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年轻人[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2003年7月下旬,我们40余人组团行走俄罗斯,历时半个月。宏伟的国际大都市莫斯科、装潢一新的圣彼得堡令我们流连忘返。日程中锦上添花的还有伏尔加河上五日的漂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快乐。半月行走中窥见俄罗斯一些亲情,也接触了一些人和事,感受颇深。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婚礼中的缅怀
  
  此番俄罗斯之行的第一站就是莫斯科。首先便去瞻仰列宁墓,仰望宏伟的克里姆林宫建筑群,继之详细参观卫国战争纪念馆。馆内的实物和图片资料生动地再现了苏联军民顽强抗击德国入侵的战斗历程。同时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二战给俄罗斯造成的巨大创伤。纪念馆坐落在宽阔的胜利广场。胜利广场中央耸立着的胜利纪念碑像一柄利剑插入天空,象征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碑下,一对对青年男女在举行婚礼。美丽的姑娘身着白色婚纱,西服笔挺的小伙子在众人簇拥中把新娘抱起,他们甜蜜地笑着……在他们最幸福的时刻,并不曾忘记流血奋斗的前辈。我们在红场西北的无名烈士墓前也见到同样的新婚场面。该墓为纪念卫国战争数百万捐躯者而建,坐落在克里姆林宫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中,深红色大理石上镌刻着:“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垂不朽!”无名烈士墓有日夜燃烧的火炬,并设有国家一号哨位。各国元首访问俄罗斯,一般都要到此敬献花圈。哨兵换岗时,步伐威武、雄壮,每天都有很多内外人士切盼观赏那换岗的一刻。
  俄罗斯人尊重历史,更长久地悼念为祖国献身的英雄们。这种传统已一代代地渗透到其民族精神之中。
  
  古丽亚的道路
  
  俄罗斯是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年轻人非常看重学历,尤其是女性。高等教育不仅是平步青云的必要前提,也是踏入精彩人生和异域社会的通行证。女性毕业生把朋友、房子和感兴趣的工作排在前面,而把婚姻、孩子放到次要位置。考入著名的莫斯科大学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
  莫斯科大学始建于1755年,由罗蒙诺索夫在红场旁建成,1812年毁于大火,之后重建。斯大林时代(1949―1953)在列宁山增建了教学大楼。该校设30多个院系,500多个专业。现有学生4万多。
  我们的导游古丽亚就是从莫斯科大学毕业的。我们问古丽亚是哪国人,她苦笑着说自己是苏联人,因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现在分别成了几个加盟共和国的人。苏联解体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走动都得用户照办理签证、出入境等手续,不仅增加了麻烦,亲情也受到伤害。古丽亚以前居住在西伯利亚的赤塔市,她决心要上莫斯科大学,决心要当莫斯科人。姑娘不满足在一所大学就读,不满足掌握一门专业,她辗转几所大学就读,先后学过旅游专业、历史专业,又学新闻……终于在连考三年后,被莫斯科大学录取。毕业后就在莫斯科求职,自己租房,闯荡,还继续读探讨生。她酷爱中文,经过多年的刻苦研读,以及到中国南开大学进修,现在已能熟练地掌握汉语,被提升为一级导游。旅游旺季她就带团,不带团时她就当笔头翻译或干其它事情。她在莫斯科已居住十年。卖掉了在赤塔市的40平米的旧居,得到1�4万美元,又在莫斯科近郊花2�7万美元买了同样大的两居室。买了莫斯科的房,就可上莫斯科户口,成为莫斯科人。从此,俄语论文题目,她可以享受莫斯科的免费医疗,结婚后生了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可享受莫斯科的免费教育……在莫斯科工作了三四年的古丽亚已走访了11个国家,特别喜欢中国。她年近30岁,仍不结婚的理由是基础还不够雄厚。
  像古丽亚这样靠个人奋斗的实例还是很多的,这是俄罗斯年轻人的主流。
  
  自由职业者
  
  阿尔巴特大街是莫斯科商场、店铺集中的繁华街道,也是世界名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街上还有普希金与爱妻冈察洛娃的青铜塑像,塑像对面便是普希金1831年2月至5月中旬新婚期居住的地方,现设为普希金博物馆之一。这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增添了这古老街道的热闹。
  在阿尔巴特大街上,我们见到不少卖艺的年轻人。其中以绘画和拉琴者居多。绘画的往往依次排列开,在自己的左、右、身后展出自己的著作,有油画、有素描等,画的内容有风景、静物、人物、动物。过往行人择摊坐定求画,绘者抓形、抓神,笔触快捷、稳健、生动……拉小提琴的或独奏,或合奏,指法娴熟,悠扬悦耳……俄罗斯是个有着丰厚艺术底蕴的国家,街头艺人也有相当的艺术功力。不少人也受过高等教育,可能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可能生性就喜爱自由职业。
  
