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普京适时提出俄罗斯“强国主义”、“大国主义”可以认为是恰逢其时,满足了俄罗斯民众的渴望与期待 现今的俄罗斯不仅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中最能向美国叫板的国家,而且也由G8集团中的“小伙计”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这些变化都是在普京总统8年任内出现的。 普京以高达70%以上的民众支持率,即将结束俄罗斯总统任期,与叶利钦下台时支持率几乎近于零,形成难以置信的对照。这一方面说明普京确实“治国有方”,另一方面也有诸多客观条件的襄助。 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给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广阔空间。 俄罗斯转强概述 普京上台8年,俄罗斯一路通顺。GDP由叶利钦时代的4000亿美元,以年递增率5―8%的速度,至2017年达到12000余亿美元,人均GDP由1千美元增至7000美元。职工名义工资增长5倍,实际净增2倍。随着GDP的增长,军费开支也由100亿美元递增至约300亿美元。可以说,国内形势一片大好。 国际上,俄罗斯的地位不断攀升,它强化了同美国、北约的对抗力度。从2017年开始,俄罗斯恢复了远程战略轰炸机的例行巡航,核潜艇恢复各大洋的巡航。同时,武器装备方面,俄罗斯在苏联原有的高科技军备基础上,也有了某些突破,尽管数量并不很多。 现今的俄罗斯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十强之内,普京提出,在不久的将来,俄将跻身世界五强之列。 普京上台时的俄罗斯“家底” 1980年代末,苏联的政治经济制度已经走进了无可救药的死胡同,叶利钦所引导的苏联政治制度解体和经济制度的“休克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前苏联政治体制的“惩罚”。有人说,经济上“休克疗法”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放任经济自由化,而在于使政治改革无可逆转。此话不无道理。 但是,接踵而来的却是俄罗斯转型期的一系列灾难:中央政权威信大幅下降,地方势力坐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物价飞涨,民心涣散,大众生活苦不堪言。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失利,说明俄罗斯联邦存在持续解体的危险;1998年俄罗斯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说明民众对中央政权几近绝望。 整个1990年代,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由原来的国际两大霸主之一,沦落为二三流国家。 这时的叶利钦当然明白,俄罗斯非常需要一位年富力强、拥有强力部门背景的“铁腕”人物出台收拾残局。于是,出身安全部门、历任俄联邦安全局长和安全会议秘书的普京被选中了,时年46岁。 凌厉的强国“组合拳” 俄罗斯的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强国富民,普京在8年执政期间,以“非常的手段”带领俄罗斯重新崛起,“回归世界强国之列”。普京宣称:俄罗斯惟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加强中央权威就成了普京改革的重点。 1999年,普京甫任俄联邦政府总理,首要任务是稳定俄罗斯领土主权,消除联邦版图继续分裂危险。只有真正平定车臣叛乱,才能为他进一步实行地方“削藩”、强化中央政权创造必要条件。普京顶住西方国家的压力,毅然发动了车臣之战。此战打了两年,双方均有重大伤亡,最后6千余名车臣残余分裂分子败退山区。车臣之战的胜利为他实施其他重大改革铺平了道路。 俄联邦时有89个“主体”(州、自治共和国、边疆区)。“后苏联时代”,即叶利钦时代,由于国力衰微,经济混乱,各地方长官仗持“民主选举”,任意扩张地方“自治权”,严重冲击中央权威。 普京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组了联邦制结构。首先,改变地方领导人选举制度。别斯兰人质事件后,俄地方行政长官由总统直接任命,把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实现对地方的垂直领导,地方分离主义与分裂主义倾向得到有效遏制。其次,改变国家杜马议员的产生办法,全部由政党按比例产生。“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体制基本定型。这种体制在现阶段是适合俄国情的,并有利于俄罗斯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的主要权力集中在总统手中,以保证俄国家统一、权力集中、政令畅通。 普京在经济界同样采取了中央集权方法。叶利钦的私有化政策主要内容是国有公司私有化,即所谓的“股份制改造”。普京则节制私有化进程,与金融、财政、石油寡头作斗争,力求把主要经济命脉掌控在国家手中。在他的“铁拳”下先后垮台的有传媒大亨古辛斯基、金融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和斯摩棱斯基、石油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等人。他们有的身陷囹圄,有的出逃国外。