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民族性格对比[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的民族性格有很大异同,其形成与各自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探讨中俄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所塑造的两种不同民族性格的异同,略论造成民族性格异同的原因,对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形势下,增强中俄两国人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有效减少文化误解和冲突,使两国人民能够进行更加有效、更加成功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民族性格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4-0048-03
  
  《辞海》对“性格”一词的定义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寡断、刚强、懦弱等。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由于具体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一个人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世界上没有哪两个人的性格是完全相同的。有的人性格开朗,有的人性格腼腆,有的人性格勇敢,又有的人性格懦弱或是优柔寡断等等。性格的形成不但受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圈子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的。
  性格的英文单词为“character”,原意为印记、特色、记号、标志,主要用来表示事物的特征。一般来说,成长于共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群体,必然表现出共同的群体性格特征,而传统的家庭生活和固定的道德标准又使这种性格不断得到强化与巩固,进而形成了一种影响于全体国民行为习惯的,且价值上认同的为人处世的稳定态度与行为方式,亦即整个民族性格的体现。民族性格即指一个民族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一种总体的价值取向。它的形成比人的性格形成更复杂。民族性格的形成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顽强、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中俄两个民族共同的特点
  
  中华民族既是历史悠久也是多灾多难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国家经历的无数天灾人祸造就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坚韧不拔的性格。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得以幸存和延续下来的文明。自孔子时代以来,古埃及、古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的文明都相继消亡,但中华文明却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良,得以顽强地传承下来。中华文明也一直受到外来文化的作用,包括早先佛教的作用,直到现代西方科学的作用。但是,佛教并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没有把中国人变成欧洲人。
  中华民族不止一次受到外国的侵略,包括八国联军的入侵和日本人的侵略。世界上所有的列强都无一例外地对中国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垂涎三尺,虎视耽耽。但所有入侵者都未能阻断中华文明的发展。
  具有千年历史的俄罗斯民族同样多灾多难。历史上的古罗斯人奉行多神教,崇拜自然、土地、祖先和守护神等。公元988年,基辅大公为了国家利益引进了来自拜占庭的基督教(后来的东正教)。俄罗斯的文化历史亦即东正教在俄国的历史,东正教与俄罗斯的文字、绘画、建筑和音乐的联系无处不在。东正教在苏联时期教会的一些活动被禁止,大量教堂被毁、神父被流放。二战后,由于东正教在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发挥了积极影响,苏联当局同东正教会关系趋于缓和。1958年,由于赫鲁晓夫提出“为克服资本主义宗教残余而斗争”,东正教会再次遭殃,全国教堂被关闭近一半。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东正教再次复苏。而在1988年拜占庭基督教传人俄罗斯一千周年之际,苏联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东正教大会通过了东正教新章程。1997年9月,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在原址重建竣工。全国性的东正教节日弥撒仪式都在这座大教堂举行。从此,东正教又回归于俄罗斯人的精神信仰中。东正教如此多灾多难的命运和东正教教义培养、造就了俄罗斯人坚韧不拔的忍耐和集体主义精神。
  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忍受了蒙古人长达240年之久的统治。俄罗斯人同饥饿、流行病、自然灾害、暴乱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彼得大帝为了打开通向欧洲的出海口,与瑞典人进行了二十年战争,打败了瑞典几十万大军,建立了新的首都――圣彼得堡。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入侵俄罗斯,最终以法国军队失败告终。拿破仑说:他还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的人民群众在被围九百个日日夜夜后完胜敌人。在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俄罗斯人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精神让世界为之惊叹。
  
