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戏剧是新浪潮文学的重镇。俄罗斯的新浪潮剧作家大多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戏剧创作,他们不拘泥于俄罗斯传统的戏剧社会心理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晨空中的星星》的作者加林(A,Faдиs)、《垃圾场》的作者杜达列夫(A,дyдapeя)、《无地的花园》和《亲爱的叶列娜・谢尔盖耶夫娜》的作者拉祖莫夫斯卡娅(JI,PaэyMOвсKйя)、《1981年的体育舞台》的作者拉德辛斯基(я,Paдэинскип)、《小野猪》的作者罗佐夫(B,Po3oB)等。他们的创作深受俄罗斯戏剧大师万比洛夫(A,BaMnъиOB)的作用,不仅以其矛盾性与残酷性在俄罗斯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了当今俄罗斯的戏剧诗学。 四 后现实主义在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20世纪20-30年代文学因政治原因未竞探究的延续。70年代末80年代初,后现实主义开始迈出自己试探性的脚步。特里丰诺夫(IO,俄语毕业论文,TpфoHOB)的后期著作《倒塌的房子》、《时间与地点》和基里耶夫(P,KHpHeB)、古尔恰特金(A,KypqaTKHH)等“四十年代人”作家的小说是后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学进程中崭露头脚的标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些著作刚一问世就遭到批评家们的群起攻之,被斥责为缺乏鲜明的“作者立场”、著作“意义含混不清”、“脱离社会重大问题”、偏爱无宏观主旨的“小主题”等。如果说对“小主题”和亦正亦邪的人物形象的偏爱是特里丰诺夫与“四十年代人”作家的共同点的话,那他们之间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特里丰诺夫认为日常生活体现了历史的真正本质,而“四十年代人”作家却将日常生活视为连接人与永恒的存在过程,一切社会问题都只是永恒存在的“插曲”。 后现实主义在最初阶段即已显露出迥异于高度重视文学“社会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相比之下,后现实主义文学更加关注人的充满哲学矛盾的“私生活”,展现“小人物”与异化、混乱的抗争。这一特征构成了“四十年代人”作家的代表人物马卡宁创作“个人存在神话”的基础。进入90年代,“四十年代人”作家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混乱性与荒诞性的存在主义思考更被许多其它风格、流派的小说、诗歌所借鉴和效仿。 通过书写“当代圣经”来完成对宗教神话系统的再思考是后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创作倾向,代表作有戈列恩斯坦(ф,ropeHmTefiH)的《赎罪》、《赞美诗》、伊万琴科(A,HьэHqeHKo)的《花字》、沙罗夫(B,IIIapoB)的《排练》等长篇小说。而“新自传主义”作为后现实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创作倾向,其鼻祖是善于将个人经历转化为荒诞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的多乌拉托夫(c,дOBдaTOB),代表作是问世于90年代的冈德列夫斯基(C,FaHдneBCKHfi)的《颅骨环钻术》(获1994年“小布克”奖)、谢尔盖耶夫(A,CepreeB)的《集邮册》(获1996年“布克”奖)、加尔科夫斯基(Ⅱ,FaJIKOBCKHIд)的《绝地无边》及费奥多罗夫(E,фeдopоB)的《回忆录》等。时至今日,后现实主义者仍在创作中进行着哲学试验,并以其鲜明的个性高扬着俄罗斯后现实主义的旗帜。 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后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现实主义借鉴和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互文性、文体驳杂性、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游戏关系、文本解读的开放性”等审美特征,接受了后现代主义“建构让步”的“艺术逻辑”。但是二者建构的“让步”却是不同的:如果说后现代主义的“倒错式让步体现于作者的意识层面,体现于艺术世界整体理念之中”,那么,后现实主义中的“让步”则“体现在主人公被残酷限定的空间与时间之中,体现于他或她的生活情节之中”,而这种生活情节很多时候并不是作者虚构或臆想出来的。后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对这种“让步”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它可以是“现实生活与文学神话之间的”,如德米特里耶夫(A,ⅡMHTpHeB)的《沃斯科波耶夫与伊丽莎白》、加尔科夫斯基的《绝地无边》、冈德列夫斯基的诗歌与散文著作等;也可以是“荒诞与生活原则或存在的哲学法则之间的”,如多乌拉托夫、戈列恩斯坦、伊万琴科、沙罗夫著作中主人公进行的探究等;更可以是“存在的有意识指向与无意识原型或无理由冲动之间的”,这种充满矛盾性的让步不仅构成了马卡宁创作的哲学基础,也成为哈里托诺夫(M,,XapHTOHOB)等人的创作主旨。关于这些作家来说,让步的“内部矛盾性与非稳定性”成为其创作“艺术神话”的源泉,并最终使著作文本免于“凝滞与终结”。 