现有的豪富们只许对中央政权“俯首帖耳”,不许从事反对政府活动。此外,普京对外国资本参与俄罗斯经济,特别是在能源业、金融业持股也制订有严格的限制。 在国内政治方面,普京已经拥有不可动摇的政治资源,普京因此在议会中的地位变得至高无上,不可动摇,――即使总统职务卸任后,他的公权作用力仍会延续。 普京“强国富民”的施政理念以及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比较适合国情、符合民意。执政党的政坛主导地位稳固,反对派难以掀起大浪。垂直权力体系得到强化,“总统政令不出莫斯科”的情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寡头势力受到压制,资本权力对政治权力的干预大大减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得到了实惠,社会矛盾缓解。俄罗斯重新崛起,回归强国行列。 普京式的“中央集权”,又被称作“主权民主”、“可控民主”。(对于这一点,随后李永全探讨员的文章会加以详细论述。编者注) 提出“强国主义”恰逢其时 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最需要“中央集权”。这是由俄罗斯独特的国情决定的。 从地理地缘政治、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看,俄罗斯软弱的中央政权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国力资源,甚至保持完整的俄罗斯版图也是困难的。当今的俄罗斯版图虽然不及前苏联:由2200多万平方公里缩减为1700多万平方公里,但仍然是世界上版图最大、人均占有领土面积最多的国家。它地跨9个时区,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异同巨大,境内有100多个民族,但是总人口却只有1.4亿余,是个名副其实的地广人稀国家。以上情况说明,离开严厉、高效的中央集权,谁来管理俄罗斯,都只能流于空谈。 俄罗斯强国的梦想是古已有之的。 15―16世纪之交的俄罗斯仅是偏安欧洲东北一角的小小“公国”,面积只有43万平方公里。到16世纪出现统一的俄罗斯时,它的版图也只有280万平方公里。16世纪下半叶“伊凡雷帝”开始向外扩张,到沙俄末期,其版图已经扩张至两千余万平方公里。这种扩张由于东面受到美国、日本,西面受到瑞典、德国等国、南面受到奥斯曼帝国的遏制而暂时受挫。此后,从斯大林开始,俄国“苦练内功”,使前苏联的版图居世界之首,并且成为世界两大霸主之一。在人口一直相对稀少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四百年间决不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在领土不断扩张的鼓舞下,俄罗斯民族主义自豪感对“好沙皇”、好中央的凝聚力也是罕见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确实,在俄罗斯走向强盛过程中,俄罗斯人也养成了一种特殊的“爱国主义”心态。历史上,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沙俄两场扩张战的惨败,不仅引起了俄国中央政权危机,而且导致俄国民众的沮丧。但是,此后沙俄都从侵华战争中挽回了局面,大幅度弥补了失却的信心,也鼓舞了民众的士气。尽管前苏联同美国争霸,极大地损伤了国家元气,但是苏联解体后的糟糕局势,更使广大民众茫无所措。 地缘政治方面,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陆,它首先继承的是蒙古帝国统治传统,17世纪初开始大力引进欧洲文化,但是没有经历过西欧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阶段,俄语论文题目,或者说,俄罗斯社会精英试图过掀起这些运动,但都告失败。俄罗斯兼有东西方“双头鹰”文明传统,由于地广人稀,它更需要东方社会的集权治理。 综上所述,普京适时提出俄罗斯“强国主义”、“大国主义”可以认为是恰逢其时,满足了俄罗斯民众的渴望与期待。 执政八年成绩斐然的有利条件 俄罗斯是富有巨额资源储量的国家,除人力之外,各项潜在的资源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20%有余。 普京执政8年成绩斐然,除政策得当因素之外,俄语论文,还得益于优越的客观条件:国际上石油、天然气价格一路飙升,使得俄罗斯国库财源滚滚而来。从每桶石油20美元稳稳升至目前每桶100美元的水平,天然气升值亦然。2017年俄石油、天然气出口占收入总额的46.2%。 能源、其他原材料的出口带来的不仅仅限于经济收入,它们还是俄罗斯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手段,对欧洲尤其如此。此外,俄罗斯的经济“奇迹”还得益于武器出口。从斯大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开始,前苏联举全国之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打造了一个重工业、国防工业畸形发展的“异军突起”的国家。苏联虽然解体了,但是俄罗斯的军售并未中止,军售收入是对俄经济的支撑力量之一――尽管近年来它的市场份额在不断萎缩。 俄罗斯在国力增长中也存在隐忧,俄罗斯各界精英只有保持清醒头脑,制订上佳政策,俄罗斯才有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探讨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