  迷茫的一族
  
  走访俄罗斯中,令我们惊奇的是,无论在广场上、大街上,还是在宾馆里,随处见到的姑娘,几乎全叼着进口香烟。她们吞云吐雾,自以为很时尚。更可悲的还有:我们住在莫斯科宇宙大酒店时,在一楼大堂内外,天天可以见到漂亮的小姐坦胸露背,手中同样夹着香烟。她们甩着金发,以各种姿态展示她们纤细的腰肢,俄语论文范文,修长匀称的大腿……她们力图用自己的青春肉体换取大把美元。看得出,她们并不感到可惜、自怜,似乎认定这是种很好的谋生手段。宇宙酒店是宏大的四星级酒店,地上24层,地下还有两层,各种设施俱全。可容3500旅客。我们去时正值旅游旺季,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拥拥挤挤,估计那些暗妓的财源会很旺盛。之所以称她们为暗妓,是因为在俄罗斯,赌博是合法的,卖淫是非法的。
  宇宙酒店的对面,是有名的宇航纪念碑,呈镰刀形高耸着,顶上是一架飞向太空的宇宙飞船,碑前塑有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坐像。这是一个神圣的纪念场所,能让人肃然感受到苏联高科技的领先地位及对人类探究宇宙的巨大贡献。纪念碑底座四面是表现科技人才和探讨成果的白色大理石浮雕,浮雕下是一层层台阶。我们晚间去瞻仰这座纪念碑时,却看到不少男女青年坐在台阶上,背靠着那些科研工作者及他们手中的成果,谈情说爱、抽烟、喝酒……直至深夜。第二天清晨留在宇航之父身边的是横七竖八的酒瓶、长短烟蒂和垃圾。这些青年与环境、与背景的极度不协调令人感到苦涩。
  当然,那些卖身的女郎,酗酒的男青年,虽然惹人耳目,但毕竟是少量的浮尘。在一个社会大动荡的非常阶段,年轻人在上、下、左、右求索中,难免出现分化。
  
  忧伤的老年人
  
  我们在走访俄罗斯过程中感到奇怪的还有:诸多参观景点,如冬宫、夏宫、大小博物馆、美术馆、柴可夫斯基故居、托尔斯泰故居的工作人员多为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居多。甚至飞机场、大饭店、商店等处也如是。她们穿着体面的布拉基(连衣裙)或套装,安稳地或坐或站在岗位上,动作缓慢,工作效率低,很有社会主义铁饭碗的气质特征。后来才了解到俄罗斯老年人一般的退休金每月只有40到50美元,有的更少。他们虽然享用苏联福利分房待遇,房租、热水、电、煤气一直都很便宜,他们虽有公费医疗,但日常生活却很清苦。许多身体好些的老年人主动谋差补充家用。
  老年艺术家卖画、卖唱也不是个别现象。
  在西罗斯拉夫州的林荫道长椅上,坐着一位白净的老妇人,身前左、右都摆着她的一幅幅水粉画,见我们路过,便唱起了《莫斯科―北京》,强烈的友好之情吸引了我们。看她的画,色彩淡雅,笔触细腻,估计原是个画家,但为了糊口,作价极便宜,100卢布(合人民币25元)即可买一幅。
  在阿尔巴特大街上,我们不仅看到年轻的自由职业者,也遇到满脸皱纹又没钱修饰的女高音,身穿单薄的短衣裙,脚前放一敞盖铁盒。她唱的是西洋歌剧选段,音质甜美,但气量明显不足,凄苦的面容,很难让路人驻足。她不停地唱着,一段又一段,然而铁盒里一直是空的。我们很替她难过,倾其回国前的所有卢布,投入她的铁盒。
  本旅游团有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他曾与前苏联专家合作过某科研项目,那位专家七年前病故。遗孀原是圣彼得堡电视台的高级技师,现年82岁,每月仅有相当300元人民币的退休金。这位清华教授此行与那老夫人见了面,黯然神伤。
  在圣彼得堡,我们还前往著名的斯莫尔尼宫,那是列宁指挥十月革命的地方,门廊前至今屹立着列宁全身塑像。列宁塑像目前仍是各个城市广场或市政大厅中的主要景观。他是特殊的历史人物,很多俄罗斯人把列宁看作是辉煌过去的象征。所以,无论是叶利钦,还是普京,都不能无视列宁的地位,以至列宁墓现今依然完好地坐落在莫斯科红场中。
  从斯莫尔尼宫正门延伸的甬道两旁分别塑有马克思、恩格斯头像。马克思、恩格斯对当代年轻人来说,类似前朝古代人物,而在中国老人心目中,仍视他们为革命导师,大家自然地在导师塑像前排队留影,不经意中瞥见马克思塑像旁的石垛上坐着两位俄罗斯老妇人,她们衣着陈旧,却十分整洁;面带忧容,却十分宁静,看着我们一个个恭敬地与马克思老人家合影,脸上露出欣喜,而我们在这冷清之处能遇到守护在导师身旁的俄国人,也感到欣喜。在欣喜共鸣中,双方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可能是很久不唱这首歌了,彼此都非常动情。这首歌使我不由得想起毛泽东时代的一幕幕……两位老妇人肯定也回顾起苏联时代,她们是二战中的幸存者,肯定失去了不少亲人,但那种誓死保卫祖国、誓死保卫自己城市的坚强意志和民族精神已融入了她们的血液。她们思想单一,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面对当代动乱的社会、货币的贬值、飞涨的物价,忧心忡忡。戈尔巴乔夫解体了苏联,经济大滑坡,一度商店里只有罐头,一个普通家庭每周用于购物排队的时间在15小时以上,老人们怎么能不感到过去的社会主义好呢!
  她们以很低的退休金维持着简单的生活,他们伤感、惆怅。在不少街心花园里,我们都能遇到一些嗜酒的老头儿,东倒西歪地坐在长椅或地上,也是满目惆怅。
  
