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谈《俄罗斯通史》盛衰只在弹指间[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 闻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编写的这本《俄罗斯通史》,讲述了俄罗斯从1917年到1991年,前后总共74年的历史。在这74年的时间里,两个貌似强大的政权都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俄罗斯的统治者们,从尼古拉二世、克伦斯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到最后的戈尔巴乔夫。在位时,他们都大权在握,而失去权力却也在一瞬之间。
  2017年8月,《国家人文历史》的记者专访了《俄罗斯通史》的作者、社科院世界历史所探讨员闻一,听他讲述俄罗斯的这段历史。
  《国家人文历史》记者(以下简称“国历”):俄国人相信好沙皇,有一种天然的“反贪官不反皇帝”情结,为什么在“二月革命”爆发后,军政要员和国家杜马如此一致地抛弃了尼古拉二世?
  闻一:从表面上看,“二月革命”是一个偶然,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必须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罗斯的巨大作用。因为战争,这个国家的经济几乎崩溃,人民生活很惨,尤其是没有粮食。1917年,整个俄罗斯的社会基础已经动摇,前方又接连吃了败仗。尼古拉二世自己在前线,彼得堡的沙皇朝廷已经十分混乱,贵族们、大臣们、将军们都有不同意见。此时,也就是“二月革命”之前,尼古拉二世就已经很难控制大局了。
  当时有几个口号很得人心。一个是“要和平”,一个是“要面包”。所以,“十月革命”后,列宁最早签发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当然其中很多主张并不是布尔什维克提出的,而是落实社会民主党的主张。然后就是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余粮征集制”来解决粮食问题。
  尼古拉二世面临同样的问题,可是他没有处理好。“二月革命”爆发后,尼古拉二世第一时间就决定镇压,他派出伊万诺夫将军率兵回彼得堡镇压,自己也准备回彼得堡附近的沙皇村坐镇指挥。走到半路就听说革命军要抓他。那个受命镇压的伊万诺夫,迫于巨大的压力,宣布把军队撤出沙皇村50公里。
  此后,各战线和舰队的指挥官都向尼古拉二世进言,要他“为了祖国和王朝”退位;在彼得堡朝廷的皇后亚历山德拉也建议他“让步是必须的”,尼古拉二世就很快成了孤家寡人,被迫退位。
  国历:“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始终无法实行有效统治,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为什么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进行有效组织,掌握实质的权力?
  闻一:临时政府站不住脚,实际上是自己的问题。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时局判断失误,也就是战略决策失误。临时政府始终认为俄罗斯还有力量把战争继续下去,认为他们已经组织了新政府,就可以组织力量和同盟国打下去。临时政府还希望通过打几个胜仗,恢复俄国曾经在欧洲的地位。可俄罗斯的实际情况是整个国家已经陷入崩溃,无法再继续战争。
  与临时政府并存的还有苏维埃,两个政权同时行使权力,苏维埃必然会干扰临时政府。两个政权既有分歧,又有很深的联系,临时政府有人兼着苏维埃的职务,苏维埃也有人兼着临时政府职务。双方都在尽力实行并扩大自己的权力。1917年3月起,临时政府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权力机构,派出“省专员”取代沙皇委任的省长,与此同时,苏维埃也往各地派出自己的军事专员。由于临时政府始终无法解决俄罗斯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和平问题和面包问题,人们逐渐丧失了人心。
  你刚才问“为什么布尔什维克能很快建立起政权”,实际上他们也没有做好准备。列宁长期在国外,斯大林一直被流放,只有托洛茨基在国内。布尔什维克在沙皇时期是非法的,自然也没有什么群众基础。布尔什维克也没有自己的军队,只能寄希望于波罗的海水兵和工厂里的工人自卫队。
  “十月革命”之所以成功,我觉得一个是时机问题,第二个是多党联合力量的推动,第三个是波罗的海水兵。波罗的海水兵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列宁在党内处于少数,或者处于不利地位时,常常对反对派说“我去找水兵!”什么叫“我去找水兵?”就像上山打游击的意思,就是去找原始的力量。
  俄国革命的特点是从中央夺权,逐渐往下推。因此,不能说布尔什维克一开始就获得了巨大的权力。权力是一点一点往下推的,就是采取强力手段。“十月革命”后,一开始就是军队复员,复员没有几天,又打内战了,开始重新招兵。
  为了把自己的意志推行下去,布尔什维克逐渐组建起自己的军队,用军队去镇压不听话的人。有了军队就要大量军粮,于是有了“余粮征集制”。所谓“余粮”,并不是农民留够了剩下的自愿卖给国家。“余粮”是政府定的指标,说多少就是多少。比如,中央先定需要1000万吨粮食,分配到下面十个省份,一个省100万吨。这个数字就必须完成。最后很多都把口粮征掉了。正是由于布尔什维克抓住了军队和粮食,才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统治。
  国历:红军从无到有,数量从十几万,迅速飙升到五百万。这样快的扩军,有没有出现军事山头?此外,这么多军队都要军粮,人民能否承受?
