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自1991年以来,俄罗斯已经先后举行了四届总统选举,以宪法和法学的形式确立了作为民主制度重要内容的总统选举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总统选举已基本符合民主选举的要求,但在“超级总统制”和不成熟的政党政治条件下,政党在选举中的影响十分有限,政权力量和候选人的个人政治魅力成为选举政治的主导因素。可以预见,即将于2017年3月举行的第五届总统选举仍将延续这一态势。 2.“超级总统制”为当权候选人借助政权力量参选创造了条件 尽管俄罗斯政治制度的设计遵循“分权制衡”的准则,立法、行政、司法各自独立、相互牵制,但实际上实行的是“超级总统制”――总统凌驾于议会、政府、法院之上,拥有广泛而巨大的权力。在总统竞选中,这些权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作用着民意的取向,成为当权候选人制胜的关键。回顾俄罗斯前四届总统选举,不难看出,俄语论文范文,无论是叶利钦还是普京,都积极而主动地借助了政权的力量推行其竞选策略,俄语论文网站,以达到制胜的目的。具体来说,“超级总统制”为当权候选人提供了下列便利条件: 第一,总统享有广泛的人事任免权,当权候选人可以应用这一权力撤换政府官员以迎合选民心理,或以许诺官职等手段拉拢竞争对手。1996年总统选举期间,叶利钦适时调整人事安排,任命具有中左政治倾向的普里马科夫为外长,并起用一些易被左派接受的人物进入政府。这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有效地帮助叶利钦挽回了在选民中的威望。在第二轮投票中,叶利钦更是以封官许愿等手段换取了与列别德的联合,最终以微弱优势战胜了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 第二,总统有权调整国家的内外政策以增加竞选的政治资本。在竞选期间,当权候选人常常采用补发工资和退休金等行政方法缓解社会矛盾,稳定选民心理,这种策略对选民的吸引力显然比其他反对派候选人的“空头支票”要奏效得多。1996年和2000年总统选举期间,为了战胜对手,执政候选人叶利钦和普京都打出了“车臣战争”牌,只是方式有所不同。1996年大选时,面对反对派候选人的攻击和全社会普遍的反战情绪,为消除车臣危机对大选的不利作用,叶利钦临时宣布停战并与车臣非法武装举行谈判;而到了2000年,普京则是靠对车臣非法武装的强硬政策而赢得了选民的好感和支持,第二次车臣战争也成为普京独享的竞选政治资源。 第三,政权体制中缺乏对总统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衡机制,使得执政候选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利用政府在行政、财政和宣传上的资源优势为自己的竞选活动服务。比如,在前四届总统竞选期间,叶利钦和普京都曾以视察各地工作为名进行过全国性的竞选宣传和造势活动。 第四,当权候选人可以从修改总统选举的相关法学中受益。从1991年第一届总统选举起,俄罗斯在每次大选前都会颁布一部新的总统选举法,至今已总共颁布了四部总统选举法,而新的总统选举法往往使当权候选人成为受益者。比如,1995年4月颁布的第二部总统选举法取消了候选人的年龄上限,为当时已近65周岁的叶利钦获得了参加1996年总统选举的资格,使其谋求连任成为可能;又如,1999年12月颁布的第三部总统选举法,最主要的内容是增加了有关在任总统提前辞职和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的条款,为叶利钦提前辞职和普京顺利当选总统提供了有力的法学依据。 3.不成熟的政党政治和“直选制”使政党在总统选举中的影响十分有限,候选人的个人政治魅力和对民意的把握能力成为取胜的关键 在现代民主政治国家,政党是连接公民同公共权力的桥梁与纽带,是选举政治中最活跃而有效的因素。但在现行的“超级总统制”下,俄罗斯的政党政治发展得还不成熟,它既区别于美国的两党制,即政党的功能主要影响于选举过程,并不直接参与政权管理;又不同于西欧的政党制,即政党是总统与议会选举的主体,获胜一方可以直接主导政权的更迭。这使得俄罗斯政党在选举中的影响十分有限,它既不能完全影响于选举过程(不存在执政党),也不能对政权更迭产生实际的作用(获得议会多数的政党并不能参与政府组阁)。即使是总统和政府扶持的“政权党”,在选举中的影响也只是按照现政权的授意提名候选人,并利用本党广泛的选民基础为其竞选创造有利条件。 俄罗斯总统选举实行的是“直选制”。“直选制”可以使选民与候选人直接交流,提高民众参政的热情,同时也促使选民更加注重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和政治作用力,而非其所属政党的纲领与主张。因此,总统选举中出现了以超党派身份参选的候选人。在俄罗斯前四届总统选举中,叶利钦和普京均是以超党派候选人身份参加竞选的。他们由自己扶持的“政权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但并不加入该党。