后现实主义著作的主人公常常与后现代主义著作的作者一样,倾向将世界视为空虚与混沌,但不同之处在于后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人公并不想将世界的全部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他们所关心的仅仅是“这个世界依附于人的一个小小的时空片断”,所渴望的仅仅是“以自己的呼吸去温暖他人,以自己的主观意义、自己的身体、感觉、思想去填补虚空”。俄罗斯后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哲学范式以及其创作中对个性、人生的独特诠释充分体现了90年代俄罗斯文学的转型特质。 五 纵观20-21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四种主要类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以下四大特征: 第一,对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时期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 继承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其表现为索尔仁尼琴(A,C0n>KeHHIiBIH)、拉斯普京、 扎雷金(C,3aJIblrHH)、鲍罗廷(JI,EopoHH)、尼古拉耶娃(O,HHKOJIaeBa)等人对列夫・托尔斯泰(JIeBToacwofi)的继承,阿斯塔菲耶夫、马卡宁、德米特里耶夫、瓦西连科(c,BacH~eHKO)等对陀思妥耶夫斯基(дocToeBcKH)的继承,奥尔洛夫、雷巴科夫(BⅡq,P~6aKOB)等对果戈理与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CaJITBIKOB―дepиH)的继承等。新时期的俄罗斯现实主义小说在保持了传统的思想维度的同时,开始了全新的多元化探究。 第二,以多种风格与手法来表现作者立场。现实主义著作通常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价值取向、对人物与外部世界的看法等等,但是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却又常常以不同的风格与手法体现。例如,在拉斯普京的《火灾》、阿斯塔菲耶夫的《忧伤的侦探》等现实主义著作中,作者的立场是通过独白或道德评判的形式明确表现出来的。这些著作带有某种政论色彩,在其发达的叙事结构中,作为作者理想体现的主人公的所思所言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其它类型的现实主义著作中,作者的立场或是间接体现,深藏于作者的讽刺之中,如戈洛文(r,FOMOBHH)的《冥寿》;或是隐匿于潜文本与隐喻之中,如金(A,KHM)的《怪物镇》,雷巴科夫的《来不及》等。作者的立场甚或可以体现于处于对话关系的多个人物身上,这一点在金的《林父》、马卡宁的《先知》等哲理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三,后现代叙事策略。20世纪末的俄罗斯社会现实生活与人的生存状态都发生了剧变,传统的现实主义叙事话语范式已然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面对当今俄罗斯文坛的激烈分化与重构,为了适应当前社会文化语境转型的需要,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们大胆引入了怪诞、解构、戏仿、拼接等后现代叙事手法,从而赋予了新时期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以新的活力。 第四,作家审美转型。当今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的“审美意识明显地由作家反映社会生活向表现作家对社会生活”、“对历史人生的感受转变,俄语论文网站,由‘干预生活’向表现自我对外部生活的感受转变”。伴随着其审美意识的转移,审美对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家开始“从社会思索转入个体生命体验”,越来越倾向于“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此外,由于当前作家所处的特殊历史文化语境,其在创作中对所描绘的事件与人物更加趋向于采取一种较为客观冷静的态度,体现出对普遍的、共时性的价值取向追求。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在经历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与20世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辉煌之后,又在20-21世纪之交开始孕育新的力量。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虽然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种“过渡性、多变性与不确定性”等因素,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它在转型的阵痛中艰难前行的努力、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多元探究的轨迹。在继承与挖掘自身深厚文学传统积淀的基础上,其对哲学维度、美学特质、诗学追求、叙事品格、艺术手法的诉求也是纷繁复杂、变幻多样的,而这一切也让我们更加有理由期待它会在新世纪再攀高峰、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 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