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互动探究中俄区域合作模式[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中图分类号:F752.751.2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4-0092-02
  随着2017年9月《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17--2018年)》)的出台,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合作开始进入由优势互补向战略互动转化的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亟须构建适当的合作模式来推动转化的顺利实现,开创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局面。顺应现实需要,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张弛的专著《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合作模式探讨》(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以实现地区产业互动为基点,对中俄地区合作模式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究。该书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均值得关注。
  该书开篇即指出,相关于中俄两国全面合作,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合作就性质而言是一种次区域合作。对于次区域合作,该书认为,其主要目标是“生产要素在区域范围内自由地进行交换和融通”,“其实现的基础在于国家间的相互依存与竞合博弈关系,基本动力来自比较成本(比较优势)的异同和规模经济的追求,合作深化的途径和结果是通过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等形式构建跨国产业链条并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逐步形成高水平的区域产业关联及其产业循环机制,推动彼此间的产业互动,以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的增长。”因此,“产业实现良性互动是次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积极效应的根本体现,产业互动应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议题。关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素质普遍不高的区域来说,产业合作更是其他经济领域深入合作的基础”。由此,全书关于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模式的研讨基于产业互动而展开,这突破了以往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合作分割开进行探讨的局限性。
  在产业互动的视角下,该书既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产业演进状况,又通过借鉴区域产业比较略论理论与区域分工协作的度量措施,对当前两地区的基本产业结构及产业成长阶段、地域分工态势、产业结构协调性以及产业梯度状况进行了量化略论。不仅如此,书中还详细梳理了中俄两国的地区发展战略与合作取向,从而阐明了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经济合作的基础和可能的方向。
  以上述探讨为参照,该书从两方面重新审视了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既有合作状况,一是集中略论两地区当前的产业互动机制,二是全面总结两地区在三大产业上的合作状况。对于前者,该书结论是,“目前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主要体现为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商品贸易流动,资本、技术的流动有限,金融合作范围尚比较狭窄,业务空间不够广泛”。对于后者,其结论是,“比较而言,三次产业合作中农业合作机制较为完善;工业领域以能源、矿产资源合作为主,轻工业合作多体现为单向的商品输出,生产部门联系薄弱;服务业合作规模较小,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运输、旅游行业,金融、教育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的合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咨询、电信等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几近空白”。该书认为,整体上这一地区以松散的产业间联系为主,俄语论文范文,“投资带动产业联系领域单一,经营活动基本局限在流通领域,与当地生产关联性不强”。双方少量的生产领域合作多发生在联系效应较弱的环节,而在一些深加工环节,双方的合作乏善可陈。“至于产业关联度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等环节,双方则少有涉及。”因此。“当前两地区既未形成充分有效的产业合作机制,产业合作的内容也还很不深入”。这种“贸易主导型的区域合作模式与双方的发展诉求以及中俄两国推进毗邻地区合作的战略目标尚存在很大的距离”。
  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推动和制约着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呢?该书认为,从经济动因、经济环境、制度保障、协调机制、政策方法等方面看,这一地区的合作具有进一步推进的可能,但是,欠发达的市场与落后的地区经济、要素的短缺与流动障碍、非对称依赖与保护主义倾向、复杂的社会心理与文化距离、激烈的外部竞争与挑战,构成了这一合作走向深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全书最后两章集中阐明了作者在中俄地区合作模式上的观点,认为“必须寻求结构互补与互动的微妙平衡,既注重现有优势的发挥,又注意动态优势的培育,在始终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必须兼顾俄方的利益,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础,寻找合作机会,拓展合作空间,把构建和谐的对俄经贸伙伴关系作为深化合作的努力方向”。“应依据对相关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略论,在比较地区间产业梯度的基础上,把握地域分工的态势并加以引导和协调,加快区域一体化重组,提高产业区域化要素组织动员水平,促进资源更有效的流动和更合理的配置,实现双方产业的良性互动。”“东北地区的对俄合作既应是内部一体化基础上的合作,又应是立足双边,面向多边的合作。”“既强调东北地区三省一区之间的优势整合与对外协调,也强调对来自国内其他地区优势要素的充分利用及为国内其他地区对俄合作提供平台,乃至通过与俄东部地区的合作,向俄西部腹地延伸合作”,“合作要从双边开始,但必须拓宽视野,从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更有效地整合东北亚地区的资源,努力寻求多边合作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内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促进双边合作的发展”。
