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与俄罗斯互为睦邻友好国家,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更为频繁。中俄文化年的相互开展,中俄影片的交相辉映,使得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中俄电影片名之间的互译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国文化间的进一步沟通,所以值得我们细细探讨。 一部影片的片名虽然无法直接作用到电影的品质,但是会间接地作用到人们对它的第一感观,因此也是尤为重要的。2017 年 10 月 11 日中国作家莫言凭借长篇小说 《蛙》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该奖项。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千变万化的汉字文明,为什么文学却一直得不到国际的认可?是中国缺乏“能人异士”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很大的原因是翻译水平的欠缺。两种语言之间要实行转化,必定无法实现“原封不动”,而译文的水准只能依赖于译者的文字功底,就在这样的过程里,本来的韵味就失去了大半了。片名的翻译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试想如果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叫 《崩溃边缘的女人》,你可能就不会想看这部电影了。中俄电影在彼此的国家里都不是院线的主力军,不是中国和俄罗斯拍不出来优秀的影片,而是片名有时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电影的片名就像是一本书的题目,一个人的外表,如果不能做到“一鸣惊人”,那么人们的观影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在这方面,中俄两国都有进步的空间。 1. 译名太过直白 这种问题的出现往往是译者机械翻译的结果,只求不出大错,却忽略了片名的深刻含义,让观众看起来如坠梦里,不知所云。就以李安执导的 《卧虎藏龙》 为例,此部电影于 2001 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在国际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俄版译名为 《Крадущийся тигр, затаившийсядракон》,意思是“卧倒的老虎,隐藏起来的龙”,完全是机械翻译,这种译名准确是准确,但是观众看到,恐怕会以为是 《动物世界》 呢。而“卧虎藏龙”是中国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在电影中它其实是对江湖人文内涵的一种深沉的思索与追寻,即体现了东方社会规范对人性的压抑与两者之间的激烈碰撞,电影最后以悲剧收尾,暗示了两者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且不可调和,而俄版仅仅直译是体现不出其本来的深刻含义的。由此可知,译者要对两国的文化都有所涉猎,所译之片名才能既叫好又出彩。 2. 一片多名 由于历史原因,同一部影片在中国大陆、香港以及台湾会有不同的译名,大陆译名偏向保守,一般以直译为主;香港译名呈“两极分化”之势,要么文雅至极,要么商业色彩浓厚,一言以概之,意译是个技术活儿,要做到雅俗共赏是不容易的;台湾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占领,文化多偏向日系,比较文艺,片名的翻译也有此特点。三个地区,三种译名,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版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影市场的混乱,削弱了俄罗斯影片在华人地区的作用力、降低了知名度。例如,1995 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它的译名有 《烈日灼人》《毒太阳》 《烈日灼身》 以及 《太阳灼人》。又如《Код апокалипсиса》,有两个名字: 《密码疑云》以及 《反恐启示录》。 《Обитаемый остров》 既叫做 《人烟之岛》 又名为 《未来星球》,这种例子数不胜数。译名多且杂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发行与流通。 3. 商业性过强 吸引片商从国外引进新片的主要动力莫过于金钱因素,一部拥有良好票房成绩的电影肯定会有一个精彩纷呈、夺人眼球的译名,或许正是利益的驱使,使得发行商用力过猛,有些电影的译名显得那么不伦不类,这样做不但不会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反而会起到相反的影响。历史上香港曾经是英国的移民地,由于这段历史,其金融业一直是国内的翘楚,受到这种大环境的作用,香港的译名一般比较夸大,商业色彩过于浓厚。例如,1993 年获得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中国影片---陈凯歌执导的 《霸王别姬》,如此声名赫赫的电影必然会被各国争相引进,而在俄罗斯的译名为 《Прощай,моя наложница》 翻译过来就是“再见,我的情妇”,情妇这个词显然不是很恰当,因为虞姬是楚霸王的爱妾,她明显不是所谓的情妇,这样译有些“喧宾夺主”了。而在中国的历史上,“霸王别姬”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讲述了楚霸王兵败与虞姬生离死别,而俄语如果这样译那份荡气回肠的感觉消失了,反而会误导观众,以为电影是描写婚外情呢。这样的译名不但不会给电影加分,反而会减分,使观众望而却步。 三、 电影片名翻译应采用的策略 1. 信、达、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