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简述俄国文学课程的建设措施》的俄国文学论文写作指导:苏联文学遗产中究竟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研讨?苏联解体后俄国文学发展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关注?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重新审视自现代文体形成以来的俄国文学历史?今天我国高校中应该如何计授俄国文学?如何更有效地引导中国读者阅读俄国文学?诸如此类问题,是深受俄国文化作用的中国知识界、特别是学术界无可回避的。正是为了澄清这些当下备受关注的学术和学科建设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于2002年底主办了主要是北京地区学者参加的“俄国文学探讨前沿问题与学科建设”全国学术研究会。 【关键词】课程;建设;问题 本次研究会首先就何谓“前沿性”课题,尤其是这个命名是否适合俄国文学及理论领域展开了热烈讨论。社科院吴元迈探讨员在致词中指出:“前沿”本是自然科学概念,现在已运用于人文学科之中,但是,人文学科的前沿有别于自然学科的前沿,自然学科的前沿一般指新兴的理论、技术等,而人文学科的前沿不一定是新近出现的新现象,它更应当包括现实要求对过去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认识、看待、解读,“前沿性’人文学科课题可能并没有时效性定位。在正式的报告中,吴先生又结合这种前沿性定义,描述了当代全球化趋势中地方性或民族性问题被特别强调的情景,重新提出了歌德的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概念、全球化文化是否等同于全球文化一体化、“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和“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之区分、全球化中的俄国文学和文论身份以及我们如何对待具有强烈民族性色彩的俄国文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学术探讨的前沿性框架之下,北京师范大学刘宁教授从1990年代初俄国文学理论变革历史入手,提出探讨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的重要性问题。他指出,产生于19世纪末的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正是要切实地把历史的和美学的批评结合起来,这不是从西方的既定概念出发来结合,也有别于西方那种依据古典文本构筑诗学理念体系,是对具体民族的审美和文艺发展的形式问题进行实证性的实际探讨,很好地继承了斯拉夫派美学优秀传统并成功改造了西欧派文论,因而在措施论上对20世纪俄国和世界诗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诸如形式主义和诗学探讨的语言学转向是深受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作用的结果。如此一来,我们要清楚地探讨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就无法不正本清源,追溯到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概念。北师大中文系程正民教授则强调探讨俄国文学与文论需要注意具体的文化语境问题,这样才能看清什么是符合文学发展需要的理论,才能识别“非社会学的诗学”之形式主义、“非诗学的社会学”之庸俗社会学的问题所在,不能因为全球化就用西方理论裁剪俄国文学和文论,不能因为要和西方学术接轨就可以不顾俄国文化的民族性问题,应当关注俄国文学和理论产生的文化语境和民族特色,否则我们就无法正确判断苏联文论的意识形态性,无力领略俄罗斯民族自身魅力和特色,不能建构符合实际的苏联文学史。复旦大学外文系夏仲翼教授了长篇报告《俄国文学的欧洲文化背景》,讨论在全球化趋势中俄国文学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性定位问题,认为欧洲文化发生发展中所形成的拉丁文明与斯拉夫文明差别是很大的,其中斯拉夫文明发展是相对落后的,由此导致彼得大帝对俄国发展产生多种作用的西化改革,这也就是在俄语中出现英国/法国崇拜狂这类词和大量外来语的原因,就是俄国学者总是试图证明俄国文学艺术甚至整个文明与西方同等发达、俄国文学批评观念与西方一样重要等复杂现象的原因。对俄国人的这些问题,我们作为中国人是必须严肃正视的。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切实理解在生产力发展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如何产生了伟大的俄国文学艺术,关注俄国文学艺术和理论的欧洲文化背景问题。北京大学任光宣教授提出与民族性相关的另一个前沿性课题--—东正教和圣经在俄国文化的构成和发展中的地位,认为在当代俄国所存在着的从现实社会立场和神学立场研讨圣经作用俄国文学发展历程的两种趋向,指出从18到20世纪以至于当代俄国文学是如何把圣经以审美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社科院吴晓都副探讨员则认为俄国文学源流和发展中包含着欧亚特性:俄国“地处欧亚之间,处于一种东张西望的状态”,使得“俄罗斯文学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即具有跨亚洲性与欧洲性的特点充满着丰富的东方意蕴和西方理性精神,因此俄国文学艺术令东方读者感到亲切,又很容易进入欧洲文化语境。这些理论问题需要我们特别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