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异同与互译[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中文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法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 ,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本文试图从人们较为熟悉的法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略论 ,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它们属于不同的称谓制度 ,具有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泛化现象。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准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异同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略论和对比 ,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汉法称谓在形式、语用意图、文化内涵上存在诸多异同 ,通过两种语言称谓系统的归纳对比 ,挖掘各自的文化内涵 ,对中法称谓语的翻译提出三种措施。
关键词: 亲属称谓;文化异同;比较;翻译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kinship term is not only a part of language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o some extend. From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sages and meanings of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hich people familiar with,the paper is to reveal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it.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s also have different usages of kinship terms and developments. The main reasons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lie in the family structure, consanguinity, patriarchy concept, culture adoption and courtesy principl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ts features and usage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ased on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itle and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ir complicated pragmatic intention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us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pares the two systems, and reveals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 specific implications. Finally, three methods are presented on how to translate addressing form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 kinship term; cultural difference; comparison; translation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法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 ,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略论和对比 ,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
一、法汉亲属称谓的异同
(一)、法汉亲属称谓的复杂程度异同
汉语亲属称谓复杂,法语简单。“亲属称谓(Kinship term)是一定的亲属制度(Kinship system)所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1](P139)汉语称谓语要比法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汉语要区分血亲姻亲,如伯父、叔父、姨母和伯母、婶母、姨父;区分宗族非宗族,如爷爷、侄儿、孙子和外公、外甥、外孙等;区分父系母系,如叔叔、姑妈、堂兄和舅舅、姨妈、表兄等;区分长幼辈份,如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等。而法语的亲属称谓就显得简单得多,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如 grandparent(爷爷,法语论文题目,外公,奶奶,外婆),brother(哥哥,弟弟),sister(姐姐,妹妹),uncle(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另外,法语中的一些亲属称谓非常笼统,没有指明具体关系。所以像Linda’s bother married Michelle’s sister这句话就很难准确地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brother是Linda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Michelle的姐姐还是妹妹。还有cousin这个称谓,有时连男女都不分了。在西方国家,亲属关系的涵盖和延伸范围远没有中国那么广阔。
(二)、法汉亲属称谓关系表达清楚性异同
汉语亲属称谓所表达的关系清楚明了,法语笼统。“家庭是以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P34)中国人重亲属称谓,辈份性别指代清楚,本家成员与外姓亲戚从称谓上一目了然。然而,英美人并无如此清晰明了之差别,仅是本家成员与外姓亲戚在称谓上常混为一谈(如grandfather,uncle,brother-in-law等词语),有时甚至连男女也不分,如cousin一词可指堂兄、堂妹,又可指表兄、表妹。最为简约的是uncle 与aunt,前者将中国人的伯,叔,舅父,姑父,姨丈等所有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一概统称,后者将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等所有与母亲同辈的女士一词蔽之。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对纲常伦理的定义和概念与中国文化有着较大的出入,或者确切点说,是没有像中国传统文化中那样有一套严格繁琐的纲常伦理。
