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探讨[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内容摘要】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教育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对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进行比较探讨,找出其差异,关于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的互促并进、共利双赢,既具有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实践参考影响。文章将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的比较探讨,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与研析。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音乐欣赏 比较 思想 内容 形式
  一、教育思想的比较探讨
  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探讨的第一个层面,是两国教育思想的探讨。
  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一,两国都认为,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在俄罗斯,美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已成为传统。这一传统的美育教育思想,受到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教育思想的重要作用,他在其所著的《美育书简》一书中明确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②当然,席勒的这一重要的“美育”教育思想,不仅作用到俄罗斯,也作用到中国。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在他担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期间,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俄语论文网站,他认为:“美育者,运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③
  其二,两国都认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因为美学以艺术为主要探讨对象,被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称作“艺术哲学”,所以,艺术教育也就自然成为美育的核心。关于这一点,两国都有明确的认知。1997年5月20日,国家原教委颁布的《对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而非艺术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④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再次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作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⑤在俄罗斯,更把艺术教育摆到美育的重要位置,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艺术教育课,除传统的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外,还开设了电视、艺术设计等新兴艺术学科,融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美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一体。
  其三,两国都认为,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这种教育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十分推崇对人的“感受音乐的耳朵”的培养;恩格斯则十分明确地指出:“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⑥两国还共同以6岁就会弹钢琴的列宁、擅长拉小提琴和弹钢琴的爱因斯坦作为音乐教育成功的典型实例。在我国的汉字中,快乐的“乐”与音乐的“乐”是同一个字,表明我国的音乐思想认为:快乐即音乐,音乐即快乐。所以,音乐教育是“寓教于乐”的最理想的路径。
  其四,两国都认为,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音乐欣赏课通过对音乐著作的聆听、赏析、品评,获得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可以丰富欣赏者的音乐知识、提高欣赏者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陶冶欣赏者的情操,净化欣赏者的心灵,美化欣赏者的人格。
  当然,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在教育思想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异同,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重视程度不同。俄罗斯对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十分重视,早在苏联时期,俄语论文范文,综合性大学就已经开设了公共音乐欣赏课。而我国,虽然蔡元培已经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教育思想未能在北大得到落实。我国综合性大学的清华、北大等,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设公共音乐欣赏课,比起俄罗斯来,明显滞后。这一差距必须承认。
  其二,教育基础不同。俄罗斯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以雄厚坚实的中学音乐欣赏课为基础。音乐课在我国是中学的必修课,规定每周不少于一小时,并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与补充性音乐教育两类:前者是在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必修课;后者是开办专门的音乐学校、音乐夜校。而我国的中学,特别是高中,音乐教育课大多处于缺失状态。这就使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营养不良”与“先天性缺损”。
  其三,教学时间不同。俄罗斯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一般授课时间为两年,至少一年,有时多达四年;而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只开设一个学期,这就给师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育内容的比较探讨
  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探讨的第二个层面,是两国教育内容的比较探讨。
  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内容,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一,解读、感悟、赏析音乐著作。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使学生对所欣赏的曲目的思想内容(包括题材、主题、形象、事件、情感等)与艺术形式(包括体裁、结构、手法、风格、语言等)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解读、感悟、赏析。在欣赏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与审美享受。
