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汉学界的茅盾探讨[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王玉珠的三篇论文各具新意,分别对古俄罗斯文学的纪念碑式著作,即史诗《伊戈尔远征记》的自然图景、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著作中的原型予以了别开生面而又细致准确的略论与探讨,对我国的俄罗斯文学与吉尔吉斯文学探讨有一定的补遗及开拓意义,第一篇对中国文学巨擘茅盾的俄罗斯探讨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对我国的中国文学域外探讨无疑具有拓荒意义,其学术价值应予以鼓励和充分肯定。三篇论文所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新鲜、前沿、可信,其间显见作者较高的中外文水平和将信息盘活成探讨的科研能力。作者略论细腻、深刻、准确,文章既有一定的学术理论,同时也有翔实的艺术个案,阐述详略得当,令人信服。三篇论文均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论文体例,是对我国的相关探讨领域的一份贡献。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王立业(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生导师)
  摘 要:从1934年涅克拉索夫翻译《春蚕》后,俄罗斯汉学界的茅盾探讨已持续了八十余年,这期间可谓是人才辈出,作品充栋。本文试图将俄罗斯汉学界的茅盾探讨分为三个时期,以期全面展现俄罗斯茅盾探讨的成果,并为国内茅盾探讨提供参照。
  关键词:茅盾探讨 俄罗斯汉学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合作的增多,中国文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普世性的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以中国文学为课题展开探讨。而茅盾,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在中国文学界有着独特的地位,理所当然成为国际汉学界炙手可热的探讨对象,因此探讨成果极其丰富。另一方面,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措施的训练,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见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1}也就是说,国外探讨者因知识体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对茅盾进行另一番审视,而对这些审视的斟酌势必会扩大我们国内学者的探讨视角和探讨深度,从而使国内探讨更为完善,这也正是本文的探讨意义之所在。
  一、茅盾初识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据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俄罗斯学者对茅盾的探讨主要停留在译介及少数著作略论的阶段。1934年,涅克拉索夫翻译的《春蚕》于第3、4期合刊的俄文《世界文学》上,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茅盾著作的俄译文。同年伊文翻译的《子夜》片断《罢工之前》和1935年普霍夫由英文转译的《子夜》之一章《骚动》都以节选的形式对《子夜》进行了推介,而茅盾最早的文学著作三部曲《蚀》直到1935年才被俄罗斯探讨者所关注,标志是新翻译的《动摇》。1937年,浩夫、鲁德曼翻译的《子夜》由列宁格勒国家文艺出版社出版,至此茅盾最知名的著作《子夜》才得以完整地与俄罗斯人民见面。1944年,莫斯科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中收入了奥沙宁翻译的《林家铺子》,这是茅盾被翻译的第二篇短篇小说。除了翻译,俄罗斯学者已经开始对其著作予以略论,其中包括1935年王希礼为长篇小说《动摇》俄译本所做的序言和1936年鲁德曼的《中国革命作家――沈雁冰》以及萧三的《论长篇小说〈子夜〉》。这三篇探讨主要集中于茅盾的长篇小说《动摇》与《子夜》。《动摇》是茅盾小说三部曲《蚀》中的一部,俄语论文,这是茅盾最早的文学尝试,它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1935年《动摇》俄译本的序言中,王希礼客观性地略论了茅盾的不足,如作家没有完全消除掉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幻想、本人立场存在动摇和著作不精练等,但我们在行文中体会到王希礼对茅盾的这部著作更多的是肯定,他揭示了茅盾的创作特点是“力求创造出由详细探讨过的形象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广阔的全景和生活的巨大画面”,并指出他的著作中客观地包容着许多揭露性的事实材料,而这些材料“关于苏联的读者并非毫无意义”“苏联的读者除了从我们文学的代表人物了解中国的创作之外,他们还想从中国作家本人的传声筒中来了解中国。从这一观点来说,茅盾的创作是其中最为有意义的,因为它接触到了中国生活中对我们最为真实的各个方面。”而鲁德曼在《中国革命作家――沈雁冰》中却更多地指出了《蚀》的不足,认为三部著作结构线条的粗糙、描写手段的缺失和青涩显而易见,在布局上过于狭隘且个人化,主人公的心理和他们家庭关系的略论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小说社会意义非常有限等等,但对茅盾的另一部著作《子夜》却给予高度评价,将之称为“宏达的多层次小说”,认为在这部小说中茅盾摆脱了之前著作中所带有的动摇和怀疑,逐渐“成长为不断完善的革命艺术家”,并指出其在主题揭示、语言应用和行文结构上的成功之处。
  二、探讨高潮期
