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空缺理论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对空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理论做了较完整的阐释,并不断将其发展完善。本文主要运用空缺理论流派索罗金和马尔科维纳的观点,并结合国内外学者最新的探讨成果,略论中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各种文化空缺现象,具体从中俄
  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及民族性格的异同五方面探究文化空缺现象的成因,从而为减少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摩擦,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中俄跨文化交际;空缺理论;空缺;文化空缺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7)02-0000-02
  引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各国间的文化异同。在不同语言及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比较中空缺现象被人们感知和发现。近年来,中俄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俄跨文化交际也日益广泛而
  深入。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应用空缺理论探究中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各种文化空缺现象,重点从中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及民族性格的异同五方面略论文化空缺现象的成
  因,以期对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等有更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空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 C.F.Hockett,1954:106-123)。70年代对空缺现象的探讨引起
  了越来越多国外学者的关注,如霍尔、巴尔胡达罗夫、维列夏金和科斯托马罗夫等。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通过对澳大利亚Warlpiri民族的数字以及颜色词的探讨,发现该民族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数字和
  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颜色词的名称,将这一现象称作“空白”“间隙”( Hall k.,1975)。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原语和译语的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语(巴尔胡达罗夫
  著.蔡毅等译:1985)。前苏联语言国情学的代表维列夏金和科斯托马罗夫支持这一观点并将其发展,这里不作详细论述。到了80年代末,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家索罗金和马尔科维纳从民族心理语言学角度
  出发,针对异文化文本理解中出现的民族文化特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即空缺法,给出了空缺的定义、特点、分类等,它被认为是对空缺现象较为全面、系统的阐释。20世纪末以贝科娃为代表的空缺
  理论流派综合了前人的探讨成果,重新阐释了语言系统中空缺的本质,分类,空缺现象的成因及消除措施。
  我国学者吸取国外先进的探讨成果,积极投入到空缺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语言文化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的探讨中,其中代表有:俄语学界的李向东(《空缺现象与空缺探讨》)、何秋和(
  《论空缺与翻译理论》)、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探讨》);德语学界的刘越莲(《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等。
  总之,经过国内外学者不断的探讨和探究,一个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空缺理论诞生并不断的被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得以发展。
  2. 空缺的含义及类型
  有关空缺的含义,至今国内外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索罗金和马尔科维纳认为,异文化文本理解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阅读异文化文本时,读者会遇到不理解、感到生疏的地方,这说
  明篇章中存在反映民族文化的特别成分,即“空缺”,这是在一种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现象、特征等等。(李向东 2002:7)他们着眼于以文本为基础阐释空缺。我国学者何秋和
  在进行空缺与翻译问题探讨时,认为“所谓空缺是指某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另一民族之中并不存在”(何秋和 1997:48)。该定义深入浅出地展示了空缺的主要内容。学者高凤霞综合前
  人的探讨成果,把空缺定义为“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异同,在一种语言文化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
  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高凤霞 2017:112)。我们认为,第三个定义既包含了空缺的有关语言、文化的主要内容,又简明提出了空缺产生的一般原因,此定义关于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剖析文化空缺现
  象及其成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讲,空缺主要有三大类:语言空缺、文化空缺和篇章空缺。其中篇章类空缺反映篇章在内容、意图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空缺,反映了比较抽象和模糊的特点(刘宏 2017:38)。语言空缺与文化空
  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由语言符号承载的空缺,其中包括语音空缺、语法空缺、词汇空缺和修辞空缺;而后者则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非语言手段的异同而形成的空缺。有关语言空缺的探讨多与翻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已经很丰富,本文将不做探讨。本文旨在探讨文化空缺。具体来讲,根据索罗金和马尔科维纳的空缺理论,文化空缺分为:1)民族心理空缺或主体空缺,反映属于不同语言文化共同
  体交际者的民族文化特征,包括性格空缺、情感空缺、思维能力空缺;2)交际活动空缺,反映各种交际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俄语论文,包括思维方式空缺、行为空缺;3)文化空间空缺,反映不同语言文化共同
  体对文化空间、活动场景的不同评价,包括认识感知空缺、文化储备空缺、民俗空缺(李向东 2002:7)。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文化空缺,其主体是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当他们进行交际时,其
  交际行为有意或无意地受历史背景、社会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民族性格等因素的作用,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空缺,从而导致交际障碍。了解文化空缺的成因,有助于积极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冲   突和摩擦,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3.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略论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潜在的障碍、低效率的
  沟通、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民族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关于另一个文化的人们来说则往往不知所云,这就是因为文化空缺的