  良好的国民素质
  
  7月底的一天下午,我们乘坐的大型游轮捷尔任斯基号抵达了伏尔加畔的一个名叫Myshkin的很小的城市,译成汉语为“老鼠城”。
  之所以用“老鼠”命名城市。是因早在1526年,此地一只老鼠救了俄罗斯某位大公的命。他为报答老鼠的救命之恩,便在伏尔加河畔的此地竖起木制十字架,建了一小教堂,从此,集居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为亚罗斯拉夫州的一个小城市。当然这是传说。
  说该城小,是因它人口仅有6千,然而却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它有系统的管理机构,有自己的报纸,有警察,有小学,有中学……
  我们参观的重点是老鼠城博物馆,据介绍它已有37年的历史。馆中的物品全是该城百姓捐赠的。更令人意外的是:管理人员、讲解人员(包括带我们观光的中年妇女)全是自愿服务,义务讲解,他们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但不取分文报酬。
  博物馆内的物品,是以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的,虽然没有国家级馆所维护、保养得那麽精细,但真实、生动、全面地再现了当地人的生活轨迹和历史进展。
  导游还引导我们参观了他们的靴子博物馆。毡子制品是他们的拿手项目,品种繁多的靴子、衣服、装饰品使我们大开眼界。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搞活了经济。勤劳促成了富裕。
  令人难忘的还有一件小事:
  当我们从历史博物馆出来,进入院中,看到一个15、6岁的小青年在表演制陶。他瘦瘦的,黄黄的头发未经梳理,所有原料、工具都极为简单,然而动作敏捷、准确,从陶泥到瓶、罐的毛坯只用一两分钟。我们围了上去,看到地摊上有他制作的各种各样小小陶制品。一起的旅友送他一个中国景泰蓝小盒,他不好意思白收别人的礼品,就随手拿了一件陶制品回赠。他还顺嘴吹了一下,小东西发出尖尖的哨声,大家惊奇地鼓起掌来。经介绍,小伙子由于丧父,母又病重,两个妹妹还在上学,全家生活都指望他。市里对这种贫困户很照顾,免费提供摊位。由于小伙子心灵手巧,已快攒够买汽车的钱了。(俄罗斯很多年前就能自产小汽车,车价便宜:“莫斯科人”3500美元;“伏尔加”4000美元即可买下。)这个青年的勤劳不仅能脱贫,而且能像其他人一样过上好日子。此事引发我思考:苏联解体了,在时空转换中,我不知道老鼠城的领导当今是姓“社”还是姓“资”,而他们确实在为贫困人口着想,给小青年找到了生活出路。
  从青年一方看,他是未成年人,一家都属老、弱,但没有一味向政府要救济款或者把有病的母亲安置在外国人出入的地方乞讨美元。青年学手艺,靠劳动养家,他积极、乐观,具有常人心态。他虽没有高深的文化,但能体现出真正俄罗斯人的素质、品德。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