  1950―1970年代:50年代开始茅盾的短篇小说被广泛翻译出版。1952年,鲁德曼重译《春蚕》和《林家铺子》。1954年,《茅盾短篇小说选》出版发行,这是茅盾在俄罗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除了俄罗斯读者所熟知的《春蚕》和《林家铺子》以外,这部小说选还收录了多篇茅盾第一次被翻译介绍的短篇小说,如《赵先生想不通》《微波》和《夏夜一点钟》等等。这些短篇小说的翻译说明俄罗斯探讨者已不再局限于对其几部代表作的挖掘,而是扩大了对茅盾的探讨范围,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俄罗斯学者体会到了茅盾著作的重要性,从而加大了对其探讨的力度。1956年,莫斯科国家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费德林主编的三卷本《茅盾选集》和《茅盾精选集》,这两本翻译专著的出现,标志着茅盾在俄的探讨初具规模。三卷本选集第一卷为《动摇》《虹》,第二卷为《子夜》,第三卷为《三人行》、短篇小说及论文,同时《子夜》和数篇短篇小说被收录到《茅盾精选集》中。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中国当代文学界首屈一指的鲁迅的四卷本选集俄译本也于1956年出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茅盾在俄罗斯探讨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到60年代,俄译本《腐蚀》面世,一本是伊万科1968年完成,而后在1972年索罗金重译。与上一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著作探讨文章明显增多,除对长篇小说探讨外,有一部分学者开始对茅盾的短篇小说给予重视,整体的探讨深度和广度也明显加深。50年代的俄罗斯茅盾探讨者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关注《子夜》,如费德林在1954年《相见中国作家》提及《子夜》对俄罗斯探讨者的重要性:“当时的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到上海这座城市上,但是当时能了解具体局势的书籍非常少,确切地说是完全没有,而《子夜》就是个例外,《子夜》展现了一幅现代上海生活的清晰画卷。”并认为茅盾的著作是“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中国生活的独特的百科全书。除了茅盾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作家构造了如此宏大的现代中国社会场景,绘制了如此广泛的现代人形象长廊,表现了那么多的问题”。莉希查的《茅盾的创作道路》中首次对作家塑造的典型人物――吴荪甫展开探讨,认为这个充满钢铁意志和不竭能量的人物是作家的化身,与作家的思想一致。除此之外,莉希查还感叹“在一部著作中展现出处于复杂斗争中如此之多的不同人物性格,在新时期中国文学当中是不存在的,凭借这份非凡的能力,茅盾能够早于中国很多其他作家走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提及了茅盾《子夜》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对高尔基的借鉴,认为茅盾学习了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中的思想,叙述上追求“当代性的广阔及有内涵的画面”,同时,他认为《子夜》中的许多人物形象与以玛雅金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商人形象在内容上类似,甚至是典型人物吴荪甫和赵伯韬。继而在1972年的《茅盾创作中的高尔基》中,莉希查进一步论述了上述观点。高尔基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对20世纪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是作用深刻的,茅盾对高尔基的学习借鉴也是毋庸置疑的,茅盾自己就曾说过:“高尔基的著作使我增长了对现实的观察,而其特有的处置题材的手法,也使我在所知的古典著作的手法而外,获见了一个新的境界。”   1972年戈列洛夫题为《茅盾小说〈子夜〉中对自然描写的几点观察》,这是茅盾探讨全新的视角。茅盾是公认的风景描写大师,而《子夜》描写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色是能在一章里以某种自然现象作为主导旋律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并且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为,与此同时戈列洛夫细心地注意到茅盾自然描写中常常使用修饰语和艺术上的对比,并在行文中多次使用词汇上的重复以及叠词,并举例进行说明。除了《子夜》,另一部长篇小说《腐蚀》在60年代也进入了探讨者们的视野。探讨者艾德林对其日记体的选择高度赞赏,认为朴素的日记体在此处是主人公赵惠明表达内心煎熬最好的方式。作者对主人公进行了介绍,指出虽然小说《腐蚀》的俄译本出现在其出版的27年以后,但是无论是作为文件,还是艺术著作它都是有趣且意义非凡的。在形式选择上索罗金与艾德林的看法相一致:作者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采取了非同寻常的年轻女孩日记的形式,但同时他又客观地指出小说中几乎没有社会背景,心理描写占据主体,情节发展过于跳跃,叙述中不乏断断续续、吞吞吐吐之句。笔者却认为,《腐蚀》是作者在创作《子夜》之后对现代文学史的又一巨大贡献,无论从艺术形式的创新还是从主题思想的表达上都是成功的,作家正是用这种“欲言又止”“混乱复杂”来表达女主人公思想上的折磨。
