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译被认为是语际间的信息传递。在翻译的语际转换过程中,我们必须尽量真正要做到全面而透彻地理解原文,单纯地了解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翻译才能更忠实于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本文重点研讨法汉语言间的文化异同对翻译活动的作用以及如何尽量避免翻译活动中的文化冲突现象。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文化 翻译 归化 异化 一、文化与翻译间的必然联系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的共性,也有相互异同的个性。两种文化之间的翻译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存在着共性。同样的道理,两种语言互译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除语言理解上的障碍以外,很大一部分来自文化异同。 语言在交际过程中,两个不同民族或国家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主要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定的文化内涵的载体。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常常不同。如果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法语论文范文,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而,翻译作为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不仅是语际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而且是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会受到文化的作用和制约。就算是从不同文化的视角出发,也无法探索翻译的真谛。因而,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当代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的心脏。认为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上的转换,而且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历史地理等,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这些文化异同基于在各自不同的语言中得到不同的表现,必然会对翻译过程和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作用。 二、历史文化略论在翻译思维活动中的地位 翻译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这种思维活动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按一定的思维模式展开。翻译中主要的思维活动是逻辑思维,法语论文范文,又称抽象思维,翻译中的抽象思维大致经历以下五个阶段:略论、判断、调整、归纳和延伸。 略论阶段是翻译的基础阶段,它包括六个层次:语法略论、语义略论、语用略论、语言逻辑略论、历史文化略论和文体修辞略论。其中历史文化略论是否得当,对翻译活动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略论原文信息提供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因为这些条件制约着对原文总体信息透彻的领会以及对相关语句含义的准确把握。 下面举几个例子: 【例一】On passait autrefois la première partie du baccalauréat à la fin de la première.(Lexis) [2]P87 阴性名词la première 在法国教育体制中为 “classe de l’enseignement secondaire, precedent la classe terminale”(高中毕业班的前一个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二年级。因此,能为我国读者所理解的译文应该是:“以前,中学毕业的首批科目会考是在高二期末时进行的。” 【例二】Quand le chat n’est pas là,les souris dansent. 这句谚语如果直译过来就是“猫儿不在,耗子跳舞”,会让人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使其适应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而翻译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同理,“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不能按其字面意思译为“谈到狼即见狼尾巴”,而应该翻译成“说曹操,曹操到”。 【例三】中国人打喷嚏时,打一个喷嚏往往对方会幽默的说有人在想你,打第二个喷嚏对方会说有人在骂你。但在法国的习惯是,当对方是第一次再你面前打喷嚏,你可以说: "à tes(vos) souhaits"来表示祝福; 表示长命百岁。如果别人在你说完上面的话后又接连打了第二个喷嚏,你可以说: "à tes(vos) amours"来关心你的朋友,友谊又会更加坚固。 在历史文化略论中,文化心理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当代心理学的实验证明语言对人的思维与认识具有制约影响。熟练掌握自己母语的人当使用某一特性词的时候,必然在内心里激发起对于这个词的语意代码。例如中国人看到或是用“红色”一词时,经常联系到喜庆、欢快、好运、荣耀、革命之类的意义,而西方人却会由rouge一词联想到 ““violence”“sang”的一方面,或许出现这种不同的理解,英国翻译大家大卫•霍克思在翻译红楼梦时,回避“红”字,将这部巨著的篇名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取其原名石头记,而由李治华先生翻译的法语版的红楼梦标题为“rêve dans le pavillon rouge”,在这里“红”字并没有回避,或许是因为法国的三色国旗上红色代表的是“博爱”,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心理影响在译者心理的影响时候不容忽视的。 此外,语言的产生与宗教相联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沾染上浓厚的宗教色彩。而法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又非常多,宗教典故之丰富在世界语林也是独占鳌头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试图做好翻译而又不了解原语国家的宗教文化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例四】 Debout les damnés de la terre[3] 瞿秋白的译文为:起来,受污辱咒骂的! 现行译文为: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les damnés de la terre 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法国是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宗教教义对人民的思想有很大的束缚。基督教经常向人民灌输“好人”死后进天堂,“坏人”死后进地狱的思想。所谓好人,是指听宗教话的、听统治者话的、不进行反抗的逆来顺受的宿命论者;所谓坏人,是指那些不服教规,不服统治者法令,胆敢怀疑并反抗旧秩序的人,这类“坏人”死后要进可怕的地狱的,将承受种种残酷的地域刑法。这些人就是诗歌中所说的les damnés,即死后必被打入地狱之中的人。鲍狄埃要表达的思想是:我们现在不管要死后做什么,不要管死后进不进什么地狱;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地狱就在今天,就在尘世之上,我们已经被权贵者打入了人间地狱几百年、几千年了。原文中的de la terre 就是指现在的、尘世之上的、正在受折磨的劳动者。 三、避免文化冲突―归化与异化 加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文化因素,就难免会碰到另一个难题:基于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存在异同,因此如何在目的语中找到源语中相对应的词语成了译者的一大难题。尤其是怎样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异同较大的文本中的文化异同,翻译界出现了分歧,这也就是所谓的“归化”(adaptation)与“异化”(aliénation)。 “归化”是指译文应以目的语为归宿。译文要想克服文化障碍,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想办法来避免文化冲突。当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需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来避免文化冲突而导致的各种形式上的解读。假如所看的译文表达的内容和方式是属于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读者便能更好地理解译文。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正如上例二所示。再比如:Qui sème le vent récolte la tempête 翻译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此归化翻译增加了译作的可读性,使译文通俗易懂,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规范。 但是假如任何文体都采用归化译法的话,难免用无文化色彩的语言替代原文中生动形象的联想,会淡化原文的文化色彩。这个时候我们主张采取“异化”。主张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则认为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正是翻译的主要目的―文化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异化主张传达源语信息必然会存在文化损失的现象,因此笔者主张我们可以采取注释的方式来达到缩小文化异同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的基本任务是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是信息和内容的传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否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不仅与其语言功底有关,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他对原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在涉及到文化方面的翻译的时候,就应区分两种语言的文化异同,从原语的文化背景出发,在译语中做到文化内涵的转换。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从文化角度看待翻译,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以达到正确传递不同文化信息的目的。同时应用正确的措施尽量减少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信息,真正做的“信”“达”“雅”。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企业,1999。 [2]冯百才:新编法译汉教程 [3]张成柱:文学翻译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 [4]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第十六回P.177) [5]CAO XUEQIN, Le Rêve dans le pavillon rouge, traduit par Li Tche-houa et Jacqueline Alézais GALLIMARD, 1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