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天津老人[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俄国作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所著的《在乌苏里的莽林中》问世于今,已近一个世纪,在欧美有三十多种文字翻译出版,拍成电影并获奖。俄罗斯的许多出版机构,一次又一次地重印他的著作。在中国,翻译成书的时间是1977年,由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翻译组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我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刚看这本书时,并不以为然,以为是作者的地理考察报告,其叙述方式是典型的“流水账”,像本长篇日记。可是越读下去,越感兴趣,越读越难于释手,它将大量的科普知识与当地原居民有趣的原始生存形态,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下来。
  
  作 者
  
  作者弗・克・阿尔谢尼耶夫(1872-1930年),他的这本书成稿于沙俄时期,出版于苏联时期。1895年他从圣彼得堡步兵士官学校毕业后,入军队供职。1900年他调到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工作。当时,符拉迪沃斯托克还是一个小城,周边是山岭森林,阿氏对地理深感兴趣,又喜欢打猎。他出入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也为他后来的考察事业奠定了基础。
  他曾率队先后三次对乌苏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1921年至1923年本书出版,如同揭开了乌苏里莽林的神秘面纱,有趣的动物世界和原居民有特色的生活风情,立刻引起读者的关注。当时寄居在意大利的著名作家高尔基对此书作出高度评价,认为“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并为“它的表现力而倾倒”。
  阿尔谢尼耶夫一生献给了考察事业,献给了森林与大自然。他后来成为民族学家、地理学家、作家。他是俄国地理学会会员、俄国东方学会会员,曾任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博物馆馆长,俄国地理学会阿穆尔(黑龙江)分会会长。
  
  初 遇
  
  在乌苏里地区,有大批的中国人在此长期生活。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乌苏里山区是多么遥远的地方,那些中国先民是怎样生活的,而恰恰有许多答案散落在这本书的各个角落,作者在乌苏里的历次考察中,随时随处都会遇到孤单的中国小屋或成片的村落及作坊和庙堂,亲身接触在这一地区狩猎、挖参和种地的中国人,许多人还给考察队做向导,提供各种帮助。阿氏描述的许多情节具体而生动,直观展示出中国人善良、勤劳的性格,记录下当时的生活方式。而这些实录,在我们自己的史籍里却是空白。
  其中有位中国老人有着不寻常的经历,让阿氏用了更多的笔墨,让我也动了更多的心思。因为他既不是被农村的贫困生活逼迫出走的逃荒人,也不是来此挖参淘金求财致富的人,而是来自天津――中国北方最大城市的城里人,而且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公子哥。
  阿氏写到:“在小房前碰到一个孤独的中国老头。当我们从灌木丛里钻出来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想逃跑。但是看来出于自尊心,加上上了年纪和好客的习惯,他才硬着头皮留在原地。”
  太阳已经下山了,林中美丽的晚霞也消失了,周围昏暗起来,添了几分凉意,小房四周舒适的环境,让阿氏决定在此过夜。在点篝火备晚饭的时候,俄语论文网站,阿氏坐在一旁“久久地打量这个中国人”。他打量的极仔细,极认真。“他个子挺高,稍微有点驼背。黑色的眼睛已经浑浊,留着几根挺稀的白胡子。他穿着一件用蓝布做的布衫,已经褪色,破旧不堪,补得也挺难看,腰间扎着一条也是用蓝布做的旧布带,腰上挂着一把猎刀,一把挖参的铲子和装火石、火镰的口袋。下身穿着一条蓝裤子,脚上穿着用鹿皮缝的矮帮鞋,用皮条绑着,头上包着一块破布,烟熏火燎,又脏又黑。”
  阿氏的眼睛果真厉害,在他的观察中已经认定:“这个中国老头不像一般做苦力的中国人,他那双十指细长的手,他的侧影和鹰勾鼻子以及面部某种特殊的表情,都说明他到深山老林里来是出于偶然。”他甚至猜想:“可能是逃亡的政治犯。”
  当老头渐渐地安静下来,他们在篝火旁开始了对话,阿氏一心想解开心中的谜团。
  