  短篇小说探讨也是这个时期俄罗斯探讨者所关注的焦点。这些短篇小说较多是茅盾在1932年到1937年创作的。在著作中他塑造了一批生动的艺术形象,其中不乏典型人物。在艺术上他勇于打破墨守成规,创造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但同时也不乏不足之处,如某些篇章心理刻画稍显累赘,俄语毕业论文,有些篇章剪裁不够,显得冗长。总体来说,短篇小说极具艺术和社会价值。俄罗斯探讨者们对茅盾的短篇小说评价颇高,在《茅盾小说集》的序言中乌利茨卡娅认为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中鲜明生动并令人信服地描写出中国的现实,并塑造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代表人物,解释了他们的性格和思想。与此同时,巴甫洛夫在《红星》上书评《伟大中国人民的声音》接受了茅盾的短篇小说著作。在大量的著作中《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探讨最为广泛。《林家铺子》完成于1932年,描述了一二八战争前后上海附近的一个小市镇――林家百货小商店由挣扎到倒闭的故事。苏联著名作家卡达耶夫指出:“《林家铺子》这篇小说以纯粹的巴尔扎克般的技巧描绘出以林家伟为代表的阶级的破产和灭亡的图画。”莉希查将此短篇称之为茅盾最优秀的创作之一,肯定其著作中协调的结构、动态的紧张性、对细节的把握和语言的准确;乌利茨卡娅则关注到作者通篇所表现出的对平民百姓、对穷人的同情和怜悯;索罗金感受到的是作者叙述语言上的从容,“不带一个感叹号”,叙述的图景符合事件发展的逻辑规律。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维在感受,或悲伤或愤怒。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和《残冬》,各篇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著作生动地反映了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农村的破败。索罗金认为在农村三部曲中茅盾展现出了新的艺术潜能,作家的风格越发动态,描写也更为饱满,集中的且为数不多的对话与发展中的事件相一致并创造出了强大的内部紧张度。同时索罗金也注意到在三部曲中出现的农民方言,认为这是刻画人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莉希查详细介绍了老通宝、多多头等人物形象,肯定其人物塑造方面的创造性,指出茅盾在这篇小说中是以成熟的现实主义小说能手、人民典型形象的塑造者出现的。整体来说,较之于长篇小说的探讨,俄罗斯探讨者对作家短篇小说往往只是一笔带过,其探讨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除上述提及的资料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文章和一本专著,如罗果夫1956年在《旗帜》杂志上的文章《茅盾》、费德林1957年为庆祝茅盾60岁生日所写的文章《茅盾》、索罗金为1972版俄译本《腐蚀》所做的序言《艺术家与时代》、彼得罗夫的《才能与劳动》以及莉希查的多篇著作,包括《茅盾》《茅盾创作中的妇女形象》和《茅盾与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等等,它们将作家整个创作活动作为探讨对象,叙述了不同时期作家的创作,并在字里行间对作家进行评价。
  这一时期茅盾探讨的最大成就莫过于1962年索罗金《茅盾的创作道路》的出版,这本132页的作品全面介绍了茅盾的生平和活动,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国外都是第一本专门论析茅盾的书。书中分几个方面来谈论这位当代中国大作家的创作。首先谈到茅盾早期的探究,肯定他在20年代倾向于自然主义的艺术观,以茅盾自己的创作以及文学思想、文字主张为据,断定他实际上奉行的是批评现实主义的准则。书中接着略论在中国革命形势日益发展的情况下,茅盾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著作,塑造出一批正面人物形象,并全方位地对这些著作和形象进行略论,观点明确,有褒有贬。除此之外,书中还论述了作家在抗日战争阶段的创作,特别肯定茅盾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最后,简要地涉及新中国成立之后茅盾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的各个方面的活动。这本专著开启了茅盾国外专著探讨的先河,对整个茅盾域外探讨意义非凡,它也标志着俄罗斯的茅盾探讨达到高潮。
  三、探讨停滞期
  在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的轰轰烈烈以后,进入80年代俄罗斯的茅盾探讨进入了停滞期,在茅盾1981年去世之后,俄罗斯包括塔斯社在内的媒体对其发文悼念,索罗金也写文章对他进行追悼,除此之外仅有一部索罗金主编的《茅盾精选集》在1990年出版。究此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多方面的,会在今后的探讨中给予专门考察。
  经过历时性的略论与梳理,我们发现俄罗斯汉学界对茅盾的整个探讨长达80年,探讨范围涵盖作家多部著作,探讨角度复杂多样,其对茅盾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1955年,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提出“世界各国作家应该有自己的一张圆桌”的倡议,茅盾立即在《译文》文章予以支持,他写道:“各国人民,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具有灿烂的文化;希望把自己国家的宝贵文化献给世界人民;同时也希望从别的国家的文化成果中得到宝贵的东西来丰富自己。我们翻开国际文化的历史,就可以看到,从古以来世界各国人民就一直是建立着这样广泛密切的文化联系的,并且各国作家就是这种联系的开拓者,可惜近些年来,在一些国家之间,这种联系被一种人为的力量给割断了。由于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过去的一年中,各国文化交流的关系才有所改善,但还很不够,应当继续加强,这是各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2}本文的重点恰巧符合了茅盾先生的愿望。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文化成果中得到的宝贵东西”回馈到国内,以“丰富自己”。引入这样一种域外观点,并考察其探讨的“得”与“失”,无疑有助于开阔国内探讨者的视野,使其进一步加深对茅盾及其著作的认识。
  {1} 任继愈:《汉学的生命力》,《国际汉学》1995年第1期,第7页。
  {2} 茅盾:《茅盾全集(第三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52―653页。
  作 者:王玉珠,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探讨生,探讨方向:俄罗斯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