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俄罗斯文学的清晨[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内容提要 茹科夫斯基乃俄罗斯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风景诗《黄昏》素被称为俄罗斯第一首浪漫主义哀诗。本文以解读《黄昏》为发端,略论与探索茹科夫斯基对既往文学的突破,对俄罗斯新文学的开创,对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的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生活风景 心理风景 立体风景 音乐风景
  
  人们常用“青出于蓝胜于蓝”来褒义于胜过前人的后辈,此乃一种积极可取的社会现象,但问题是人们常常容易走极端,即只褒“青”而不言“蓝”,甚者,把本届于“蓝”之优势也一味加冕于“青”。笔者在莫斯科大学留学期间有幸与著名学者库列绍大聊及此类话题,这位学者毫不讳言说,俄罗斯文学史中此类“冤案”屡见不鲜,特列季雅科夫斯基的诗歌改革成就常被后人一股脑全记到罗蒙诺索夫的功劳簿上,而茹科夫斯基和普希金的关系更堪此类典型,就此,这位学者强调说,长期以来,人们一遇到文学的精妙之处,总归功于普希金,实在是有失公道。其实,这种“不公道”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普希金声名极盛时期就为别林斯基所深刻认识,这位批评界领袖人物一语定论:“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就不会有普希金。”近年来,俄罗斯学者精心探讨并探明后来的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学、及至象征主义对茹科夫斯基艺术手法的继承,确认陀思妥耶夫斯基、乃至列夫・托尔斯泰等巨匠对茹科夫斯基宗教理念的吸纳,无疑是对别林斯基定论的接续与补证。
  如果说,俄罗斯哀诗的黄金时代始于茹科夫斯基,始于他的《乡村墓地》,是它“为俄罗斯的先前浪漫主义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那么,《黄昏》(1805)则被公认为真正的“俄罗斯第一首浪漫主义哀诗”,“无论就其反映现实生活的方式,还是心理略论的措施,它都是新型浪漫主义哀诗的第一个范本”。抽象与宏观论证批评家如上观点不是本文的主要任务,但赏读这首诗确有一种探幽溯源的感觉,管窥其间,即可发现,这里富含供普希金等一大批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精英茁壮成长的营养精华。
  诚如我们所知,茹科大斯基自幼对大自然情有独钟。因屈辱的社会地位而因爱情的失意,诗人常常将一腔深情赋予大自然,领略惟有自己能够体味到的大自然独特的美,引申一步说,成为诗人的茹科夫斯基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驰骋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将心灵哀痛投影于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同时也决定了诗人在写景与写情中对哀诗这一“沉思体”体裁的自然接受与其“第一人称哀诉”手法特征的特殊偏爱,以《黄昏》为标志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浪漫主义抒情诗――风景哀诗。这首诗最为集中、最为全面地体现了诗人早期创作中感伤主义情绪犹存,浪漫主义风格初成的艺术特征。诗中以景起情,以情兴景,因景伤情,因情哀景,用细腻笔触描绘了一幅不断变幻着的大自然画图,以此抒发对逝去年华的缅怀,对爱情、友谊、生与死的沉思,俄语论文题目,对造物主的歌颂,对现实的失望,对墓地与来世的神往。
