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探讨[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长春理工大学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可丰富吉林省理工科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探讨的实证资料,通过将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前沿翻译教学理论运用于高校翻译教学实践,检验相关理论的适用性并为进一步探讨提供反馈信息和反思视角。找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判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发展方向和改进路径,确定相对科学的发展目标,为相关部门和理工科高校科技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实际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外语论文网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 科技俄语翻译 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54-02
  杨自俭(2002:4)曾提出,“译界需要培养三种类型的人才。一种是数量较多的运用型人才。他们应该具备较好的中外语言文化基础,并懂一门或两门专业,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在各个行业的中外交流岗位上完成各项工作,大量从事口译、笔译或机译的翻译实践活动。第二种是不但中外语言文化基础很好,而且是各学科或各行业的专家。引进外国先进文明成果,传播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中外文化进行整合工作,主要依靠他们。第三种是培养探讨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培养翻译人才的点和点上,对这类人才要求更高”。
  目前,我国的翻译专业建设近况和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近况并不乐观,社会经济的极速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频繁,高素质的复合型及运用型翻译专门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不断凸显出来。近十几年来,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但翻译方面的人才仍然紧缺,俄语论文题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职业翻译有4万多人,相关从业人员50多万人,专业翻译企业3000多家,能胜任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缺口高达90%。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高校在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人们开始意识到懂外语和做翻译两者是无法等同的,翻译人才大都要经过严格的专门训练才能从事翻译工作。一些专家、学者借鉴国际翻译教学成功的经验,提出并实践了翻译专业教育理念。他们认为,作为完整的翻译专业培养体系,每个层次都应有自己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重点。
  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虽然是教育界和学界的经典课题,但时至今日,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挑战都赋予这一课题以全新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以创新性思维来探讨和完善吉林省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策略已经刻不容缓。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交往的发展过程中,翻译事业和翻译人才为中国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和融入国际化进程作出了特殊的努力。翻译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成果,同时也推动了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不断进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翻译事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国际经济合作、科技合作以及文化交流需要新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中外对话交流需要有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
  国家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交流,开放与交流需要高素质能胜任工作的翻译人才,这就使吉林省高校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有必要探讨完善新策略,以应对发展的新要求。目前,中国的翻译人才跟不上中国各方面事业的发展,翻译界同样是“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吉林省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如果不应对新形势高需求及时探讨、调整与完善更加务实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则很难适应发展和创新的要求。
  吉林省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强师资力量和较齐全的专业。目前,仅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等国家及省属重点高校就拥有外语专职教师1000多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即专业知识储备高和专业技能强的人才,其中,教授和副教授600多人,聘请国外教师100多人,具有学位的教师100多人;设有翻译本科、翻译专业达十几个。多年来,吉林省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外语人才,但是却仍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的外语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主要问题在于,吉林省面临的挑战首先是翻译人才需要更高的专业修养与素质。其次是翻译知识的快速更新对翻译专业教学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措施、教学手段、考核方式都存在着结构性和根本性的滞后问题,尤其是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知识结构缺失的弊端。再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亟待提升。作为专业基础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国情知识虽然具有强大的长期稳定的特质,但绝不能拘泥于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要适应发展的全新模式和新语境。
  因此,积极探讨研讨吉林省高校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我们要面对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长春理工大学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为例,有针对性的探讨和研讨吉林省理工科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应用翻译学科和翻译教学理论探讨的成果,调整培养方案、专业和课程结构,提出培养策略,以期探究出一条理工科高校科技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端科技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现实意义重大,外语加专业和专业加外语的教学模式急需探究,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翻译高端人才却匮乏,这值得深思。小语种学习者基本都是大学零起点的学生,学习时间过短、应试教育、过级考试的羁绊、学习主体和教育者之间的有效共鸣问题等都是作用高端科技外语翻译人才的主要因素。大多数理工高校采取“俄语/理工专业”,“俄语/理工知识”,“理工专业/俄语”模式,培养宽领域的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培养侧重俄语语言文学的人文类人才,培�B侧重商贸知识的经贸翻译人才,培养人文、经贸、法学等并举的复合实用型俄语人才。
