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存世的殷代甲骨文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意符字,具有形、音、意三个要素,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 象形是汉字的基础,这种象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例如,取象于自然物的字,如日、月、山、雨、鱼等,取象于人或人体的字,如人、身、目、耳、口、心等。正因为汉语的这种形象性,所以才有“望文生义”一说。张大可就认为“汉字以物我实体为基础,因而体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思维方式,重实际,多想象,及理性思维与物我一体的精神,并以人体为本位”(张大可,1996:39)。 而俄语则不具有这样的特点,属于印欧体系的俄语是音素文字,没有字和词的区别,由 33 个字母组成,词汇表音不表意。声音不同于图像,不能够形象化,任何一个单词都不具有形象性,其词义本身与词形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无法从单词本身看到它所指的事物,在使用这种语言时就需要应用更多的抽象思维。这就是俄罗斯民族逻辑略论能力较强,在很多科技领域能处于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 (三)词汇特点体现民族性格 词汇常被称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中最灵敏和活跃的部分,每种语言的词汇中必然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反映该民族的性格特点。笔者认为,单个词汇本身不足以反映该民族的民族性格,只有在词汇层面上广泛存在着的一类现象才能够体现其民族性格特点。例如,面包是俄罗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食品之一,俄语毕业论文,俄语中可以表示面包的词汇就有 хлеб ( 面包的总称 ),булка ( 白面包 ),батон ( 长形白面包 ),каравай ( 大圆面包 ),бутерброд ( 切片面包 ),баранка ( 小环形面包 )等。而在汉语中就没有这么多独立的词来表示相应的概念,而只能把它们统称为“面包”,必要时不得不采用描述性称名法来指称相应的面包品种。由此可见面包在俄罗斯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俄罗斯的很多习俗与面包密不可分,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俄罗斯人用面包和盐迎接贵宾,款待亲朋好友,而这一习俗体现了俄罗斯人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因为俄罗斯常说“Хлеб всемуголова”,意思是面包重于一切,关于俄罗斯人来说面包是生命的源泉,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它更象征着财富和地位。用这么珍贵的面包来招待贵客,可见俄罗斯人的热情和慷慨大度。 另外,俄语中有丰富的词汇来表示“忧郁”:тоска,ипохондрия,уныние,печаль,грусть,скука,меланхолия 等,这些词很难被翻译成外族语言,因而汉语中也没有能与其一一对应的等值词汇,这是因为“忧郁”是公认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征之一,这些词是这一性格特征在俄语中的体现,而汉族人不具备这样的性格特征,因此语言中也没有相应的体现。 再如,汉语中的亲属称谓体系复杂: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伯母、婶母、舅妈、姑妈、姨妈,区别甚严,俄语却笼而统之,称为“дядя”和“тётя”.这体现了汉民族重视家庭,以家庭为本的民族性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强调的是关系,注重的是整体的价值取向。而俄罗斯民族则强调以个人为本位,家庭观念较为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