份重新定位过程是韩国跟中国人建立传播关系,并从中延伸出传播结构的过程。<br>
本探讨为了略论韩国在上海的文化适应模式及其原因,以传播网络为切入点来对上海五所高校的304名韩国进行了问卷调查,对30名韩国留...
自从1992年韩中两国建交以来,来华的韩国人数不断增加,他们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当今普遍存在、亟待解决、且刻不容缓的问题。韩国的文化适应是指他们作为“陌生人”(具有双重身份:韩国人/在华高校的学生,称之为“在华韩国”)通过跟中国社会接触沟通,自己的身份重新定位的过程。从传播网络的观点来看,这一身份重新定位过程是韩国跟中国人建立传播关系,并从中延伸出传播结构的过程。
本探讨为了略论韩国在上海的文化适应模式及其原因,以传播网络为切入点来对上海五所高校的304名韩国进行了问卷调查,对30名韩国进行了非正式访谈和深度访谈。笔者应用的是以定性为主、以定量为辅的探讨措施。探讨结果表明,在华韩国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文化适应模式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它们分别为“分离型”、“过渡型”和“整合型”文化适应模式。
有35.2%(107名)的韩国选择了在中国重建一个由自己同胞组成的个人传播网络,跟中国人没有任何传播关系,这就是“分离型”文化适应模式。也就是说他们仍然以韩国人的身份来面对中国社会,在学业、生活方面依靠的参照系都是韩国社会通用的规则,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来对周围的事情加以理解和解释。这种文化适应模式导致了韩国在中国社会上几乎处于一种隔离状态。
有59.2%的(180名)韩国为了尽量多认识中国人或者实现自己到中国来的初衷,尝试跟中国人进行交往,然而却只能建立以工具性、混合性关系为主的个人传播网络,这就是“过渡型”文化适应模式。笔者把他们跟中国人很难建立情感性关系的种种原因归结为以下三大类:“韩国人”身份和“中国高校的学生”身份之间的张力;人际交往方式的异同;在学业上和生活上都找不到“共同的语言”。
有5.6%(17名)的韩国在中国社会一方面保持“韩国人”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跟中国人建立了以情感性关系为主的个人传播网络,这就是“整合型”文化适应模式。他们在韩中两国世界(“飞地”与“当地”)的反复推拉之中,逐步转变为一种能够客观地评价两种文化的双重身份的人,而且成为了联系两种文化的桥梁。他们不仅能够有条件认识和反省自己的文化,而且可以对韩中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对照。
在实证探讨基础之上,笔者提出了解决来华韩国适应问题的政策性建议,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充分利用“整合型”、韩国传播网络的资源;其二,在生活、学业方面实行“隔离和趋同结合在一起的韩国管理方式”。最后,笔者提出一些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讨的问题。 ,韩语论文范文,韩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