  面对科技俄语系人才短缺的近况,各大学采取了相应的方法,调整了培养人才的模式,主要采取将俄语系教学与学校自身优势学科相结合的措施,即“自然科学专业/俄语”模式,俄语毕业论文,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专业/俄语”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采取“石油化工/俄语”模式;还有“俄语/理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培养“俄语/石油”模式的专业石油俄语翻译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培养“俄语/航空”模式的专业航天俄语翻译人才,燕山大学“俄语/轧钢”的人才培养模式,哈尔滨商业大学“俄语/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   长春理工大学应积极申报科技俄语翻译本科和专业。完善俄语系本科教学大纲,增加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灌输,低年级阶段强化科普知识的俄汉语互译能力,高年级阶段注重专业科技俄语俄汉语互译能力的培养。依托我校理工大学办学特色与优势学科,培养俄语/理工特色专业的科技俄语翻译人才。科技俄语系的课程开设应依托本校教学的实际,与特色学科相结合,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计算机俄语课程,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学俄语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将科技俄语翻译课程设置向我校光学、计算机、材料、机械等特色专业方向倾斜,培养中俄科技贸易合作的急需人才。重基础,宽口径,跨学科,培养复合型的“一专多能”人才。结合长春理工大学优势学科则可开设光学俄语课程。
  改革课程设置,根据《高等学校俄语系教学大纲》(2004年)的要求,结合社会所需的科技俄语翻译人才层次,调整我校相应的本科俄语教学大纲,适当改变提高阶段第四学年的科技俄语翻译,第三学年的科技俄语阅读,第四学年的俄语翻译课时,可尝试大一开设专业科技俄语为必修课,使学生尽早熟悉科技俄语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科技俄语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需突出科普知识的俄汉互译,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自然科学领域相应科技材料的互译。教学大纲中规定学生在第三学年修机电知识概论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第四学年修机械识图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我校优势学科和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积极选修我校优势理工学科如光学、材料、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充实理工类知识。
  优化教学模式,以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科技俄语翻译教学课堂为实施场所,设计先行组织者并具体实施。“先行组织者”指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背景观念材料,利用适当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是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将授课班级实验组按理工科生源和文科生源分为两组,分别施以不同的组织者,并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阶段测试和实际翻译演练,对比没有实施先行组织者的班级,检验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前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科技俄语翻译教学中词汇、语法、语篇等教学层面不同的先行组织者,并探究科技俄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上位组织者,即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均高于新学习内容的上位观念,在科技俄语翻译教学中实施渐进分化策略;设计下位组织者,即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均低于新学习内容的下位观念,在科技俄语翻译教学中实施逐级归纳策略;设计并列组织者,即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与新学习内容并列组合的观念,在科技俄语翻译教学中实施整合协调策略。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鼓励教师去我校理工科优势学科相关专业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科技专业水平。动员教师参加各种高级口译或笔译活动,积累翻译实战经验。调整教师队伍及教师的知识结构,对俄语系教师进行科技俄语高端翻译的强化培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整合现有资源,改变语言文学类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近况。让文科教师学习理工科课程,不断充实自己,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实践环节方面,聘请一线科技翻译企业的员工,如中俄科技园等各领域资深俄语科技译员为学生讲授笔译技巧与经验,把实践与课上理论教学环节有机结合。邀请本地与独联体国家长期合作的公司深入解读资深翻译必备素质,聘请一线工程科技译员进行讲座,传授口译技巧。开拓本科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中俄科技贸易合作的急需人才。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翻译大赛,如全球俄汉翻译大赛,参加全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包括笔译和口译。
  建立我校优势学科科技领域翻译教学语料库,包括国际标准化文件、工程合同、工程图纸、招标文件、技术概论等。同时引入平行语料库,用于学生课后的翻译复习与实践。通用理论、语义学、语用学和篇章学理论应与科技俄语翻译相结合,编写专业领域的科技俄语教科书,如《光学俄语》等作为我校特色教材。
  综上所述,理工科高校的科技外语翻译人才培养可采取以下优化策略,增加政府投入尤其是各高校对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教学与探讨的投入;改革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和课型安排,更新与调整外语翻译专业教学理念,增加趣味性较强的选修课程;丰富教学手段,实现多媒体教学全覆盖;衔接课上课下教学与学习,探究实训教学和在线互动学习等方式;整合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专业课及通识教育课程;建立教学考核与教学效果评估的新模式。加强外语翻译专业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问饧�.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翻译人才的培养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0):41-42.
  [2]张德江.运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24-26
  [3]钟秉林,董奇,葛岳静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22-24.
  [4]王英杰.基于合作背景的俄语高端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究,2017(01):54-55.
  责任编辑:杨柳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