  闻一:当时,列宁的两项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军队和粮食。他命令托洛茨基组织军队,从彼得堡一直向莫斯科前进,一路上组织军队。同时,他派斯大林到察里津征粮,因为征粮的需要,斯大林也开始征兵,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军队。组织军队是很快的,你要报名参军,我就给你粮食吃,关于饥饿的农民来说,当兵是条活路。当兵后,不仅自己有饭吃,家庭也能得到保障。
  关于列宁让托洛茨基组织军队,却让自己弄粮食,斯大林很不满意。他认为托洛茨基比他入党晚很多。所以,两个人就产生了矛盾,矛盾集中在军队问题上:托洛茨基主张使用旧军队,并且在自己的部队中大量招募旧军官。旧军队的指挥官打仗有经验,斯大林,包括托洛茨基都没打过仗,以前充其量组织过暴动。关于使用旧军队的军官,斯大林很不满。所以,斯大林的军队里专用无产阶级分子。这也为后来斯大林的大清洗埋下了伏笔。总的来说,苏联初建时就有两支军队,两个军事山头。一个是托洛茨基,一个是斯大林。后来,斯大林的队伍不断强化,随着托洛茨基垮台,所部将领便遭到了大清洗。   随着军队数量的增加,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武力征粮,后来发展到“余粮征集制”,激起了农民的反对。最主要的有两股力量:一支是农民劳动联盟,一支是安东诺夫匪帮。其实,他们都是农民起义军。当时农民军已经提出了“打倒共产党”的口号。为什么这些农民起义很快被镇压了呢?主要原因是布尔什维克采取了比沙皇还要残酷的手段来对付没有优质武器的农民。比如,图哈切夫斯基就使用毒气对付农民起义军。这是有档案记载的,现在都解密了。
  国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过去的沙俄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而苏联只用了十几年就实现了工业化,工业实力跃居世界第二,这是怎么做到的?
  闻一:“十月革命”后,俄国得到了德国的经济援助。当然,德国也不是白给。德国人用机器和技术从俄国换取了大量的煤、铁矿石和石油。这种贸易直到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才停下来。不过,很多经济行为并不是政府行为。只要有利润,资本家就会去干,管你是社会主义还是封建君王挣钱才重要,其他与我无关。
  俄国人要购买工业品、技术和机器就要大量的资金。在我们的印象里俄国很穷。实际上,俄国的黄金储备很多。“十月革命”后,政教分离,布尔什维克就把俄罗斯最富有的东正教洗劫了,得到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直到二战期间,斯大林还在用这批珠宝买物资。除了教会,苏联的第二大钱袋儿,就是富农。
  “把富农当做阶级来消灭”是一项有计划的工作。每个村庄都得找出3%到5%的富农,然后消灭。消灭富农就是合法地剥夺一些人的财产来作为革命资金,当然也包括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总的来讲,斯大林用农民的钱搞工业化。工业搞上去了,农业却掉下去了。并且,斯大林的直接工业化,尤其是过分强调国防工业化,造成了积累少的局面,给苏联经济埋下了“地雷”。
  国历:斯大林的权威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间的分歧在哪里?另外,您可以谈谈斯大林的大清洗吗?
  闻一: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关系破裂,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听不进反对意见。斯大林不允许党内有反对意见存在,只要你有反对意见,就是反对斯大林,就是反对苏联,就是反对世界革命和共产主义。
  斯大林和布哈林主要的分歧是在农业上。布哈林的观点是应当允许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允许农庄有富裕的农民。因此,他反对集体农庄。另一个分歧是,布哈林认为,工业化要适度,用强制的手段推行工业化有害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布哈林还主张加强民生,对过分发展国防工业也与斯大林相左。
  斯大林很有政治手腕,不管什么时候,他都能在高层建立起一个某种形式的核心力量,有了这个核心力量,他就可以对个别的反对者发难。先是托洛茨基,后来是布哈林。
  对于三十年代的大清洗,主要就是斯大林清除异己,清除不同派别的人。这是很明显的。斯大林不需要反对派,也不需要有不同意见的人,他要的是绝对服从。那时候,斯大林一句话就是法学。大清洗另一个问题就是“预防杀人”,斯大林杀了很多没有罪名的人。斯大林认为,“虽然还没有明显的犯罪证据,但你们已经是潜在的敌人,我觉得你对我有敌意,就要预先杀了你”。比如,立过赫赫战功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就因为他原来是托洛茨基的人,就被杀了。
  国历: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赫鲁晓夫之后是勃列日涅夫。他们的上台都是经过了推举。您能谈谈苏联当时的体制如何选择接班人?