(三)、法汉亲属称谓中敬称和谦称的使用异同
汉语有敬称和谦称,而法语没有。“法汉社交称谓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异同,应当是敬称与谦称的使用。法语中虽然同样有敬称,但绝少有谦称,因为西方人崇尚和提倡自信,对人有礼但不过分自谦。而汉语中谦称与敬称并重, 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无疑也源于中国传统礼教。‘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 (《礼记·典礼》),因而汉语谦称有许多,如: 愚、在下、鄙人、不才、小可、晚辈、未学、后生、卑职、下官等等。不仅有自谦,而且还代为亲属谦。如: 小儿、犬子、内子、拙荆、小女、小婿等等。”(P48)汉语里用敬称直接表示敬意,旧时常用,如尊称:令尊、令堂、令公子、令爱、令千金等又用谦称间接表示恭敬,抬高对方,法语论文,贬低自己,让对方产生优越感.消除压力。而西方人则崇尚和提倡自信,一方面要对别人有礼貌,另一方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过分自谦,反而让人觉得你信心不足,是懦弱的表现。所以.法语中很少有谦称,相反只有表示上帝的“He”和表示自己的“I”无论在句首句中都是大写.这种擅自代为人谦的情况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西方人强调平等的权利,哪怕对子女、父母也将其当作一个独立人的人来看待,并不认为有支配其的绝对权力。
(四)、法汉亲属称谓中对长辈称呼的异同
汉亲属称谓中不可对长辈直呼其名,法语可以。汉语亲属称谓注重辈分,法语中则辈分淡化,血亲传统分为“九族”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亲疏有别、长幼有序。中国文化讲究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有序,按中国的伦理观念,传统文化对汉语的称谓起着决定的影响,因此在汉语的亲属称谓中有明显的尊卑、长幼、亲疏之分。可以说,汉语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在社会和家庭中,语言称谓必须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和地位。在汉语中不仅父母的姓名是绝对避讳的,关于长辈或地位高者要用尊称,即使是同辈,也有固定的称谓,不可直呼其名。
“耶稣主张,家庭中的成员平等,他自己就以名字称呼母亲,而且认为子女可以与其父母相争,可以与他们为敌。因此在法语亲属称谓中没有尊卑之别,同辈之间不论年龄大小,均可直呼其名,以表示亲切友好。”(P86)西方社会组织结构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提倡人人平等。
二、法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异同因素
(一)、家庭类型
“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庭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关系下的家庭,其构成和社会影响完全不同于封建主义关系,在语言中也能找到反映。”(P249)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社会组织的单元是家庭或家族,因此家族势力非常强大,而在家族内部,宗族内的亲疏关系是严格按等级区分的,内外亲戚,嫡庶区别得很清楚。为了维护和适应这种层次森严、内外有别的封建家族体系和封建伦理道德,相关的很多称谓就出现了,而且分得特别仔细。
“在英美等国,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占主导地位.这种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妇和他们未成年的子女,而且孩子长大后马上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自立门户.因此,他们的家庭成员关系非常简单.他们并不把亲属关系看得那么重。由于这些亲属不住在一起,没有必要,也不需分得那么清楚。”(P66)这作用了西方社会的称呼语,称谓语相对贫乏。在这种家庭中,人际关系非常随便、开放,以个人主义观念为核心的自我意识非常明显。
   中国传统的宗法血亲关系和伦理道德作用的结果,它体现的是一种严密的家族关系。法语民族的家族关系远不及中华民族的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
(二)、血缘关系
汉民族深受封建宗族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作用,同族内部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汉民族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既有血缘关系又有经济联系的由大家庭组成的庞大的宗族性的社会组织,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族,而不是个人,个人要受家族权利的支配。与之相比较,封建社会在整个欧洲存在的时间较短,而资本主义制度较早地代替了封建制度,对欧洲各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作用;另一方面英美国家的文化主要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经济上,其重视商业。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其经常移民和殖民,这样,造成他们组织管理上摆脱了家族血缘的束缚,更重视人与人的契约关系和平等关系。
(三)、宗法观念
“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之别、宗族与宗族之别、血缘与非血缘之别 ,这种繁复的称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族 ,宗法关系悠久稳固。”(P95)中国改革开放后虽然封建宗法关系不复存在,但亲属、亲戚关系在社会关系网中仍然居重要地位,其根本原因应追溯到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华大地乃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炎黄子孙既重家庭伦理,又讲社交礼仪。数千年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使中国人认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于齐家。故古往今来,三纲五常作用至深,家庭伦理至关重要:一家之内,长者为尊,老者为上,长幼尊卑,泾渭分明;亲朋友好,男女有别,远近亲疏,不错规矩.而英美人由于基督教文化的作用,崇尚个人价值,强调表现自我,讲天堂,说地狱,而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那么严密,家庭观念也较之中国淡薄,亲属称谓之简略概括,不求精确。”(P207)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