  其二,丰富音乐知识。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使学生的有关音乐知识得以丰富,了解了音乐的种类(声乐与器乐,声乐又分男声、女声、童声,男女声又分高音、中音、低音。并分独唱、齐唱、合唱、对唱、重唱、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与民族、美声、通俗等不同的演唱措施;器乐则分为民族器乐和西洋器乐两大类,民族器乐又分吹管乐、拉弦乐、弹拨乐、打击乐、管弦乐与独奏、合奏、重奏,以及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十番锣鼓、东北鼓吹乐等乐种,更有许多少数民族音乐以及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西洋器乐也分弓弦乐、木管乐、铜管乐、打击乐;序曲、组曲、夜曲、进行曲、谐谑曲、交响音画、交响曲等以及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其中的重点,是学会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调式、调性、力度、速度等。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可以表现音乐的内容、风格、情感等。节奏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可以表现乐曲的情感起伏。和声使乐曲具有结构感、立体感以及色彩感。   其三,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使学生把握音乐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其中主要特征有:第一,声音性与时间性。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时间艺术,也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表现性艺术、再创造艺术。这一审美特征,决定了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朦胧的、多义的。第二,抒情性。音乐是情感艺术,抒情性是其核心特征。换言之,情感是音乐艺术的生命。黑格尔曾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⑦李斯特也说:“音乐无时不在表达情感,音乐本身简直就是情感的化身。”⑧音乐具有很强的情感穿透力与震撼力,可以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巨大的刺激和作用,其善于在流动的过程中表现一个有始有终、有起有伏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音乐带给人们的感受,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列宁听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以后感动地说:“我愿每天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声音,人间没有的声音。”列夫・托尔斯泰在听完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后流下热泪说:“这部音乐已经接触到饱受苦难的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完我国盲人作曲家兼二胡演奏家阿炳(华彦钧)演奏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录音后,也热泪盈眶地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下来听!”而法国作曲家鲁斯兰・理查德1932年创作的《黑色的星期天》,因其曲调悲伤至极,在其问世的13年中,竟有100余人听完此曲后因悲伤过度而死,被人们称为“魔鬼的邀请书”。终于在1945年,该曲被销毁。作曲家也在辞世前忏悔说:“没想到这首乐曲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多的灾难,让上帝在另一个世界来惩罚我的灵魂吧!”。第三,表演性。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没有表演就只有纸上的乐谱而没有真正的声音艺术,无论是声音还是器乐,都必须依靠表演――演唱或演奏,才能真正成为声音艺术。这正如波兰当代音乐理论家卓菲娅・丽莎所言:“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著作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著作本身的面貌。”⑨音乐的这一表演性审美特征,标明了表演的“二度创作”的创造性和重要性。同一部音乐著作,不同的表演(演唱、演奏),通过不同的艺术创造,形成不同的艺术个性与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世界三大歌王”演唱同一首歌曲――歌剧《茶花女》中阿尔弗莱德的咏叹调《饮酒歌》,就彰显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帕瓦罗蒂的风格是高亢激越、气势雄伟,多明戈的风格是流畅清脆、热情澎湃,卡雷拉斯的风格则是冷峻清新、俏丽舒放。同是演奏贝多芬的交响乐《第五(命运)交响曲》,费城乐团的风格是深沉悲壮,波士顿乐团的风格则是亢奋激昂……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其四,提高艺术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通过艺术欣赏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艺术气质,提高艺术修养,培养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心理素质,健全审美心理结构,进而塑造完美人格。
  当然,中俄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育内容,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其一,选用教材不同。教材作为教学中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材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依托。俄罗斯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有专门规范的教材,如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阿里耶夫的《音乐》、乌萨齐耶娃与施考里亚的《音乐艺术》等。而我国高校公共欣赏课没有固定规范的教材,有的附属在《艺术欣赏》之内,有的是教师随意编写的讲义或讲授提纲。
  其二,教学曲目不同。两国音乐欣赏课所选用的教学曲目,以各自民族化经典曲目为重点。例如,俄罗斯的声乐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马都索夫斯基词、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曲)、《三套车》(民歌)、《喀秋莎》(伊萨科夫斯基词、勃兰切尔曲)、《伏尔加船夫曲》(民歌),器乐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等。而中国的声乐著作则有《茉莉花》(民歌)、《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器乐曲《牧童短笛》(贺绿汀作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作曲)、《十面埋伏》(古曲)、《二泉映月》(阿炳作曲)、《百鸟朝凤》(民间乐曲)、《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彩云追月》《光明行》(刘天华作曲)等。
  其三,欣赏的侧重点不同。俄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重点定位在对音乐著作的品评、探讨上面。而中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重点目前只能定位于对音乐著作的聆听、解读、感悟上面。也就是说,俄国以理性欣赏为主,中国则以感性欣赏为主。很显然,俄国的层次更加高深。
  三、教育形式的比较探讨
  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探讨的第三个层面,是两国教育形式的比较探讨。
  教育形式既受教育内容决定,为教育内容服务,又对教育内容有反影响。内容与形式是一对范畴。二者有机结合、完美统一,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俄两国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育形式,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一,教育措施相同。两国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形成了许多共同的教育措施。例如,预发式教育法、座谈式教育法、情境式教育法、快乐式教育法、实践式教学法等,都广泛运用。
  其二,教育手段相同。两国共同应用音乐书籍、音像资料、影视资料、网络资料、各种音乐会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均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三,教育评估相同。两国高校对公共音乐课的教育评估,都采取公选课学分制,进行公平、公正的民主评估。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又对教师教学、学校教学管理进行评估,实现了教育评估的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至于教育形式的不同,则并不明显,可以略而不论。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育比较探讨》结题论文,项目编号:HGJXHB2110261)
  注释:
  ①王在畅.钢琴艺术系统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225.
  ②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企业,1984:90.
  ③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④⑤⑥⑧陈兆金.艺术鉴赏学导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7:1,195,205.
  ⑦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246.
  ⑨卓菲娅・丽莎.论音乐的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80.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