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知识分子群体特征之比较略论[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知识分子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知识分子群体特征是知识分子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反映。本文从介绍中俄知识分子的文化含义入手,首先理清中俄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其次,对比略论了中俄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差异。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知识分子;群体特征;文化含义
  作者简介: 李琳琳,女,探讨生,讲师。探讨方向:俄语教学、俄罗斯社会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兴起的黄金时期,他们的群体特征在古代“士”,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思想氛围中逐步形成。俄国的知识分子诞生于18世纪中叶,来自于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他们在俄国不是一个阶级或阶层,甚至也无法用传统的社会地位、财产、出身或享有的特权、所受的教育等来加以规定,他们是一个明确而又难以界定的社会范畴。他们的群体特征体现在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的斗争中。下面就分别对中国知识分子和俄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含义及群体特征进行介绍。
  1. 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含义
  中国的知识分子分为古代传统的知识分子和近现代知识分子。古代的“士”即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从孔子算起,中国 “士” 的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五百年,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他们是一个复杂的阶层,既存在于社会基层,又与政权有着密切联系。他们以“道”而自居,以政治社会的重建为最后归宿。中国的近代知识分子是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明的作用下,伴随着废科举,兴新学而出现的。他们或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或从事近代学术探讨,或创办近现代公司,或致力于现代公司。他们带有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双重色彩。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而《现代汉语词典》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由此可见,不同时期,对知识分子概念界定的内涵不尽相同,但却从中体现了类似的群体特征,即他们有高度的综合人文素养、知识渊博,具有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可以说近现代知识分子是“士”身份和精神文化的传承。
  2. 俄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含义
  在俄国,知识分子一词“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据说最早出现于博博雷金的小说中,在1866年他就使用了这个词,在社会意义上将知识分子定义为最有文化,最有教养、最先进的社会阶层。他们不仅有学识,而且还具备社会良知。最早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知识分子的是茹科夫斯基。从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现代意义为:受过西欧文化熏陶的社会文化媒介;某种思想和行为的道德方式。他们并不一定都从事脑力劳动,也不是特别有知识,但却有独特而又偏执的道德标准,有特殊的行为原则和生活习惯。他们具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历史使命感,热衷于在理论上认识世界,在实践上改造世界,造福于人民,这表现了俄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朱达秋,2004)
  3. 中俄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
  3.1 共性特征
  中俄知识分子尽管在产生时间、社会背景和文化基础上不尽相同,但是在精神思想上却表现出来相似的群体特征,即具有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孔子开始就以“道”自任,是“士志于道”的躬行者,他们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一直贯穿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动中。(白路静,2017)在近代,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陈独秀、李大钊的“以俄为师”再到四十年代后期,寻找“第三条道路”,百余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都在探究救国之路,为拯救国家的命运而不断努力着。
  同样,俄国的知识分子从他们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对满目疮痍的俄国大地,对水深火热中的俄罗斯人民的怜悯和爱恋之情。从拉季舍夫反对农奴制,到十二月党人起义,从斯拉夫派和西欧探究俄国的前途命运,到以赫尔岑、别琳斯基等革命民粹主义者追求的农民空想社会主义,他们都是为了在苦难中呻吟的人民,为争得人民的自由而积极思索祖国未来的命运,而“白银时代”的知识分子同样以天下为己任,力求通过拯救俄罗斯的文化危机来拯救整个俄国,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表现得尤为强烈。(宋瑞芝,2000:122)
  3.2 异同性特征
  1. 中俄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念不同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一开始就不是社会的支配者,他们是为社会的支配者出主意的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士”志于道,以道来关照他人,关照自身,关照家庭,关照天下,以道而作用社会政治,以办学而教育大众,他们参与政治活动,但却表现出超越政治的立场,他们渴望有一个理想的国家,有一个理想的政府出现,但常常因为不符合理想而离开政治。但他们又无法脱离政治家而独立地影响于社会,一切的文化都是包含在政治家的政治实践之中的。除此之外,文化就是纯个人的,是知识分子自娱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生存方式,与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俄国的知识分子大多出身于贵族,是贵族上层中有文化、优秀的部分人,文化知识赋予了他们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思想视野。他们具有青春热情、具有敏锐的社会感受力。这使得他们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的济世救民的历史责任感,他们一直为了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不断地斗争。
  在俄国,人们几乎没有对文化的雅俗之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俗”的,而精神则是崇高的,作为这种精神的表现的文化、文学艺术也是崇高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人可以也必然是俗的,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则是崇高的、严肃的。这赋予了俄国知识分子一种崇高感,一种人格的魅力,文化塑造着他们的人格,他们的人格也创造着他们的文化。这种文化观念在根本上不同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念。   2. 中俄知识分子对文人和革命战士的概念理解不同。
  在中国,俄语论文,文与武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文人与战士是严格区分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产生伊始,就与战士是分体的,知识分子是出主意的人,战士是为国王卖命的人。知识分子把战士视为没有头脑的傻瓜,战士视文人为胆小怕事的懦夫。弱不禁风在知识分子身上不是一个严重的弱点,而是一个光荣的标记,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被视为君子(知识分子)必备的作风。战士的勇敢,战士的不怕牺牲的精神、战士的顽强的意志力量,都不是中国文化中自然具有的基本精神内涵。汉唐时代的知识分子,曾与战士有一度的结合,那时的文化产品也有一种战士的气魄和战士的精神,但越到后来,文和武有了难以跨越的界限。这种文武分流的文化观念,实际上一直贯穿到现当代的中国文化中。我们也有大量描写战争、歌颂战士的文学著作,但这些著作自身所贯注的精神却不是战士的,它们自身不具有为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斗争、而呼号的战斗精神。
  在俄国,文人与战士是同体的。思想情感与斗争精神是同体的。普希金和十二月党的诗人们,他们既是士官学校的学生,是文人,同时也是战士,战士的精神同样贯穿在他们的文化活动中。在当时的俄国,俄语论文范文,贵族阶级是俄国社会的统治者,同时也是这个社会的保卫者,战士是一个荣誉的称号,是一个高贵的职位,是一个社会成员与整个民族的命运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基本标志。我们几乎可以说,俄国知识分子在思想感情上发展,也就是一个战士在精神上的发展形势,战士的品质精神化了,人的精神战士化了,战士的意志支持着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而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则丰富着战士的精神意志。它最终成就的是思想的战士、精神的战士,而不是有思想的懦夫,有感情的庸人。
  通过总结中俄两国知识分子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知识分子,进而引起对现代知识分子特征的思考,以此来促进现代知识分子继承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唤起当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保持自己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 白路静.中俄知识分子的契合之处[J].新西部,2017(5).
  [2] 宋瑞芝.俄罗斯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3] 刘文飞等译.俄国文化史[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 王娟.浅析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J].人民论坛,2017年(11).
  [5]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 张建华.俄罗斯文化中的 “知识分子”概念辨析[J].北方论丛,2017(1).
  [7] 朱达秋.俄罗斯知识分子现象的文化透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