他们获胜的关键不足政党的力量,而是政府的权力资源和个人的政治作用力。以普京为例,普京的个人魅力表现为他的年轻、健康与稳健,这给选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担任总理和代总统期间,普京显示了其务实、果断与雷厉风行的特点,让人们从中看到了俄罗斯振兴的希望。在车臣战争问题上,普京强硬的立场和不屈从于国际社会压力的独立作风,令民众重温了昔日大国领导人的风范。在他们看来,普京代表了俄罗斯稳定与强盛的未来。正是这种独特的个人政治魅力,使普京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得以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胜利。 选民是选举的主体,是候选人必须依靠的社会基础,正确把握民意关于竞选成败至关重要。在俄罗斯前四届总统选举中,民意经历了一个由“求变革”到“求稳定”的变化过程,而叶利钦和普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都十分注重把握和利用民意,尽最大可能争取到了选民对自己的支持。1991年总统选举期间,选民的普遍心态是变革求新,民众向往西方的社会民主制度和美好生活的愿望强烈。叶利钦将百姓最关心的改善食品与日用品短缺状况,以及社会公正、打击犯罪等社会问题作为其竞选纲领的核心内容,因而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1996年总统选举期间,叶利钦抓住大多数选民虽然对现政权不满,但又害怕出现新的社会动荡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坚持经济改革和政治民主方向,另一方面又提出渐进式的市场经济与民主化方针,适度调整了国家的内外政策,同时针对民众“不愿走回头路”的心理,加强了反对共产主义复辟的宣传,终于在第二轮投票时使游离于叶利钦与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之间的多数选民最终转向了现政权。同样,2000年总统选举时,选民迫切要求国家稳定与强盛,普京顺应民意,提出了以“团结”、“强国”、“富民”为主要内容的竞选纲领,以稳定和秩序为切入点,倡导社会和睦,尽量淡化不同政治力量问的意识形态分歧,利用以爱国主义、强国思想和社会团结为核心的“新俄罗斯思想”使人民凝聚起来,加入了他的阵营。正是普京竞选纲领的务实性,让民众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普京的当选也就顺理成章了。2004年的总统选举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形,普京首届任期内的斐然政绩为他赢得了选民的由衷支持,使其成功连任总统。 第五届俄罗斯总统选举展望 通过对俄罗斯前四届总统选举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俄罗斯的总统选举虽然逐渐趋于正规化、制度化,但在俄罗斯现行的“超级总统制”和不成熟的政党政治的作用下,政权力量的支持和候选人的个人政治魅力仍然是选举的主导因素。 即将于2017年任期届满的普京总统在“统一俄罗斯”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曾表示,“就执掌政府而言,(担任总理)是十分现实的建议”,但他出任总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统一俄罗斯’党赢得国家杜马选举,二是一位正派、有能力又现代的人被选为总统,我将和他组成团队并肩工作”。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条件一已经具备,“统一俄罗斯”党在第五届国家杜马选举中以64.3%的得票率获得了国家杜马450个议席中的315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至于新总统的人选,普京公开表示支持现任政府第一副总理的梅德韦杰夫作为总统候选人,并于2017年12月17日在“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大会上表示,如果他的盟友梅德韦杰夫能够在2017年3月当选俄罗斯总统,他将出任俄罗斯总理。对俄罗斯民众而言,普京在总统卸任后若能以其他方式继续执掌政权并延续其在任时的治国方略和政策方针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因此,普京支持梅德韦杰夫的行动必将获得选民的大力支持,成为民意的主导。不难预测,梅德韦杰夫在即将于2017年3月举行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恐怕不会遇到真正的对手,“梅德韦杰夫-普京”组合将会成为俄罗斯的新选择,并将在未来的俄罗斯政坛上纵横捭阖。 (责任编辑:任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