  存在。文化空缺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异同性。
  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很大的异同。为了保证中俄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将从以下几方面就文化空缺现象的表现及成因做一略论:
  (1)中俄不同历史背景导致的文化空缺
  每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在其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其文明特征、民族性格的作用巨大,从而给这个民族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文化烙印。例如,汉俄
  两种文化中均有大量的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都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很容易导致理解错位或文化误读,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如汉文化中的“卧薪尝胆”
  (勾践)、“焚书坑儒”(秦始皇)、“破釜沉舟”(项羽)、“三顾茅庐”(刘备)、“精忠报国”(岳飞)等等,关于这些在中国基本上童孺皆知的历史典故,在俄罗斯文化中却找不到对应或相近
  的表达方式,俄罗斯人知之甚少。同样地,如俄语中的“Крещение Руси”(罗斯受洗),这一事件对俄罗斯民族的宗教信仰乃至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作用,“Язык до К
  иева доведёт”(会说话就能到基辅),这里的“基辅”实际上指的是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的首都,远近闻名。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背景信息,在交际中涉及到与此相关的表达,俄语毕业论文,势
  必出现文化空缺,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2)中俄不同社会习俗导致的文化空缺
  我国在民族文化传统方面与俄罗斯存在着较大的异同,民族习俗也有诸多的不同,在社会礼仪、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存在异同。异同性从一个侧面正反映出每一个民族社会习俗的独特性。各民族
  独特的世情风俗在跨文化交际中反映出来,就导致了巨大的文化空缺(高凤霞 2017:113)。下面以俄文化的礼仪习俗和婚俗为例做一简要阐释。
  在迎接贵宾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既是为了表示亲切、友好和尊重,也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这一礼仪反映到日常交际中,就是餐桌上一定
  要有面包,去做客时一定要吃面包。显然,俄文化自古至今沿袭下的这个传统,在汉文化中并不存在,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导致行为空缺(交际活动空缺的一种)及民俗空缺(文化空间空缺的一种)的
  产生。
  在俄罗斯的婚礼上,宾客高喊“горько”(苦啊),即要求新人接吻,并且说完贺词干杯后把玻璃杯抛向天花板成碎片,象征新人将有美满的婚姻,而中国人最忌讳在喜庆的场合说类似“苦啊”
  不吉利的话语及将物品打碎。一个民族的习俗对另一个民族文化群体而言常常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产生文化空缺。
  (3)中俄不同思维方式导致的文化空缺
  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异同是作用人们交流顺畅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民族都具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只是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原因
  ,形成了不同的偏好。对比中俄文化,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具体性,而俄罗斯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在思维过程中,在理解一组信息的切入点方面,中国人
  偏好综合思维,而俄罗斯人偏好略论思维,在信息排列组合方面,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俄罗斯人则是个体思维优先(赵爱国等 2017:234-236)。究其原因,在中国,受几千年来儒家、道家等多种学
  派的作用,注重直觉、灵感来体悟和领会,而不是用逻辑推理论证。中国人重视整体,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俄罗斯人更倾向于个体思维优先,思维方式空缺便由此产生。
  (4)中俄不同宗教信仰导致的文化空缺
  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几乎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作用。俄罗斯拥有深厚的宗教传统,自从公元988年基辅罗斯把基督教(实际指的是东正教)定为国教
  以后,《圣经》就在俄罗斯广泛流传。俄罗斯人的传统文化观念与文化心理是尊右卑左,究其原因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督教认为人的右肩站着天使、左肩站着魔鬼。俄罗斯人尊右卑左的民族心理
  或文化习俗至今在日常生活中仍有表现,例如,他们不允许以左手接触别人或以之递送物品,学生忌用左手抽考签,熟人见面不能用左手握手,早晨起来不可左脚先着地。而汉民族左右尊卑现象比俄罗
  斯族要复杂得多,其渊源也不尽相同,从而造成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心理空缺和交际活动空缺。
  (5)中俄不同民族性格导致的文化空缺
  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而著称于世,见面接吻和拥抱,是俄罗斯人的重要礼节。俄文化群体的性格特征向外向型凸现。相比较而言,汉文化群体内敛、含蓄,身体接触少,不善于情感流露,从而在
  中俄跨文化交际中形成情感空缺(民族心理空缺的一种)。同样,这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群体关于空间使用的不同看法,也是文化空间空缺的一种表现。
  结语
  通过对以上空缺理论和中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空缺现象及其成因的探讨,可以看出空缺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空缺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是一个民族认知世界过程中相对其他民族认知世界过
  程的必然产物。重视文化空缺现象关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自觉树立文化空缺意识,既熟悉俄罗斯文化又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为今后顺利进行中俄跨文化交际打
  下基础。
  参考文献
  [1]Hockett C.F.,Chinese versus English:An exploration of the Whorfian thesis//language in Culture. Chicago,1954. P.106-123
  [2]Hall K.,Gaps in grammar and culture//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 in honor of C.F.Voegelin. 1975.
  [3]巴尔胡达罗夫著.蔡毅等译.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企业,1985.
  [4]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研讨[J].社科纵横,2017(3).
  [5]何秋和.论空缺与翻译理论[J].中国俄语教学,1997(02).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李向东.空缺现象与空缺探讨[J].中国俄语教学,2002(11).
  [8]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7).
  [9]刘越莲.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J].外语学刊,2017(2).
  [10]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
  [11]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
  [12]赵爱国,王清.俄语语言与文化探讨[C].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