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西方文化兼具作用俄国的选择与政策的制定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俄国横跨亚洲与欧洲,这样的地理特点使其兼受东西方文化的作用。俄国在988年以罗斯受洗为标志,拜占庭文化被移植到俄国,这种文化本以罗马基督教为文化根基。蒙古人的240年野蛮军事统治下,俄国受到一次极深的东方文化作用, 形成了具有明显东方色彩为特点的历史文化。这样,俄国的政策就有两面性,无法单方向的走下去。具体表现在现代化努力过程中的一系列改革上,就是改革的不彻底性,甚至是半途而废。 彼得一世的改革通常被称为是“西方化”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面对西方现代化的挑战。当时俄国要夺取通向西方的出海口,而国力、军力却严重不足。为了主持国内的改革,彼得大帝亲率代表团考察西欧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不过他没有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一切的进步是在资产阶级立宪民主制度的基础上而取得的。所以他的改革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让俄国经济上得到了发展,但是俄国改革却进一步加强了农奴制和封建专制制度,并没有走向完整意义上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依然落后。 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开始了“开明专制”改革,这次改革是在于西方现代化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巨大潮流的冲击的背景下进行的,显然学习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东西。但她的一系列改革方法,都是紧紧围绕维护和加强农奴制度和封建专制制度,所以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非但没使俄国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反而大大巩固了封建农奴制和君主专制,给日后的俄国造成深重的灾难。 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冲击,俄国很多统治者意识到学习西方文化、富国强兵的重要性,并以彼德大帝为首任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那种根深蒂固的具有东方传统色彩的思想文化制约了他们,使得他们改革的初衷和改革的结果都是在强化农奴制和专制制度。尽管彼得大帝的改革不乏现代性的经济特征,但这种现代性的经济因素如果成长起来是会严重削弱作为专制制度统治基础的农奴制度的,所以彼得大帝以后的统治者们往往采取各种方法抑制这种现代性因素的增长。笔者认为俄国统治者改革中的这种作法,俄语毕业论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西方文化在他们思想中碰撞的结果。 二、村社传统与俄国现代化 俄国村社是俄国社会最具特色的社会组织形式,俄国绝大多数农民生活在村社中。这也是形成俄罗斯宗法制度的基础,这个基础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千余年的村社发展形成了一种村社文化,这样的文化有集体主义、平均主义的特点。集体主义与平均主义构成了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念对俄国作用很大。 村社制度支撑了落后的农奴制度,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俄罗斯地广人稀、气候条件非常恶劣,这样个体农民的经济活动十分困难 ,所以以集体劳动为表现形式的村社在俄国得以长期存在。在村社这个宗法制生活环境中,村社给了农民一切――土地、婚姻、社会地位、安全感等,村社是农民的精神依靠和物质保障。平均主义是集体主义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时由于生产力极度不发达,俄语论文范文,人类就采用了平均主义的做法,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平均主义渐渐的失去了市场。但是在俄国,由于环境的恶劣与社会的落后生产条件,平均主义发展成为俄国的一种传统。俄国平均主义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土地重分型村社的日益推广密切相关。伴随着村社人口的变动,土地资源变得日益紧张,原有的村社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状况必然出现不均等的现象。 平均主义的思想使广大农民厌恶差距,满足近况,不思进取、不提倡出人头地,追求的是一种“小富即安”的低生活水平、封闭保守的村社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曾经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很流行的,也是我们中国封建小农民意识的主流。而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大忌。因为资本主义就是一种竞争经济的。 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孕育了俄国民众缺乏个性、不思奋斗的性格,加上教会的作用,俄国民众所具有的忍耐、服从和顺从的秉性得到了强化。这一切导致俄国老百姓比任何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对国家和集体更加服从,对政府和制度更具有忍耐精神。这样统治阶级的改革就变的格外困难。 三、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 从彼得一世改革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转型要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一般都有较为实际的思想做为舆论导向,俄国在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转型期缺少这样的社会政治思想。在俄国,最大的政治问题就是农奴制度。从1649年《法学大全》最终确立农奴制至十八世纪上半期,俄国思想界从来不怀疑与批判农奴制度,但是在18世纪下半期,由于启蒙运动思想的引进,俄国思想界开始对农奴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首先是对绝对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倡导“开明专制制度”,在普加乔夫起义失败后,思想界就开始了对农奴制度的质疑。这是俄国最早针对农奴制度的批判,但是当时的改革者们并没有提出彻底废除农奴制的想法。1790年,俄国当时最伟大的思想家拉吉舍夫(1794―1802)写出《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一书,首次明确鼓吹用革命手段废除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他认为,只有人民起来革命,这样才是彻底改变农奴制度的惟一手段。拉吉舍夫显然是高估了俄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受宗教、村社文化的作用,俄罗斯民众忍耐、顺从、缺乏反抗意识,他们普遍处于一种不觉悟的状态。所以,拉吉舍夫的“革命”手段是不现实的,这种革命实际上只是一种社会学的、理论上的革命。十二月党人接受了他的激进的革命思想,首次开始了尝试与行动,他们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一群贵族革命家。他们政治上主张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废除农奴制。十二月党人中的领导人斯佩捷尔于1818―1824年制定了一份纲领性文件《俄罗斯法典》,主张消灭农奴制和等级制、推翻专制“暴政”,希望农民得到人身自由并无须付赎金而获得土地,主张限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了实现目标,十二月党人勇敢地发动了1825年起义。他们的主张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移植到俄国土壤上来,让俄国走上西欧北美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太弱小了,他们不具备成功的条件,当时充分认识到废奴必要性的只是这群贵族革命家而已。没有大众的参与,自然不会成功。 十二月党人主要发动贵族,忽视了广大民众的力量,没有将他们的思想发扬与传播。尽管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抹杀的,十二月党人运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作用着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导致了俄国后来一系列的革命,直到俄国彻底废除了农奴制。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俄]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5. [4][苏]赫克.俄国革命前后的宗教[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