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就其一般的理解是指一个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精神信念和探讨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自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中提出这个概念,很快便风行于科学哲学界,同时也涉及语言学、译学在内的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1989年语言学家科尔勒缩小了“范式”的指涉范围,只用其指语言学史上勘称典范的成就,即那些促使一代人重新思考传统语言观念的语言体系。 本文着笔于对当代中国译学范式渐进形成的论述。依次论述了它的产生渊源、发展过程、以及这个范式在俄汉翻译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并在结论部分指出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指出:“归根结底,现代翻译探讨的贡献不在于凭空创立了什么史无前例的新理论,而在于继承和发扬过去的传统,使翻译理论逐渐臻于系统、完善”。中国译学发展至今,无疑继承了本国传统译论中“勘称典范的学术成就”,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西方译学理论的精华,将之纳入中国的译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俄语论文题目,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气息和当代特色的中国译学范式。 论文主体部分由引言、第一至第三章和结论等五部分组成,俄语毕业论文,最后是例句来源和参考书目。 引言中提及选题的原因及目的,探讨对象及概况简介,以及论文的宗旨,探讨措施,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等。 第一章:西方译学范式。本章主要对西方传统及现代的译学范式分别进行论述,着重描述两个范式的特点和具体表现形式。 第二章:中国当代译学范式的演变历程。本章从两个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了我国译学范式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中国传统译学范式发展的三个阶段”应用历时略论手法,将中国传统译学范式划分为古典、近代、现代三个阶段顺次论述,通过介绍各译家所持的观点反映出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和主要理论流向;第二节“中西译论的撞击与融合”应用共时的略论手法比较中西译论发展过程中的差异,通过对中西译论相似性的比较揭示出译学之为科学,是不分国界的,各国译学体系总是存在着相通之处;对二者相异性的比较旨在说明中西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及哲学渊源对译学理论产生的作用。章末论及西方译论在中国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在“求同存异”中形成的当代中国译学范式。 第三章:中国当代译学范式与俄汉翻译。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语言学范式下的俄汉翻译”从词、句、语段、语篇四个层面上,结合大t实例来证明当代中国的译学范式是以语言学为主导(理论基础)的译学范式;第二节“当代译学范式中的文化因素”论证了文化因素在翻译操作过程中的具体存在及由此而出现的译学文化学理论,并介绍翻译实践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手段。 结论部分主要是根据前文的论述推导出中国当代译学语言一文化整合范式的发展趋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