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的发展历程,语言的静态探讨和动态探讨彼此独立又相互补充。外语教学也呈现出由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过渡这一相似趋势,这一趋势既是语言学探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外语教学是语言学探讨的具体体现,语言学探讨的诸多理论成果要放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因此, 如同语言学的发展一样,外语教学首先是对语言作静态的教学, 然后才逐渐向动态教学过渡。”(郝兴跃2001:10)。我们认为,在俄语系的翻译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准则,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使用不同的教学措施。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先进行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基本知识的语言静态教学,在此基础上逐渐转向旨在培养学生言语应用能力的动态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静态和动态教学,不同教学阶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须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翻译教学的目的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翻译人才为目的。“技能训练包括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及巩固和应用自如三个阶段。根据技能训练准则和措施, 不同阶段训练不同的内容, 这样才会形成技能训练的完整体系。”(刘和平, 2017: 37)根据翻译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同,可以把培养俄语系学生翻译技能的教学过程划分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本科基础阶段,即大学一、二年级。在我国,大学俄语系的绝大部分学习者都是俄语零起点的学生,俄语学习普遍是从大学开始的,本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原始积累,属于基本翻译技能的学习和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为本科提高阶段,即大学三、四年级。本阶段学习者已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但交际能力依然十分有限。此时的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已经具备俄语基础知识的学生熟悉并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以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第三阶段为翻译阶段,即探讨生阶段,是翻译技能的专业化和自动化的形成阶段。本文涉及的是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准则和措施, 这个阶段的教学是学生翻译技能形成的启蒙阶段,合理教学措施的应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未来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俄语系本科翻译教学近况
《高等学校俄语系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大学俄语系教学的根本大纲,是大学俄语系教学质量检查的依据。《大纲》中并没有对处在基础阶段的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因此,在专业俄语课程设置中,一、二年级一般不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基础阶段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往往融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俄语论文网站,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翻译练习形式来完成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词、词组、短语、独立句子或者小短文的中俄文互译,翻译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能力。而在提高阶段,《大纲》不仅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要求。大纲中规定:第三学年末在俄译汉方面,学生应该能翻译各种题材的言语材料,难易程度与三年级俄语教材相当。翻译速度为 250~300 词 / 小时,译文忠实原意,语言通顺;第四学年末在俄译汉方面,学生应该能翻译一般性文学著作、政论文、科普资料及外事运用文。翻译速度为 250~300 词 / 小时。译文忠实原意,语言通顺,并且能体现各种语体的语言特征。在汉译俄方面,学生应该能翻译报刊上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浅显文章。翻译速度为 150~200 字 / 小时。译文无重大语法和用词错误,基本达意。在口译方面,学生应该能胜任生活翻译和一般性专业会谈的翻译工作,语言达意流畅。(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 2017:11-12)在中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俄语系中,基本都是第三学年才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一般为每周 2 学时,主要采用传统的“理论---举例---结论”三段式教学法。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翻译教学往往与基础课教学混淆,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措施提高翻译能力,俄语论文题目,而填鸭式的翻译理论讲解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我们认为,高等学校俄语系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基础阶段翻译教学应依托课本,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该联合使用以“翻译结果”为主导的多种教学措施;提高阶段的翻译教学,主要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完成真实翻译任务为目的,学生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成为主要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只起到引导影响,可以联合使用以“翻译过程”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