  遥 忆
  
  老人开始了遥远的回忆。他告诉阿氏,他叫李淳宾,已经74岁了,老家是天津,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年轻的时候,跟家里人吵翻了,弟弟使他遭受了莫大的耻辱。其中牵连到一个女人,而父亲站到了弟弟一边。于是,他离开了家,跑到松花江,又从那里跑到乌苏里地区,在刀毕河住下。算一算,1907年时,李老汉74岁,年轻时家为天津豪门,就算25-30岁离家出走,那出走时间应在1855-1860年之间。此时,天津著名“八大家”中的李家――大盐商李春城人称“李善人”,正是家兴业旺之时。著名的“李善人花园”现人民公园,就是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前后,仿西湖园林设计的,不知这位李淳宾是否为李家之人。因为,李老汉在与阿氏交谈中,回忆起了他的母亲,他的童年,河边上的花园,李善人花园就是在墙子河边不远处建的。李淳宾是否与之亲源,可待考证。
  后来,俄国移民来到刀毕河,李淳宾搬到乌拉河,以后又在苏子河、普松河和外伏锦河住过,最后来到了大克马河,在这里一住就是34年。若加上从刀毕河开始的生活,李老汉在乌苏里地区生活了不少于50年。从前,他打过猎,第一杆火药枪是用30张上等貂皮换来的,后来又挖人参。上年纪了,眼花了,腿也跑不动了,不能打猎了,他就捕兽。
  李老汉孤单单一个人住在这里,偶然间有土著人来过此处,绝大多数时间是一个人过活。相信,李老汉很多年没有见到考察队这样多的人了。很多年也没有与阿氏这样的“文化人”打交道了,阿氏的出现,也给了他一个诉说的机会。
   “他终于沉默了,把头垂到胸前,陷入沉思中。”
  
  激 活
  
  两个人的谈话在李老汉的沉思中结束。阿氏已经感到凛冽的寒风从西北方吹来,九月的乌苏里深夜,已是寒气逼人。阿氏悄悄回到屋里,而李淳宾仍然坐在篝火旁边不动。
  隔了一会儿,阿氏往门外瞧瞧,李老汉仍然原地不动,原姿不动。火光照亮了他那苍老的面孔。“在这火光中,他好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是一个烧红了的铁人,完全沉湎于冥想中,仿佛根本忘记了我们的存在。”阿氏记录下这一刻的情景。
  诉说与沉思,让李老汉陷入长久以来没有体验、没有出现过的情感,在他一动不动身姿的躯体内,一定是热血在沸腾。
  然而,阿氏没有想到,正是他的出现,激活了老人已近死寂的内心世界,使他作出了另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夜更深了,篝火已被寒风吹灭。阿氏向窗外望去,李老汉仍然原地不动!
  第二天早晨,太阳已经升高,白花花的寒霜落了一地,水坑已经结冰。阿氏走出屋外,发现昨天还在房前凌乱摆放的东西,已经被收拾到小屋里了。在空地的旁边有一座小庙,是用木头搭的,李老汉正跪在庙前祷告呢。大约过了一刻钟,李淳宾回到屋里。收拾自己的行囊,他打算回老家,如果弟弟还在,便跟他言归于好,并在那里度过残年。
  这是一个突然的决定,但有着长久的背景,落叶归根――这个潜伏在深处的必然性,终于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和条件下,被一个不期而至的偶然性所激活。
  李老汉收拾好行囊后,从手腕上退下一个木手镯,递给阿氏:“收下吧,大老爷,好好戴着它,保你有福!”
  李淳宾老汉开始跪拜四方,跟他的房子,他的山和水,一一告别。房子旁边长着两棵挺拔的落叶松,他望着大树,说着感人肺腑的话,掉下难过的眼泪,又磕了头。
  李老汉向阿氏和他的旅伴们一一告别。他走到空地边上,又停下来,俄语论文题目,最后一次回头望望这么多年来他一个人孤独生活的地方。
  李老汉走了,消失在树林中。
  “好像有根弦一下子断了!这块空地,这座小房,昨天我还觉得非常舒适,如今却变得十分陌生,十分空旷。这是一座空房子!灵魂走了,只剩下躯壳!”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