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金融改革之路[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休克疗法”迅速带来了社会体制的转型,但社会、经济的相关改革并未随之停止,“休克”之后的调整一直持续至今。作为经济体系的核心部门,金融领域更是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俄罗斯经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已发展了长达70年之久,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已经难以调和。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随即通过了一个银行体制改革的决定,金融改革在前苏联解体前便已拉开了帷幕。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多次金融改革试验,未能达到预想效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激进式”的改革之路
  
  俄罗斯金融改革路径
  
  说到俄罗斯的金融改革,有必要提到一下“华盛顿共识”。针对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危机,1989年,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威廉姆森持笔写下了《华盛顿共识》。其鼓励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实施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资金流动的各种限制,推行国有公司私有化,取消政府对公司的管制等,这些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得到了当时西方社会的广泛共识。而在此之前,同样是高举自由主义大旗的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于1985年开始在玻利维亚推行了“休克疗法”,80年代末期,玻利维亚开始逐步摆脱困境,萨克斯和“休克疗法”名噪一时。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面对日渐消瘦的偌大家财,叶利钦在“华盛顿共识”呼喊声中,将萨克斯的“休克疗法”请进了家门。
  金融领域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在银行体系、市场体系、金融政策体系进行了全面推开。改革之前,俄罗斯实行的是一级银行制度,国家银行、建设银行、外贸银行、劳动储金局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单一银行体制。改革首先是打破原有的一级银行体制,实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并存的二级银行体制,并且形成了国家银行、私人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并举的多元化银行体制。改革之初,俄罗斯就通过一系列自由化政策来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原有的国家专业银行迅速拆分出数百个商业银行,并且股权的私有化进程也随之迅速推进。同时,外资也较深程度地参与了银行体系转型的过程中,外资银行的进入几乎与俄罗斯银行体系的自由化进程同步展开。俄罗斯商业银行的数量短期内迅速激增,到1996年4月,俄罗斯商业银行的总数已达到了2599家。
  “休克”之后的俄罗斯银行体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相应形成了以下特征:商业银行数量激增,俄语论文范文,但规模普遍较小,当时排名第一的储蓄银行总资产仅为136亿美元,排名第二的外贸银行总资产为28.2亿美元;银行资源过度集中在西欧部分,俄语论文题目,特别是莫斯科地区几乎集中了全国94%的存款和90%的银行资本;商业银行实施全能化经营,在信贷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弱化信贷,而注重投资业务。俄罗斯商业银行十分热衷于股票、债券、外汇、同业拆借等业务,信贷在资产中的占比较低,并且信贷的短期化现象十分明显;商业银行资产错配现象严重,大部分商业银行借入短期外债,主要用于国内短期国债的炒作。一旦国债市场逆转,迅速导致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商业银行缺乏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手段,风险管理体制和专业人员素质的问题比较突出。
  金融改革是整个俄罗斯经济改革的一个缩影。休克疗法后,产权几经易主,俄罗斯最终形成了目前的金融工业集团,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走向融合的金融寡头应运而生。虽然普京上台后,表示要与金融寡头划清界限,并希望严格控制寡头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金融寡头仍然是作用俄罗斯政治经济生活至关重要的力量。
  虽然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俄罗斯的经济政策开始不断趋于成熟,同时大量的石油出口也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激励。但国力不济的事实,使得关于俄罗斯改革的批评之声从来就未绝于耳。为什么“休克”后,理想中的自由市场经济未能建成?一些批评之声开始直接把矛盾转向自由主义。
  事实上,自由主义是一种对市场机制顶礼膜拜的意识理念,其信奉的是市场机制所带来的结果,而并非关心市场完善的过程。但市场的基础和形成过程,却是任何经济体进行变革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俄罗斯改革接受自由主义的“教导”,咬牙闯关,但最终却落得个浑身是伤。但此时,一些自由主义者仍然会积极“鼓励”:坚持下去,梦想的世界就一定会实现。
  
  俄罗斯改革的启示
  
  从俄罗斯改革后的银行体系特点中可以看到,市场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的市场体制需要市场化的主体和机制。因为缺少市场体制的自发演变过程,原苏联所拥有的集权、官僚化模式,在阵痛后,银行体系必然会走向金融寡头。银行作为一个风险管理的专业机构,要想实现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其自身必须具备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市场化机制的运行基础。虽然风险的意识并非天然形成,但清晰的产权必然能够对风险管理的主观意愿形成强烈刺激。但风险管理能力绝非短期内可以迅速效仿,这需要银行在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操作上进行长期、全方位的变革。而这种变革不可能由一次“休克”所能完成,试想,一个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专业银行怎么可能通过产权变化,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为一家现代化商业银行。银行的经营风险来自于内部风险控制和外部经营环境,如果仍然保持原有的风险管控模式,那即使是产权清晰的商业银行,其风险问题也不会有任何改善。清晰产权的意义在于积极推动风险管理体系的改革,使之建立更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市场化改革的这种原理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金融领域和公司改革中,即使产权清晰,建立了一套看似与发达市场国家相同的制度,但实际中的运行效果还存在着十万八千里的差距。放眼望去,当前的世界各国,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绝大部分是采取私有制为主的市场经济,即使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模式和产权制度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可见,产权问题是建立完善市场机制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解决产权问题并不意味着市场化改革即宣告成功。当所有权巨变所引发的动荡造成了社会经济的重大冲击,反而成为了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的重大障碍。俄罗斯改革引发的长期高通胀,给实体经济运行和金融政策调控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往往不得不做出更为短视的抉择。在此环境中,商业银行加快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自然也成为了一句空谈。
  古谚语说的好:“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决不是一时之功可成,这必须要许多代人长期不断地打磨和锤炼。因此,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抱着一场持久战的指导思想才能确保胜利。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具有许多的优势,可以少走前人走过的许多弯路,但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没有速成之路。因为银行体系在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上有着更多的优势,计划经济转轨的国家在金融体制改革上,容易首先演变成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体制。这其中,明晰银行机构的产权关于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将产生十分深远的作用,这也是近些年我国大力推进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原因所在。但产权改革只是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改革的一步,如何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金融体系的风险管控改革,才是提升我国整个金融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并且,风险管理提升和产权改革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影响。清晰的产权关系有利于推动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关于产权结构的优化也会形成积极的作用,世界范围内的银行并购、重组就是风险管理对产权变化推动的实例。
  俄罗斯的金融改革经验表明,市场化建设这个系统性工程里,产权和机制的改革都很重要,每一道门槛都不可能被逾越。市场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稳定的局势往往能够为金融机构的改革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市场化发展有其内在要求和规律,大国的市场化改革更不能激进地单边推进。“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个道理,在此体现得十分充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