  据此,结合对俄罗斯东部地区对外合作历史经验的略论,该书提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应采取“政府与市场联合推动,以复合型产业合作为主要内容,通过轴带式布局实现的模式”。
  首先,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合作,应当形成政府推进,公司运作的主体模式。一些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合作项目,须由政府直接参与和推动,有些项目甚至必须由中央政府来推动,因为即使是地方政府也无法从战略的高度保证其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另外,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制度性合作刚刚起步,两地区都处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转轨时期,无论是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还是地区融资平台、信息化网络和市场网络的构建,甚至地区间阻碍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的拆除,都须由政府来推动和实施。同时,要实现内外联动,既要协调本国不同地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又要协调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合作区域的竞合关系。这显然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俄语论文范文,形成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利益均衡。但政府的影响仅是区域合作的主体组织和协调,不具备动力功能意义,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动力是市场力量,而公司是进行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的微观主体。东北地区与俄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从长期和根本上看,还需要市场的推动和公司的运作。只有在公司具有寻求长期跨边界合作关系的冲动,希望借此扩大市场潜力,减低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实现资源互补,进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情况下,次区域经济合作才会具有持续的内生动力。   其次,在合作内容上,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应以投资合作为先导,构建多种合作形式相互补充的复合型产业合作模式。“作为结构优势互补的外在体现,产业互动是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实现非零和博弈的基础与经济合作深化的关键,单纯的贸易主导型合作无法完成这一目标。”“中俄两国应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以建设相互投资合作平台为切入点,以内外一体化为基础,通过投资助推产业合作升级,把扩大各类合作和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投资引导,内外联动、复合推进’的新模式。”
  第三,在合作的空间布局上,东北地区适合以本地区业已形成的交通网络为基础,通过与俄东部地区交通网络的对接,形成国际通道,并以便利的交通为策动力,以两地区重构产业链条为契合点,以开放型的交通网络形成开放型的经济网络,通过产业合作的合力形成优势,构造面向周边的国际产业合作带,发展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将产业的组合和发展纳入次区域合作的轨道,带动整个次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围绕以上模式设计,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其中“实现直接间接投资并进”、“对接沿海沿边区位优势”等观点不乏启示意义。比如,书中指出,“在积极开展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应善于应用间接投资,重点可放在引进风险投资和支持信贷投资”。“无对俄口岸的辽宁省,可尝试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协商,在其口岸地区设立‘飞地’,并以在沿海经济带为其提供相应的‘飞地’为补偿,依托双方具体合作项目,通过发展‘异地工业园区’,参与‘跨国经济技术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有序的转移,为优势产业的就近积聚提供条件。”
  可以看出,该书是在深入细致探讨的基础上完成的。对于地区间经济合作关系,缺乏成熟的探讨措施可供借鉴,而且由于作用因素较为复杂,很多数据不易收集,探讨难度较大。该书综合应用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既广泛占有大量中、俄、英文资料,又直接通过调研获得不少宝贵的第一手数据,既充分利用现有和最新资料,又重视对历史的追溯,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探讨的质量。
  当然,从一个新的角度研讨一个新的问题,总是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该书关于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产业合作基础的略论还略显粗糙,关于产业合作方向的论证尚不够深入。但瑕不掩瑜,该书关于我们理解并推动中俄地区间合作,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责任编辑:张梅]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