  二、中国人尚和与俄罗斯人尚武
  
  中国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当先秦时代诸候争霸的时候,儒家则讲平天下治天下,讲太平世,讲大同,讲王道、反霸道。道家讲和天下、均调天下、在宥天下,讲帝道、反霸道。墨家讲兼爱、讲非攻、讲兼利天下、一同天下,讲天鬼仁爱之道、反霸道。自汉明以来,中国的政治就以文治为主,追求以王道易霸道。中国古代历来有北方夷狄之患,不得不采取拓边防患的方法。遵照孔子“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思想,南北朝五胡云攘,都渐渐同化于中国文化。佛教则崇尚慈悲,并要人不杀生。而佛教大盛于中国,更使中国人爱好和平。虽然中国历史上征战连绵,但老百姓的天性是喜好和平的,历史上的对外战争也大多是被迫抗击侵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准则为基础也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与中国不同,俄罗斯称得上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彼得大帝改革后,俄国渐渐强大起来,从此走上了疯狂向西方和东方扩张、侵略和掠夺的道路。1695年和1696年,俄国两次南下亚速海地区同土耳其开战,攻占了亚速海要塞。1700―1721年,彼得一世发动了对瑞典的大规模“北方战争”,以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打开通往西欧的海上通道。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俄国终于战胜瑞典。1721年,俄国同瑞典在芬兰的尼斯塔特签订和约。俄国获得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的一部分,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彼得一世终于打开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1715年,他发动了对中亚细亚希瓦汗国的侵略战争。1722年,他又对波斯(伊朗)开战,曾一度侵占了里海西南沿岸高加索的大片土地,并试图南下扩张到印度洋。
  彼得一世死后的几代沙皇,按照他制定的侵略扩张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继续向东、西、南三个方向齐头并进。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期间,对外两次同土耳其作战,三次参与瓜分波兰,把克里木汗国并入俄国,打通黑海出海口。在北部,越过白令海峡,占领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
  1808年,俄国又通过战争吞并了芬兰,将其划为俄罗斯的一个省。1812年,俄国从土耳其手中掠取了比萨拉比亚。1813年,又兼并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大部。尼古拉一世上台后,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将亚美尼亚东部并入俄国,并南下巴

尔干。1839年,俄国远征中亚细亚,使中亚三国布哈拉、希瓦、浩罕相继臣服。1848年,俄国又兼并了土库曼。1877年,俄国再次战败土耳其,在巴尔干获得比萨拉比亚的部分地区,在亚洲获得阿尔达汉、巴统、卡斯等地。
  正是由于历代沙皇为了扩张领土而不断进行的侵略扩张,到19世纪末,俄国已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俄罗斯从一个古代的小公国发展至今天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与其民族性格中用武力征服一切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
  
  三、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与俄罗斯人的极端性
  
  中庸是儒家的一个核心理念。最早提出“中庸”二字的是孔子。《论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视中庸为一种德行,且是至高的德行。程子对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里的“中”是公正、适当的意思,所以称为“不偏不倚”,所以才能成为“天下之正道”。《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意思是:真实,是自然的法则;而寻求真实,是做人的法则。实行真实的法则,不必勉强就可以事事合于天下的正道了,不用过多思虑就能寻找到天下的真理了,从容不迫地事事合于天下正道,这就是圣人了。中庸是寻求~种公正又合乎天地常理的人间正道。它既是最高德行,又是一种美,因为它的追求对天、地、人三者来说,都是公正而适合的普遍行为状态。
  南于中华民族的“贵和尚中”观念,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维护。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原则。中庸本来就是讲“中”与“和”的,既不过分,俄语毕业论文,也不要不及。所以中国人很讲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也容易知足。
  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是喜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广袤的地理空间和严寒的自然气候使其社会特质中包含一种强烈而固有的‘革命’意识: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对自我历史的坚决否定和对另一条道路的盲目轻信是其社会特质的昭然反映。”俄罗斯思想家、神学家别尔嘉耶夫在他的《俄罗斯思想》一书中有一段名言:“俄罗斯民族是最两极化的民族,它是对立面的融合……在俄罗斯人身上可以发现矛盾的特征――专制主义与国家至上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与自由放任残忍、倾向暴力和善良、人道与柔顺;信守宗教仪式和追求真理、个人主义与强烈的个人意识和毫无个性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自吹自擂和救世主义、全人类性;奴隶主义和造反行动”。对于这一点,利哈乔夫也有同样的看法。他也认为:“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极端性的,从一端迅速而突然转向另一端的民族,因此,这是一个历史不可预测的民族。”例如,十月革命后曾经以极大的热情毁坏教堂、庙宇,而苏联解体后又极力地恢复它们。俄罗斯人性格中那种“要么全有,要么一无所有”的极端性特点尽显无疑。
  
  四、结语
  
  民族性格的形成受历史、文化、地域等因素作用,成因很复杂。这个课题的探讨可以采取多个角度进行。本文仅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阐释中俄民族性格的差异和形成的原因。中俄两国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边各领域合作的顺利发展,会给两国人民带来实际利益。未来继续全面加强中俄合作符合两国最高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双方将立足长远,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增进互信,加强政治领域的合作;坚持互利互惠,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深化科技和人文合作;密切协调与配合,俄语论文题目,加强安全领域合作。而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特点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俄罗斯人、俄罗斯民族以及俄罗斯国情,有助于增强中俄两国人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有效地减少文化误解和冲突,以利于在当前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两国人民能够进行更加有效、更加成功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赵定东,俄罗斯社会转型模式探讨[M],北京:北京人民出社,2017:80
  [3]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0
  [4]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
  
  [责任编辑:张梅]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