  整首涛似一步一叹的小溪,迂回前行,这小溪同时也暗喻着时光的流淌:诗从五彩夕暮写起,笔至寂静拂晓搁下,描绘出一幅完整、谐和,饱蘸沉郁之情的大自然画图。
  涛的开篇便已不同凡响:“一条小溪在明亮的沙滩蜷曲流淌,/你的低吟多么馨宁舒畅!/你熠熠闪闪向大河奔去!”短短三行,却使得一幅物境、情境、意境兼备的立体画图呼之欲出。诗人在写一条小溪,但他并没有着笔于写小溪的长宽,深浅,浑浊还是清澈,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游离于物象之外,写让诗人感到欢畅的小溪低吟的谐和,写一种“熠熠闪闪”留给诗人的主观感受。诗人隐伏于字面之外的情感在一种修辞背景下得以充分的主观表达。修饰语“明亮的”取代了小溪的本色,唤起一种特定的表意印象。不难看出,诗从描写具体景物“小溪”写起,但却一反古典主义对客观景物的理性描摹,破天荒地变客观外物为主观情思,借助流动着的艺术形象,给读者不只是提供一个个可感的物象,而是串接出诗人情感流动的轨迹,以物境达到情境。另外诗人以第二人称“你”称谓眼前的小溪,一下子就把人与物拉到同等的位置,为景情一体营造了一种谐和的氛围。
  直抒胸臆的同时,诗人跳跃性地对诗神缪斯发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般的呼唤:“呵,来吧,美妙的缪斯”。诗人似乎觉得眼前的美景即使用万般言语也难描述尽,此情此感惟有惟有诗人和诗神情感形象的叠印交加才能担负得起。诗人的这种抒情个性曾引起诗坛的一片哗然。在当时,古典主义一统天下,理性的完整无形中成为人们恒定诗歌的唯一审美标准。在古典主义看来,茹科夫斯基这一突发奇想之笔,是一种逻辑上的断裂,最起码说是不连贯,他们全然不明白,为什么描写大自然景物“小溪”之后紧接着就是此等诗行,纷纷指责茹科夫斯基破了作诗的规矩。
  的确,从描写“小溪”到“缪斯”的过渡呈现外在逻辑上的戛然中断,在自然画面和诗人灵感突发之间似无一种必然的联系,殊不知,这恰恰是茹科夫斯基艺术世界中一种严整的逻辑。茹科夫斯基这一“风景离题”将情景融二为一,使其关系更为隐秘,构成一种具体的心理关联。诗人为蜷曲于明亮沙滩上的小溪的“低吟谐和”感到欢愉,也为它的“熠熠闪闪”感到振奋,景和情在这里似乎已难分先后,纷纷昭示着诗人正以充满谐和的心灵准备投入创作且预感到了灵感的来临,在诗人身上苏醒的情怀和大自然的创造力达成一种和声,营造出一种自然心灵和诗人心灵的和谐一致,这种和谐一致凭着古典主义的理性与抽象是难以理喻的,惟有凭借着浪漫主义的敏感心灵才能理解。
  接下来是诗人对他常常沉思冥想于其中的米申斯基近郊小树林夏日黄昏景物的直接描绘。诗人隐身于诗神,摇醒昏昏欲睡的大自然,用切换和移动镜头的方式,让一幅幅黄昏画图,一个个生动可感的自然景物由近及远,由静到动,放电影般――在读者眼前呈现。然而,正如我们所知,任何风景描写,如果只是纯景物的堆砌,则很难看出作者的主观情思何在,作者只会徒然于密集的物象之中而无处安身,读者也只会茫然而不知所云,故而作者必须赋风景以主观色彩,景物才会化成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烘托人物心理的画图。浪漫主义风景大师茹科夫斯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让“死物”复活,以有限的诗行呈现最大数量的风景画面,同时承接着最大限度的审美与情感载量;平庸无奇的自然景象在他的画笔下因极富色彩光影与动感的修饰语的频频参与,无不诗意盎然,光华四射:这里的日落是“迷人”的,田野是“披着暗影的”,丛林是“幽远迷蒙的”,城市是“摇曳在如镜水面上的”,而且“被紫色余霞染映”――原本静止沉寂的暮色黄昏被诗人灌注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涂抹上了诗人被幽静乡村的美妙景色深深陶醉的主观情绪。随着茹科夫斯基画笔的缓缓移动,跃人我们眼帘的还有畜群、山包、鱼网、耕犁、垄沟……,此等景物日常生活中可谓“粗俗”得不堪言说,却又让诗人点化成一曲让人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