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谈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及其原因》-俄国文学论文免费资料下载 [摘 要]对于《淡谈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及其原因》的俄国文学论文免费资料下载: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在二、三十年代曾经活跃于苏俄文坛,1930年以后逐渐销声匿迹。“五四”以来就密切关注苏俄文学的中国文学界却对它视若无视。直到八十年代以后,俄国形式主义才引起中国学界的注意。俄国形式主义作为一种流派在中国无论是拒斥或接受,都是由于本土文化的主导影响所致,是本土文化与现实需要的制衡所致。本土文化在过滤外来文化的同时,若能合理“误读”对方,将会激发本身的活力与创造性。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社会历史批评;接受探讨 在研究20世纪俄苏文学与中国的关系时,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现象是,早在“五四”时代,我们“别求新声于异邦”,开始了大量译介俄国的文艺著作和学术思想;解放以后,我们一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曾完全效仿于苏联,俄苏文化汹涌进入国门。但就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为什么对活跃于二、三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在其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竟然一无所知? 80年代以后,我们渐渐疏远了俄苏文化,为什么俄国形式主义反而和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一道构成中国学界的亮丽风景?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的命运,究竟是一种偶然,抑或蕴含着某些必然?本文试以比较文学的接受探讨措施,对上述现象作出自己的解读。 一 一般而言,什克洛夫斯基1914年的《词语的复活》标志着俄国形式主义的形成。这一派最为核心的观点是反对社会历史派倡导的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看法,强调重视著作本身的略论,强调文学的独立性,这和20年代苏联文学界的主流观念相抵牾,因而受到严厉批判。1930年后,作为一个理论派别,形式主义开始销声匿迹。五、六十年代,苏联思想界“冰雪”消融,什克洛夫斯基的作品重新出版发行,形式主义理论再放异彩。俄国形式主义在它的本土潮起潮落,几经波折。而中国的文学界则任其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完全无视它的存在。接受理论认为,接受者是否接受一部著作或某种理论,取决于其“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在接受前就已经存在的意向,是一种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它作用了接受者的取舍标准,决定了接受者对著作或理论的基本态度〔1〕。从这一观点出发,中国接受者拒斥形式主义,乃是其“期待视野”使然。 (一)从现实因素看,特定的现实语境作用了接受者的“期待视野”20世纪上半叶,综观一代代做着“强国梦”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期待视野”中,文学理应成为干预社会、启迪众生的武器。俄国形式主义产生的20年代,基于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的现实,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都意识到要学习俄国、学习俄国的文学。周作人在题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演讲时说:“我的本意,只是想说明俄国文学的背景有许多与中国相似,所以他的文学发达情形与思想内容在中国也最可以注重探讨。”〔2〕毛泽东讲得更为清楚,他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中国革命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从文学角度讲,他们学习俄国是要学习俄国文学与俄国的时代、民族保持的密切联系,学习俄国文学成为改造社会、启迪民众的工具。无论鲁迅、瞿秋白,还是冯雪峰、周扬,他们选择译介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文学著作和理论作品,并非偶然。这些著述紧扣“为现实”、“为人生”的主题,主张文学真实剖析社会现实,刻划人生,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所急切吸取的理论养料。可以说,诞生于屈辱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更具有与民族命运保持血肉联系的基本品格,它要完成思想启蒙的任务,把文学的革新视为革新社会、革新政治的前奏。这样,把文学引向现实生活,引向社会改革,便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不二的选择。俄国传统的为现实人生的艺术观理所当然成为中国文学的知音,而艺术至上、形式至上,讲究“文学性”的形式主义观显然与之相对立,因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格格不入。进入30年代,民族矛盾激化,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当头,在战乱年代,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为主导的性质与群众性抗击侵略的行为是难以合拍的,作家们不得不根据群众行动的性质和需要,重新确定自己的目标和影响。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抗战是当时最大的政治,成为当时一切有良知的作家、艺术家的首要选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旨,也正在于此。这一时期,周扬在延安翻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生活》,其目的同样也是强化中国新文学界“为人生”的艺术观、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作家的使命意识。在这种血雨腥风的背景下,作家们不可能躲入“象牙塔”(鲁迅说,在险恶的环境下连摆文艺“象牙塔”的处所都没有了)、玩弄语言的技巧,关注文学的形式了。这样,脱离社会与人生,追求艺术超然独立的形式主义就无法在中国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发芽。40年代末起,由于《讲话》的神圣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被定为一尊,加之形式主义在本土被捧杀的背景,形式主义自然无缘于中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