  闻一:在苏联,你要想当总书记,也就是一把手,三个力量的支持不可或缺。第一,中央委员会必须支持你;第二,内务人民委员会,也就是克格勃必须支持你;第三,军队必须支持你。
  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都是在中央委员会、克格勃和军队的支持下上台的。但是,这三股力量为什么要支持你呢?这里就有利益交换。无论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都要拉住这三个集团的人马,不然位子就难保。当赫鲁晓夫推动改革,触及到了这三股力量的利益时,他们就联合起来把赫鲁晓夫拿下,换上了勃列日涅夫。因此,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就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搞领导干部终身制,维持军队、克格勃和中央委员会对自己的支持。在苏联,中央委员会、克格勃和军队就是绝对权力。但是,这个权力的基础还是人心。最后,到“8・19事件”时,中央委员会、军队、克格勃都凑齐了,但是已经失去民心了,一下子就垮了。一个政权别看它能控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貌似很强大。一旦失去民心,说垮就垮,苏联就是例子。
  国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苏爆发冲突、苏联入侵阿富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盛转衰。与此同时,萨哈罗夫和索尔仁尼琴等异议分子都出现了。您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闻一:我刚才讲,勃列日涅夫在中央委员会、克格勃和军队的支持下上台,就要照顾他们的既得利益。实际上,勃列日涅夫的核心问题就是中断了赫鲁晓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他的方针政策也是摇摇摆摆,苏联基本就是一种维持状态。怎么维持呢?主要是靠“泡沫经济”维持着,也就是靠石油天然气换回“绿票子”(美元),俄语论文题目,勃列日涅夫拿着石油天然气换回来的大量外汇,没有投资工业,进行产业升级,而是美元买粮食、商品、奢侈品等。以此来粉饰太平,宣称苏联已经实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所谓“发达的社会主义”就是一个笑话。当时,民众要到莫斯科,必须有当地政府开的证明信,才可以买票进入,要住进去更难了。苏联大概有几十个重要城市是绝对不能让人进入的,俄语论文范文,有几百个城市受到严格控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期间,大街小巷所有的橱窗都装满了从国外购买的商品。勃列日涅夫本人越来越享受泡沫经济带来的成果。整天打猎,最后苏联形成了一种老人政治,整个体制彻底僵化了。
  勃列日涅夫时期强调社会要稳定、领导班子稳定。随之而来的是裙带关系。官员的腐败问题暴露后,勃列日涅夫总是说:“他是老朋友,原来搞得不错,换别的位子吧!”勃列日涅夫时期,所有记录的官员犯罪案件都没有得到处理,当时的做法就是换个地方或者换个职位。   全国上下都失去生机,最后就连石油天然气产业也不好好去更新改进生产设备,使生产没有持续的优化。以至于苏联的石油成本越来越高,再加上美国有意打压国际油价,苏联的经济就难以避免地走下坡路,终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国历:后来,为什么选择戈尔巴乔夫?他一上台就搞“新思维”,有党内高层的支持吗?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吗?
  闻一:勃列日涅夫死后,苏联上层也认识到这个国家走进了死胡同。由于老一辈人已经没有能力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他们选择了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年轻、人缘好、有知识、有魄力,而且他在地方上工作时表现很突出。
  戈尔巴乔夫上台是长期掌握克格勃的安德罗波夫推荐的,所以不能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苏联上层的支持,他是得到充分授权的。戈尔巴乔夫的问题是太心急了,对时局的复杂性考虑不足,很多改革并没有作详细计划就仓促推行。
  当戈尔巴乔夫推行他的政治改革时,遭到了党内的反对。因为这些改革触及到了权力集团的利益。戈尔巴乔夫面对两种“敌人”,一种是保守的势力,他们希望恢复旧体制,保住自己的权力;另一种是像叶利钦这样的人,他们的目的不是在原有制度上进行改革,而是要彻底推倒旧体制。在这两股力量的夹缝中,戈尔巴乔夫逐渐失去权力。尤其是“8・19事件”后,他的政治生命就名存实亡了。
  最后结束苏联的人,应该说是叶利钦。他首先宣布俄罗斯独立,也就是说苏联的主体部分――俄罗斯,成了一个主权国家。这个时候戈尔巴乔夫已经没有办法了。当时,戈尔巴乔夫还希望通过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这个国家。实际上,戈尔巴乔夫这个政权已经没有力量了。当俄罗斯成为主权国家之后,戈尔巴乔夫还剩下什么?他就剩下一座克里姆林宫了,如同克伦斯基就剩下一座冬宫。
  从这个角度看,苏联的存亡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实际上,苏联的解体有他深层次的一面。苏联长期以来没能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斯大林时期就明确提出“勒紧裤带”。你叫人民“勒紧裤带”一时,是可以的。过了74年,还要“勒紧裤带”,所谓“幸福生活”始终不兑现,人民就不会再相信了。
  所谓“盛衰只在一瞬间”,从1917年到1991年,74年间,两个强大的政权都在一瞬间轰然倒塌。无论尼古拉二世还是戈尔巴乔夫,最后都是众叛亲离。1917年,尼古拉二世手下的大臣们、将军们不但不听指挥,还公开逼其退位。戈尔巴乔夫也一样,1991年时,他失去了一切政治力量的支持,黯然辞职。根本原因,就是民众对社会、对旧体制失去了信心。

免费论文题目: